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山县韩愈中学 石贤京
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法
文/阳山县韩愈中学 石贤京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举例回答,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争相回答。经过朗读体会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供学生合作探究:1.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2.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讨厌?为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这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总的来说,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助益的。
如在《乡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情感入境,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又如《羚羊木雕》一课,为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体验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教师可以设计“自导自演情景剧”这一环节。学生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能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导演“我轻轻地敲了敲门”这一动作细节时,就有不少独特的设计:有学生把准备敲门的手轻轻地搭在门背上犹豫了许久,才提起手来轻轻敲了敲门;有的学生让敲门的手在空中来回缩了好几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病句交流与展示、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空城计》《美猴王》《巨人和孩子》)、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我爱这土地》《小溪流的歌》《乡愁》等等)、演课本剧(《骆驼寻宝记》)、办手抄报、编作文集等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讲小品的方法。因为,小品具有强烈的幽默色彩,往往能使人哑然失笑,身心为之一爽,于风趣之中得到享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小品的欣赏活动,并且故意抖开“包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到邹忌三讽齐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补充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的,最后再公布结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释然一笑、一乐、一悟、一得。这样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在欣赏、感受美的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审美、创美的时间空间,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让学生体验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让他们体验到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让学生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冶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