宇文彩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陈向明近二十年“质的研究”的文献述评
宇文彩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质的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界的一种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陈向明教授作为“质的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对该领域的探究从很多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其研究包括:“质的研究”方法的内涵及外延,“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质的研究”结果的质量评价手段,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等。但直至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在对此方法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应用上的探究深度还远远不够,应进一步探索来实现该成果的研究目的和价值。
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行动
长期以来,随着学术界对定量和定性等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些常用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末质的研究方法被系统介绍到我国以后,质性研究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与思辨研究的空洞和量化研究结果的苍白相比,质性研究以其研究情境特有的自然性、人文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更适用于研究当前学界和实践中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和现象。目前,我们对于质的研究这一方法探究尚浅。因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该领域代表人物陈向明教授对于质性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质的研究方法,也为我们今后从事相关研究积累经验。
关于“质的研究”一词,陈向明最初将“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定性研究”。之后,她意识到,这个译名很容易与我国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定性研究”概念相混淆。因此,在其之后发表的期刊中表明,将“定性研究”改为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使用的“质的研究”这个译名,以便与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定性研究”相区分。[2]
(一)“质的研究”概念界定
对于“质的研究”的概念,陈向明将其界定为:“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及其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3]这一定义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二) “质的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异同
陈向明在分析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二者的异同。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注重研究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研究者在实际环境中深入研究,并且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和操作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定量研究有自己事先设定好的假设和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其本质是对假设的论证,有规范的研究程序,只要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注重研究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状况,研究结果的展示主要以数据为主,因此具有可重复性和一定的推广性。相比而言,质的研究没有预先设定的假设,研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境不断变化的过程,强调对某一特定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的深入理解和解释,研究结果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一般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4]
由此分析可得出,定量研究适用于研究有规律的现象,关注现象的整体性,是一个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而质的研究适用于研究变化的量,是对某一特定现象在自然情境中的深入解释,是一个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过程。定量研究的假设发生在实验前,其研究过程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而质的研究假设“悬置”,其研究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归纳过程。
(三)“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异同
对于与质的研究较为相近的定性研究,陈向明从“范式”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虽然两者都遵循“解释主义”的模式,但定性研究比较注重思辨,而质的研究除了具有思辨特征外,还更强调“实征”,即必须以实际调查的一手资料作为研究的支撑。[5]
由此可了解到,质的研究相较于定性研究,除了强调思维辨析外,还突出表现在:它更强调自然条件下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过程,以及当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等。
关于“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作了梳理。 她认为,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三种范式是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6]。后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独立于主体的行动和意识而真实存在的,其研究过程是通过科学而规范的手段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工具和严谨的操作程序对预定假设进行论证,从而获得研究结果。但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是客观真理的全部,只是客观事实存在的一部分或一个表象。批判主义则认为主体与客体并非相互独立、毫无关联,事实正是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透过唤醒二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压制的实际想法、提高两者对真实的解释和理解而达成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之相比,解释主义也注重主客体的相互关联,但不同的是,解释主义更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者以“学习者”角色进入研究情境,通过主客体的互动、共同建构,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理解和解释,最终生成研究结果。[7]
由此可见:这三种理论在研究条件上都比较注重自然主义的传统,意识到研究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均关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整体探究;在研究结果的生成上重视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注意审视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对研究过程及结论的影响。
