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中当代婚庆的文化价值取向

2015-04-10 14:53
关键词:婚俗汉中婚礼

徐 渊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婚俗文化作为人类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形成,随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丰富、改变,并深刻影响至今。汉中婚俗文化亦然。在现有汉水文化研究成果中,论著如《陕南文化概览》[1]、《汉中民俗》[2]、《汉源羌族民俗》[3]等,论文如《清代移民与陕西汉水流域民间风俗的嬗变》[4]、《从哭嫁民俗看秦巴山区女性的传统婚姻心理》[5]等,对汉水流域、陕南以及汉中的婚俗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如若立足于汉中婚俗文化研究而言,会发现这些成果或过于宽泛,如研究汉水流域婚俗文化的成果,或过于简单,如只简要描述汉中婚俗文化现象的成果,或过于微观,如只研究某种婚姻类型、具体问题或某个县域婚俗文化的成果,特别是这些成果的大多数主要关注传统婚俗如何而对其在当代的嬗变关注不足。因此,汉中婚俗文化需要更具专门性、整体性,又具深入性、当代性的研究。婚俗文化当然是贯穿并表现于整个谈婚论嫁过程之中的,而婚庆环节则无疑是婚俗文化表现最充分、最深刻的。从汉中当代婚庆嬗变而言,尽管不同地方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论,一方面,传统婚俗文化深刻地内在于人们的观念、心理之中,从而被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观念的改变,不仅使诸多当代文化、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传统婚俗,而且使传统婚俗中的某些仪式或内容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所以,从文化价值取向看,当代汉中人的婚庆主要指向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取向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汉中婚庆中的表现主要是传统婚俗文化价值取向。无论城乡与地域之分,也无论职业、身份、地位之别,虽然结婚过程在传统婚俗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具体表现及程度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都或主动或被动、或自觉或非自觉地表现出对汉中传统婚俗文化的尊重与遵循。例如,多数人选择婚期都会请阴阳先生或风水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测算,依照黄历选择最适宜的时间;多数情况下,男方一定要给女方“彩礼”和“离娘钱”,尽管具体数目各地行情不同,双方也可以自行商量决定,但“彩礼”与“离娘钱”这一规矩本身却通常是要遵守的;男女双方结婚用的衣服、鞋袜等,通常都由对方购买;女方陪嫁的被子不仅一般应有6 床或8 床,而且要由品行好、口碑好、父母健在、有儿有女的妇女缝制;“铺床”、“压床”、“滚床”也是必须有的,“铺床”之人同样应是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品行好的妇女,“压床”、“滚床”之人则必须是“童男”;迎亲时,新郎必须带上“一方一肘”或“两方两肘”,迎亲人员与新郎合计应是4 男3 女或5 男4 女,讲究“去单回双”,而且所有迎亲人员的属相和八字一般也不能与新娘不合;举行婚礼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以前开始;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要闹洞房;婚后第三天必须“回门”等等。

