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梅, 杜宏丽
(伊春职业学院 a.办公室 b.外语系,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以伊春职业学院为例
李秋梅a, 杜宏丽b
(伊春职业学院 a.办公室 b.外语系,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转化乏力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的难题。针对黑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伊春职业学院探索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思路及途径:走集团新路,办特色职教;科研立项“接地气”,科研成果“落地生花”;结合专业和地方特色, 与企业深度合作;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 科研成果; 转化
引言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也是高校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在“2013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质量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方向,就是鼓励高等学校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高质量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内涵,就是通过大力增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来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 “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①这一办学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确立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同时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地方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很难像普通高校那样承担基础性、前沿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往往存在科研成果转化乏力、转化率低的问题。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 “地方性”“区域性”“职业性”的优势与特点,将教学、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科研工作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伊春职业学院针对黑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在科研成果转化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为助力黑龙江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黑龙江省教育厅根据省内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3],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使高校在区域经济转型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黑龙江各高校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针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在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产业等方面,组织联合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通过信息发布会、科技成果展览及校企对接活动等形式,解决科技项目的前期孵化难题。“十一五”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同省内企业、高校、院所合作获得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100 余项,经费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为黑龙江省企业发展提供了长期技术储备[4]。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别吸纳了100余家企业入园。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集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东北农业大学实行“三措并举,多方联动,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与北大荒集团、大庄园集团、倍丰农资集团等近百个行业骨干企业、农垦系统和科研院所等实现了“无缝”对接,建立了4个农业综合示范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和8个专家服务站。[5]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在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背景下,2013年推广先进应用技术129项,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186项[6]。通过项目建设,高职院校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但是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科研带头人和科研创新团队等问题。
1.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重视“量化考核”,忽视“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的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都存在“重视立项、忽视质量”“重视成果数量、忽视转化推广”现象。科研项目在有关部门立项后,后续的项目研究工作很多时候是纸上谈兵,而科研项目在立项部门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也很少过问其成果转化及推广是否存在困难。而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也以量化考核为标准,即教师科研课题结题的数量,出版的教材或专著、撰写论文的数量以及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奖励的数量等。高职教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的社会价值,科研课题的立项是否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否具有应用性和推广性并没有被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无疑会形成一种导向作用,使得教师以考核标准为指挥棒,以评定职称和获得奖励作为科研方向,忽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发挥的作用。
2.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造成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两张皮”的现象
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建设的大环境,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解决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直接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习惯埋头于“资料堆”中“搞学术”,“搞科研”,而不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社会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因此,对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及行业、企业的需求不够了解,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科研工作无法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如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所说,“不少科研项目‘两头够不上’: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实际需求关系不大。”[7]这样的科研项目在结题后所产出的科研成果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因现实性和应用性差,无法为行业、企业所用,只能被“束之高阁”或“待嫁闺中”。
3.高职院校科研队伍整体水平与专业结构无法满足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学历层次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低,部分教师缺乏学术理想,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教学反思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均较弱。最近几年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虽然解决了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但这些年轻教师从普通高校的校门走进高职院校的校门,往往缺乏高职教学要求的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很弱。例如:讲授设备使用与维护的高职教师并没有亲自到过生产现场,也很少有实际操作和维修的经历,更无经验可谈;讲授商务英语的教师既无从事外事服务的经历,也无在外贸企业工作和挂职锻炼的实践。如此等等在高职院校还是很普遍的现象。