另外, 从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发展历程的论述中还可以发现, 质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其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诸如扎根理论、阐释学、后现代主义等方法和理论思潮的影响[6],这些方法和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质的研究,促进了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运用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不同的研究范式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支撑。不过从陈向明教授在对相关方面的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出,她主张在质性研究内部理论取向上以解释主义为主,而且强调研究者有不同的学术立场和理论倾向,所以研究者在使用方法过程中应“视情况而定”,在解释主义理论基础上,灵活地兼用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5]。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界定研究问题是质性研究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应选择研究现象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通过不断聚焦确定研究现象的范围,并定义其中的重要概念,进而寻找“有意义的问题”。之后,需要根据研究的内容等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但在此之前,为了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层次分明,最好设计一个研究概念框架,以此概念框架作为向导,从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意义类问题和情景类问题等维度来确定合适的问题类型,从而依据研究问题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问题本身来对问题做出界定和表述[8]。
(二)选择研究对象,考虑研究关系
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由于质的研究样本一般较小,因此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抽样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选取。但在研究对象确定之后,一定要注重考虑研究关系的处理,因为在质的研究中研究关系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研究进程及研究结果[9]。这里所说的研究关系不仅包括研究者与研究现象的关系,还包括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相互角色和互动方式[10]。即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的方式、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现象解释的影响,研究者相对于被研究者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等,这些研究关系的处理和反思对质的研究至关重要。基于此,陈向明认为,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的角色意识、以及研究者的视角和研究者的个人经历都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研究者一定要对自己的个人倾向以及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进行审视和反省[2],并从建构主义角度阐述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为主体”关系[10]。因此,研究者必须了解实际的研究情境及被研究者的内部结构,选择合适的方式进入研究现场,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
由此总结出,不论研究者具有什么类型的个人身份,以何种方式处理研究关系,对研究而言都是有利有弊,研究者不可能完全排除不利因素,但需要对这些因素有所意识,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刻反思。
(三) 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三种,陈向明重点介绍了访谈法。在谈及访谈法时,提到了访谈中的提问艺术,对于提问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提问问题的顺序以及在访谈过程中如何过渡到下一问题[11]。并且介绍了访谈中倾听的重要性。她认为,“听”是一门包含人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各个层面在内的综合艺术,需要心与心的理解,同时要遵循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和容忍沉默这两条基本原则[12]。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访谈中的回应艺术,从回应的类型及功能、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和回应时机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三个艺术使得研究者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时能更加顺利,效率更高[13]。
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其各自属性归类后,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陈向明认为,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采取类属分析和情境化分析这两种方式。在类属分析过程中,可以从组成类属的要素、内部的形成结构、形成类属的原因、类属发挥的作用等各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突出体现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归为一类,并根据其特性给予命名。而情境分析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把握资料内容的故事线,根据故事发展的相关情节,对故事进行详细的描述。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研究目的的需要以及资料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归类方式[14]。
(四)结论的形成和理论的建构
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就要对研究做出结论并建立或完善相应理论,这一步骤通常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在结论生成及理论建树方面,陈向明强调“扎根理论”。即质的研究结果的呈现一定要以原始材料为基础,如实呈现研究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在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时,陈向明指出,报告的撰写方式要根据研究需要从“现实的故事、坦诚的故事、印象的故事、批判的故事和规范的故事”五种类别中进行灵活选择与使用。并注重在此基础上讨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建构新的理论指明研究方向[15]。
(五)“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质量的评介
质的研究的过程及结果质量的评价手段主要涉及到信度、效度和推广度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由于质性研究注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下的共同建构,因此,目前质的研究者基本不采用信度这一检测手段。
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所用的效度无论是从定义、分类方法还是使用范围上都与定量研究所谓的效度不同。它指的是研究者与研究问题、方法、情境等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整体表述,而不是定量研究中对研究方法的评估[3]。关于质的研究中的推广度问题,陈向明在分析学术界各派别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她认为,由于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探讨,研究过程和结果都要注重研究者本人、研究关系和实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结果的“内部推论”。因此,这是一种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推论”方式,需要一种与皮亚杰的“图式理论”[16]相类似的语言对其进行建立。而对于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在尊重被研究者权力的基础上,遵循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回报原则和关系保持方式原则来实施研究,处理好研究关系[17]。
虽然目前有关质性研究过程及结果的效度、推广度,以及质的研究者在研究之前是否要事先征得被研究者同意等问题上,不同学者有各自的看法和依据,但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应从特定的对象和情境出发,处理好研究者与其他研究部分及其自身的关系,对研究过程的每个程序和研究结果进行反省和审视,进而推动质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陈向明认为,教师之所以适合做质的研究是由该方法的平民性和互动性、过程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以及教育这一学科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正因为教育是一个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过程,包含在该领域内的人和事都处于时刻变换之中,与质的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不谋而合。因此,教育领域的研究更多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采用“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范式,深化教师对质的研究的认识与运用。[18]