当代汉中人在婚庆中表现出强烈的传统婚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因在于,首先,婚俗是一种文化传统。从婚俗的形成和表现看,任何一种婚俗都是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是集体创造而非个人创造的结果,或者即便是由个人创造但必须经由集体的响应、丰富和发展才能成为婚俗。而任何一种婚俗一旦形成,就具有表现形式上的模式性,被区域内的成员所共同遵循和恪守,成为约束其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从婚俗的传承看,任何一种婚俗一旦形成便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性,并表现为时间上的传承性,成为后世所遵循的文化传统。即是说,某种婚俗产生的最初原因如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虽已消失或改变,但婚俗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作为文化传统却能超越时空而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代代传承。之所以能传承,则是因为人从一出生便既生存于当下更生存于文化传统之中。“一个人从降生到成年,都是处于周围民俗事象对他的浸染和熏陶之中,他自己也总是处处模仿。这种熏陶和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样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是不可抗拒的”[6]37。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只是民俗得以延续的手段,而更至关重要的是文化传统通过耳濡目染所形成的特定而深刻的文化心理。因此,婚俗在存在和发展中虽然存在变异性,但作为文化传统又必然表现为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对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这是所有传统婚俗文化得以相对稳定传承的一般规律,也是汉中当代婚俗文化具有深刻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其次,成年人的发动。一般而言,年轻人因生存时间、人生体验、学习经历、身处时代等方面的原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受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更大,特别是当下的80 后、90 后就更是如此。问题是,结婚的主体虽然是新郎新娘,但结婚却绝不仅仅只事关新郎新娘,而是事关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所以,对传统婚俗文化了解相对较少的当下的80 后、90 后结婚者,可能无所谓是否要遵循传统婚俗文化,甚至可能还会对一些传统婚俗文化中的规矩、讲究心生厌烦,但是,作为双方的父母、家人和亲朋好友,却要求必须遵循传统婚俗,以免因不懂规矩而遭人笑话。在此情况下,年轻人或因结婚是件喜事,应该皆大欢喜而不便拂逆父母和亲友的要求;或因结婚花费很大而自己并不能承担,只能通过父母的巨大赞助才能完成,所以不能违背父母意愿;或因自己本来就无所谓,怎么结婚都可以,既然家人、亲友都如此主张,尊重他们的想法也无妨。于是,大量的传统婚俗文化中的内容和形式得以被遵循。每当这个时候,对于双方来说,精于或懂得此中规矩的自然而然会照此去做,而且还要做好,如果不懂此中规矩,则会向懂得或精于此道的人请教,或者直接请其帮忙。再次,女方家庭的强调。在遵循传统婚俗文化方面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女方要比男方强烈。很多时候,男方之所以要按照传统婚俗文化的一些形式筹办婚事,完全是因为女方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化心理中,女儿出嫁意味着成了男方家的人,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一方面,女方父母一定要男方以金钱或某种物质形式作为补偿,毕竟二十年左右的养育过程并不容易,付出的太多;另一方面,女儿辛辛苦苦被养大,如果轻易就让男方娶走,又心有不甘,觉得便宜了男方,为了补偿这种心理,同时也为了让男方通过克服阻力的努力能够懂得珍惜、善待自己的女儿,所以必然要设置一些障碍;此外,尽管女儿出嫁是一件喜事,但为了表达父母与女儿双方的不舍之情,也需要一些形式。传统婚俗中的很多讲究与规矩由此产生。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在当代依然普遍存在,因而传统婚俗文化中的女方所要求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得以不断坚持而传承、保留至今。这种情况下,在整个谈婚论嫁过程中,女方实际处于主导地位,男方总是需要不断与女方沟通,了解女方的要求,并尽一切可能按照女方所提要求进行,如果实在不能满足要求,也必须通过与女方协商求得理解。最后,汉中自身地域条件使然。汉中地处陕南盆地,周边有秦岭、巴山阻隔。在当今信息时代,虽不至于与外界没有联系,而必然会受到各种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但交通不够便利、经济相对落后、信息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相对不大的客观现状,使汉中截至目前尚能更多地保留传统文化。这样,传统婚俗文化保持相对稳定,传统婚俗文化之于身在其中的每个汉中人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更加巨大。而且,从汉中自身来说,一般情况下,各县比汉台区相对稳定,山区县比平川县相对稳定,农村比城市相对稳定。所以,尊重和遵循传统婚俗文化,是很多汉中人主动而自觉的选择。

以传统婚俗文化为价值取向,尊重和遵循传统婚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既满足身在文化传统中的汉中人的特定文化心理,又因此体现出汉中人的婚俗文化特色,这在当今文化多元存在,各种文化因不断交流、渗透、融合而日益趋同化的时代,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以传统婚俗文化为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婚俗文化不加批判地全部继承和完全照搬,特别是传统婚俗文化中那些迷信的、蛮陋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予以去除或改变。例如谈婚论嫁一定要看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和属相是否相合;彩礼不仅要收,而且价位不断上涨;迎娶当天,女方过分刁难男方等等。所以,在汉中当代婚庆中坚持和恪守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是应该大加提倡和鼓励的,但必须注意什么内容和形式该坚持和恪守,什么内容和形式应该去除或改变。

二、西方文化价值取向

汉中当代婚庆不仅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传统婚俗文化价值取向,而且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这在汉中城市人举办的婚礼中表现尤为明显。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汉中婚庆中的表现主要是西方婚俗文化的形式和内涵被不同程度地借鉴、吸收和运用,甚至于有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融合、改造和丰富已成为汉中当代婚俗的必然组成部分。例如:其一,拍婚纱照。白色婚纱是西式婚礼中新娘的经典服装,象征着美丽和纯洁,据说是自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结婚身穿之后而风靡西方。婚纱摄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汉中兴起,目前一套婚纱照由主婚照、摆台照和相册三部分构成,包含西式、中式和韩式三种不同风格。其中,西式照片主要是婚纱照,新娘穿婚纱、新郎着西装或燕尾服,设计有不同的造型,辅之以各种不同的背景和场景,而有些背景和场景也是西式的,如欧洲宫廷式。现在的汉中年轻人不论城乡、职业、阶层、收入等有何差异,结婚前都会拍摄自己的婚纱照,拍摄婚纱照已然成为结婚所必须内容。其二,在婚礼中运用西方教堂式婚礼的某些仪式。如婚礼在西方经典的婚礼进行曲中开始,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手捧鲜花挽着父亲步入婚礼现场,新郎身穿西服在典礼台等候,新娘父亲将新娘亲手交给新郎,婚礼司仪如神父或牧师一般用西方教堂式婚礼中的经典台词问询新郎新娘,即无论对方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是否都愿意娶对方为妻或嫁对方为夫,在新郎新娘肯定回答后,让双方相互佩戴结婚戒指,并让新郎亲吻新娘。其三,在婚礼中使用某些具有西方文化或西方婚俗文化色彩的道具,例如香槟塔。香槟酒源于17世纪的法国,因产地在法国东北部马恩河谷的一个名为香槟的地方而得名。之后有香槟塔的出现,最早的香槟塔是用很多的法国弓箭杯垒搭成塔的形状,然后将香槟酒缓缓倒入。香槟酒与香槟塔是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人在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时所经常使用的物品,在结婚庆典活动中自然更少不了使用。汉中当代婚礼中使用香槟塔,新人共同将香槟酒缓缓倒入多层杯塔内,既有爱情源远流长的美好寓意,又象征美满姻缘的坚固与永恒。