4.高职院校缺乏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 无法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经验较少,没有形成成熟、稳健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高职院校本身科研经费有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还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没有正规的成果推广机构和中介机构,向行业、企业宣传和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也无法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合作,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状况。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企业的社会功能,高职院校应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主要工作之一。伊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以“科研兴校、人才强校、 推进地方特色大学建设”为办学理念,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三条主线为切入点,在地方高职院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走集团新路,办特色职教
近几年,受全国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伊春市职教学校陷入生源短缺、生源基础较差的境地。但此时也恰逢伊春市三次创业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伊春职业学院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契机,在伊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了“以打造适应林区经济转型需要,以主导专业为联结纽带,多元化、开放式”的新型职业教育集团。伊春职教集团按照伊春市“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围绕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快速转型,重点打造汽车维修及机械加工、家具(木制工艺制作)、林下种养(森林食品加工)、旅游服务(含医疗旅游)、钢铁冶炼及矿产五大主导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建立广泛联系,搭建产教研联合体。
2.科研立项“接地气”,科研成果“落地生花”
伊春职业学院的科研立项紧紧围绕伊春林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独有的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伊春职业学院森林资源系教师针对伊春发展蓝莓产业和山特产品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基于伊春蓝莓产业需求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模式研究”“伊春蓝莓产业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小兴安岭地区猴腿蹄盖蕨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等科研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外语系教师在为伊春举办的大型外事活动提供口、笔译及外事接待工作时,发现伊春机场、酒店、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等外宾来访所能到达场所的双语标示语英译不够规范,于是,根据这一情况开展了“伊春林区森林生态旅游翻译现状及规范化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亲自批示,要求政府主管部门采纳落实。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伊春市区主干道指示牌双语标示、主要景区景点内的中英文双语标示的翻译及后期审校工作,这一举措为推动伊春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是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
3.结合专业和地方特色, 与企业深度合作
伊春职业学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增设了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科和林学专业,构建了机电类、冶金类和林学类三大专业群。其中,钢铁冶金专业以伊春支柱产业矿产和冶金业需要大量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切入点,从2005年正式开设冶金技术类(包括金属矿加工技术、冶炼技术、轧钢技术)专业, 同时与伊春西林钢铁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发展“量身订做”人才,并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学校教师也深入到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这既解决了学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又缓解了企业科研能力不足的状况。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教师的科研项目能够契合行业、企业的需求,科研成果能够有效、及时地转化。
4.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相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人文社科成果因无法精确化而被忽视。高职院校应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管理生产力。高职院校应参与到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发展决策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 重视社会调研, 主动承担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管理生产力, 使其成为政府决策和措施制定的依据。伊春职业学院文法系教师围绕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培育五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四大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转型期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问题与对策”“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为地方经济和谐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的渠道,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正如伊春职业学院牛毓山院长在伊春职教集团挂牌仪式上所说,“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办成让学生读得、让家长信得、让企业用得的社会满意的教育”。
注释:
①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8页.
[1] 王延觉.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科学发展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1-9.
[2]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通知 [Z].黑政办发〔2005〕8号.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通知 [Z].黑政发〔2008〕68号.
[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落实高教强省规划 发挥产学研联盟优势 促进黑龙江省科技和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J]. 科技与管理,2009(5):8-10.
[5] 王琦.龙江科技成果转化迸发澎湃动力 [EB/OL].[2014-05-27].http://www.hljjjb.com/red_news.aspx?id=26264.[6] 朱作杰,房路臣.我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顺利完成 [EB/OL].(2014-01-01)[2014-05-27].http://www.hlj.gov.cn/zwdt/system/2013/12/31/010620157.shtml.[7] 周济.高校科研“两头够不上”应“弯下腰来” [EB/OL].(2006-12-06)[2014-04-27].http://edu.people.com.cn/GB/5130490.html.
责任编辑:李 敏
A strategic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 Qiu-meia, DU Hong-lib
(a. Office; b.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Yichun Vocational College,Yichun, Heilongjiang 15300, China)
Most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in the low rat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Yichun Vocational College deals with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construc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ffs, carr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based on local requirements,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 local enterprises.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2014-05-27
李秋梅(1963-),女, 黑龙江安达人,伊春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学与科研管理; 杜宏丽(1972-),女, 吉林汪清人,伊春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009-4873(2015)01-0055-04
G311;G71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