陈向明指出,教师使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时,可从日常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中选择,利用工作的便利确定研究对象,深入教育内部探究不同当事人对教育行动的不同解释,全面、深刻地考察教育行动,进而选择合理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实现教育研究理论的完善和创新。[9]
不仅如此,陈向明还通过列举大量实例,结合自己本身的研究实践,进一步阐述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界定问题、设计研究概念框架[19],利用目的性抽样选择研究对象,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将这些方法融入具体的、情景化的实践中,能够让教师真正体会到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应将质性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作为我们教育研究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样,在自然情境中探究教育的真实状态,才能让我们的研究更有价值。
通过梳理和分析陈向明近二十年有关质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虽然质的研究已经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直至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在对此方法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应用上的探究深度还远远不够,仍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为主导,并且缺乏横向的比较研究。另外,研究者对于该方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论述较少,而且很少结合教育本身的特色在方法的具体操作上给予教育研究者以规范性指导。
因此,研究者在今后对质性方法的探究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细微之处,从具体的界定问题、选择对象、收集资料的方式,以及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等各个步骤的操作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论述。并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指导本土的相关研究。此外,每一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所以教育工作者在使用质性方法做相关研究时,一定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体现教育领域特色,深入探究这一方法在该领域的规范使用和结论推广。如此,研究结果才能体现出质性研究的独特之处,更好地回应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结语
质性研究作为一种适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不论是质的研究的定义、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还是质性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运用,从陈向明教授近二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献分析可得出,质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多年来,陈向明教授热衷于质的研究方法的思考与探索,不断丰富质的研究理论,为质的研究增添光彩。通过阅读和思考陈教授相关方面的文献,使得我们对质性研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常用方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界定。不仅如此,这对于我们以后做相关实地调查和研究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王根顺,曹瑞红.近十五年国内对“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综述 [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6-9.
[2] 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倾向问题 [J].教育研究,1998(1):21-25.
[3]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J].中国社会科学,1996(6):93-102.
[4] 陈向明.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使用质的方法:一 [J].基础教育课程,2005(4):25-27.
[5] 陈向明.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J].教育研究,2008(5):30-35.
[6] 陈向明.质的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
[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23.
[8] 陈向明.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 [J].教育评论,1999(1):28-31.
[9] 陈向明.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使用质的方法:二 [J].基础教育课程,2005(5):20-23.
[10] 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 [J].社会学研究,1997(6):80-89.
[11] 陈向明.访谈中的提问技(艺)术 [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48-53.
[12] 陈向明.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倾听技(艺)术 [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27-31.
[13] 陈向明.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回应技(艺)术 [J].教育科学,1998(2):52-54.
[14] 陈向明.资料的归类和分析 [J].社会科学战线,1999(4):223-229.
[15] 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 [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62-68.
[16] 皮亚杰,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17] 陈向明.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1-7.
[18] 陈向明.教师为什么要做“质的研究” [J].广东教育,2002(1):42-43.
[19] 陈向明,曲霞,张玉荣.教育质性研究概念框架的本土探索 [J].教育学术月刊,2014(4):3-10.
责任编辑:李 敏
Chen Xiangming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s
YUWEN Cai
(School of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s a metho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has for long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Chen Xiangm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has don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ethod, including connotations, theoretical basis,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evaluation tools.
qualitative research; Chen Xiangming; educational action
2014-11-24
宇文彩(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2013级高等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1009-4873(2015)01-0059-04
C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