当代汉中人在婚庆中所以显现出比较强烈的西方婚俗文化价值取向,首先,汉中人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全球化进程,西方“强势文化依靠经济的力量,借助现代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扩大其辐射力、增强其穿透力”[7]234,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逐渐渗透、浸润到中国和中国人的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科技、思想观念,小到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无所不在。对当代中国人而言,在心理上认同西方文化,在行为上奉行西方文化,已极为正常和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汉中虽然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但毕竟不是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当西方文化或显在或潜在、或直接或间接地充斥于事事、处处之中,汉中人必然或主动或被动地面对、接受,并带来对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只不过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在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上显得相对较晚而不够全面深刻。这是当代汉中婚庆中西方婚俗文化价值取向得以出现的根本前提,因为正是在此宏大背景下,作为西方文化亚文化形态而存在的西方婚俗文化才可能被认同、推崇并效仿。其次,西方婚俗文化形式的影像传播。在信息时代,西方婚礼文化本身以影像形式通过影视剧、图片等方式在影院、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不同程度地传播,被汉中人直观地感知并日渐熟悉,这种迥异于本土婚俗的婚礼文化,其仪式的神圣感、气氛的庄重感、格调的高雅感、内涵的庄严感等等,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汉中人的婚俗观念,被日益开放的汉中人逐渐接受。再次,80 后、90 后的自觉追求。现在结婚的主体主要是80 后、90 后。80 后、90 后正是成长于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全面、深入的进程之中,因此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为强烈,而受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同时,也有部分新人因有留学经历,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大,对西式婚礼更加崇尚。所以很多人在结婚时希望能以西式婚礼的方式举办婚礼,或者至少要融合进西式婚礼的文化元素,并尽可能达成心愿。对于他们的要求和做法,由于其父母、家人对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婚礼文化的观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或接受,所以只要不和传统婚俗文化产生激烈冲突,一般也不会反对。最后,婚纱影楼和婚庆公司的推波助澜。无论是出于创新的需要还是出于丰富婚庆手段和形式的需要,抑或是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婚纱影楼和婚庆公司都非常注重对西式婚礼的宣传与推广,并购置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在这一方面,汉中的婚纱影楼和婚庆公司与大城市的婚纱影楼和婚庆公司相比虽然有较大差距,但已能提供相关的很多服务,从而不断强化当代汉中人在婚庆中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

