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几个关系 *

2015-04-10 15:25权立枝,李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系大学生

李瞾(1990-),男,山西汾阳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几个关系*

权立枝,李瞾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关键在于把握好五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原理与原著的关系以及理与情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教师;大学生;关系

[作者简介]权立枝(1964-),女,山西临汾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1-0067-04

Abstract[] The key solution about how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Brief Introduction of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and whether it can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lies in comprehending the following five dimensions well:th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s, in-class and after-class(theory and practic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he principle and the original, and reason and emotion.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1.0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及其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在讲授“原理”课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二者不是简单的“输出—接受”关系,也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关系,而是一种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等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主体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交互影响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就深刻地指出了教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在“原理”课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讲好该课程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另一方面,该课程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也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主体性与主体地位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这里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作为教师或者学生的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主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由于他们各自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角色不同、作用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导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前瞻性。主导性,是指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主动性,是指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活动;创造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尝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前瞻性,是指教育者善于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预判。学生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性,就是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尤其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效果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因而能够自觉地确立学习的目标、计划、方案等,并加以执行;自主性,是学生对于教师讲解传播的知识信息能够自主地加以辨别和区分,或赞成或反对,或接受或拒绝;能动性,是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分析、消化、接受知识;创造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积极地探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原理”课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使其主体性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其主体性也能够得到完全发挥。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道:“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这是对全国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原理”课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原理”课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绝不意味着教学目的已达到,课外才是真正检验学习效果和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原理”课教学一定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以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国内外发展的矛盾、热点和问题,去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学风。早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把它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又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实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时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理论成为人们改造思想的武器,从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不断结合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与之相伴随,高校“原理”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基本上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探索和创造了许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好形式、好方法。尤其是当前越来越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规划全面设计,不断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参与组织暑假“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厂矿社区等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给大学生开讲座与作报告;建立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投身实践,不断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国情,把握规律,分析问题,增强能力。社会实践对于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性认识,坚定自己的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课内知识的体现,是单凭课内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三、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学与研究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而且还可以相互促进。现代的大学越来越重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方向,并要求将研究性的理念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

作为“原理”课任课教师,必须既要搞好马克思主义教学,又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要努力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一个宣讲员,讲好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宣传好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搞好教学,而且要搞好研究,他们的社会责任更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紧张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织、交锋、交融、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不仅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而且有融合有冲突,有吸纳有排斥,有渗透有抵御,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尖锐复杂,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判断、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元化倾向日益增强,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原理”课教学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面临严峻考验与挑战。面对这种现实,无视现实,光顾教学而不搞研究,是根本不行的,而且这样的教学也是脱离实际,没有深度,缺乏内涵的,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所有这些无不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原理”课教师在更深层次和更高层面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略高度予以回答,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方向性指导。同时也拨开与扫清大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思想迷雾与障碍,使他们树立起更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因此,“原理”课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以及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既要学习讲解基本理论,又要用这些理论去穿透、思考、分析现实问题;既要透过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看到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与真正原因,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看到它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种种启示。“原理”课任课教师,应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本着对教育工作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搞好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应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关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随时把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上,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教学成果,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使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教师应成为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两栖型教师。

四、原理与原著的关系

“原理”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系统学习并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中诸多的矛盾问题。但问题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否全面理解、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教学实践表明,仅靠有限的教学时间只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经典阅读同步推进。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著是“流”与“源”的关系。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写过和留下专门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更没有给我们留下一本章节分明、条分缕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专用教科书。我们现在教学所使用的《原理》教科书其实就是当代的一些专家、学者从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精取提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中,是他们在自己著作中反复出现并一再论述的具有规律性的基本观点。”所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活水源头,那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清渠活水。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特别强调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学习和研读原著经典有助于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是深入准确理解和全面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2011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就专门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他讲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所以,在“原理”课教学中,如果能够适时回到经典、导入经典,并且指导学生查看阅读经典,就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所学原理产生和运用的原生环境、历史序列、具体语境和深广蕴涵。而且如此也能够消除和弥补当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条式简单化学习的不足。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上把握其精神全貌,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质,从历史语境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并且结合当今时代的社会实践来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运用。

五、理与情的关系

“原理”课是一门“最讲理”的课程,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而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中期产生发展到现在,表现出强大蓬勃的生命活力,就是因为它“讲理”正确,既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整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对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而且,在它的每一个原理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意蕴和历史内涵,也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代社会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所蕴涵概括的这些丰富、鲜活的内容毕竟是以概念和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课程的理论性强而且比较抽象化、概念化、条块化。这样,在大学时期,在大学生追求真理的关键时刻,“原理”课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科学、最为深刻、最为彻底的理论讲授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真理、相信真理并且为真理而奋斗?同时,当代大学生又有他们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年纪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所形成的新的思维特点等,这些都给他们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质内涵带来了新的困难。所以,在讲授“原理”时,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动人。虽然对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所构成的原理逻辑体系的讲授应该是严肃的,但绝不应是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丰厚内涵和情感资源,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人格魅力、品格特质、生平经历等资料,通过生动的故事,典型的事例,并且借助讲述、辩论、对话、图片、影视资料、网络媒体等形式多样及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寓教于乐,寓理于情,用心去讲,用情去讲,把学理性很强的“原理”课讲出吸引力,讲出感染力,讲出说服力,讲到大学生的心坎里,讲出实际效果。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讲道:“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此把理与情结合起来讲授“原理”课,也才能真正使“原理”课既“可信”又“可爱”。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10(02).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读.光明日报,2015-08-12(1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310.

Relations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BriefIntroductionof

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Quan Lizhi,Li Zhao

(CollegeofMarxismStudies,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Key words]BriefIntroductionofBasicPrincipleofMarxism;teaching;teachers;undergraduates;relations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