不过,当代汉中婚庆中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并不表现为对西方婚俗文化的全盘照搬,而是一种“实用理性”下的选择。“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于现实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8]320。实用理性作为民族维护自己生存的一种精神和方法,“不仅善于接收、吸取外来事物,而且同时也乐于和易于改换、变易、同化它们,让一切外来的事物、思想逐渐变成自己的一个部分,把它们安放在自己原有体系的特定部位上,模糊和消蚀掉那些与本系统绝对不能相容的部分、成分、因素,从而使之丧失原意”[8]323。这是李泽厚关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主要特征的一个深刻认识,也是当代汉中人婚庆中虽有比较强烈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但并不全盘照搬的最深刻原因。因此,当代汉中人婚庆中所表现出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选择、借用的是可以或能够选择、借用的形式或内容,并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造把它们融合进原有的形式与内容之中,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婚庆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表达婚庆时所怀有的各种美好情感和愿望。例如对婚纱的改变与融合。婚纱对于西方的新娘而言完全是私人化的,不仅通过购买或制作为个人所专属,而且婚礼之后便作为私人物品终身珍藏。汉中新娘的婚纱并非个人专有,拍婚纱照所穿的婚纱都是所选择的婚纱影楼的,而在婚礼上所穿的婚纱,或是由拍婚纱照的婚纱影楼一体化服务所提供的,或是在专门的婚纱租赁店租赁的,用完后即归还。西方的新娘在整个婚礼中始终身穿婚纱,汉中新娘在婚礼仪式结束后即刻更换红色旗袍,并在随后进行的婚宴中始终身着红色旗袍为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敬酒以表谢意。再如对教堂式婚礼的改变与融合。西方教堂式婚礼是基督教文化在婚礼上的具体体现,既有其深刻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又有其严格的一整套仪式或程序。汉中人当代婚礼中对教堂式婚礼的借鉴和运用,首先,举办婚礼地点不在教堂而仍在酒店,这与国内某些地方按照西方教堂式婚礼举办婚礼而直接选择在教堂举行并不相同,更与教堂式婚礼本身不相同。其次,只是采用其部分仪式。新娘挽父亲进入婚礼现场、神父或牧师与新娘新郎问答、互戴结婚戒指等仪式,相对于真正教堂式婚礼本身的完整仪式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这些部分仪式在当代汉中人的婚礼中并不总是在一次婚礼中全部出现。再次,简化或改变仪式。如新娘挽着父亲进入婚礼现场,不一定要走上典礼台,新郎也不一定是站在典礼台上等候,更多的时候是,新郎手捧鲜花前往迎接,而且可能边走边唱着表达幸福、喜悦心情的歌声。新娘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时,新郎通常有一番表态的话要说。互戴戒指、新郎亲吻新娘等仪式,也不是西方教堂式婚礼中由神父或牧师简单宣布、新郎新娘完成的简单动作,而是必然伴随婚礼司仪煽情的渲染性话语以及新郎新娘更充分的语言和动作表现。所以,虽然当代汉中婚庆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但整体而言,西方婚俗文化通过被改变和被丰富而同化于中国化、地域化的婚俗文化之中,呈现出可谓“中西混搭”的形态,汉中人的婚礼还是中国化的,地域化的,而非西方化的,宗教化的。

三、当代文化价值取向

汉中既是传统的,更是当代的。处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经济发展、信息发达并高速传播的时代,当代文化必然成为当代汉中人在婚庆方面的文化价值取向。当代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构成元素众多,限于篇幅,这里主要就消费文化、个体文化和娱乐文化这三种在当代汉中人婚庆中体现更为充分的文化现象进行说明和论述。

消费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内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结婚必然消费,它既受一定历史阶段消费文化的影响,又同时是一定历史阶段消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汉中当代婚庆来看,结婚消费的理念、方式和行为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房子。城市男青年为结婚一般都要购买一套100平米左右甚至更大面积的房子,农村男青年虽然不一定要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一般也需要和父母一起在自家的宅基地修房或建房。二是车子。在城市,女方陪嫁一般都会包含一辆价值10 余万元以上的家用轿车,在农村,条件允许可以陪嫁家用轿车或农具车,条件不允许也至少要陪嫁一辆摩托车。三是家用电器。主要包括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音响等,而且一般都是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其中,有些是女方陪嫁的,有些是男方置办的。四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当代汉中人结婚消费中的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拍婚纱照、请婚庆公司和婚后旅行。五是办酒席。在城市,男方必须在酒店置办酒席,在农村,男方则一般要在家里办酒席。结婚办酒席本是传统做法,但在当代追求豪华、档次的消费观念影响下,酒席标准越来越高,酒席桌数越多越好,烟酒档次也日益提升,而且不仅男方办,女方也办。这些消费累计资金,在农村至少10 余万元以上,在城市至少数十万元以上。无论是消费支出还是消费结构,当代汉中人的结婚消费都远非过去能够比拟。当代汉中人的婚庆之所以表现出当代消费文化价值取向,首先,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诸多消费新观念的传播与影响,在极大地丰富了当代社会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从而悄然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引导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其次,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关于“人生”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寻找自己的乐园这是当代人极为普遍的生活情趣和生存崇尚。……让生命注入快乐,是每一位中国人真正的人生憧憬和企盼。在饱尝了生存的沉重压抑和泛政治、泛道德文化的塑造之后,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发展渴望自由的生存空间,这便是人生的快乐”[9]52-53。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能够消费,而且敢于消费,乐于消费,试图通过消费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再次,目前结婚的人群主要是80 后、90 后,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而言,为了孩子的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为了让孩子不再像自己当初那样因物质匮乏而陷入生活窘境,心甘情愿地尽其所能为孩子“成家”提供一切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从结婚群体看,享乐和消费是80 后、90 后非常重要的群体性文化特征,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不高,但“挣的钱与花的钱有较大差距”、“乐于欠债”、“总觉得缺钱”[7]223-224是其在消费方面的突出行为表现。反映到结婚消费上,他们愿意通过依靠父母完成结婚所需消费,而如果父母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则往往选择银行贷款完成需要资金量大的消费。最后,人性中的“攀比”之心总是无处不在,因攀比而效仿,因攀比而超越。表现在结婚消费中,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最好有。总之,空前丰富的物质世界是前提,为享受人生而消费是根本,父母无限放大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心理和做法是动因,攀比心理是助力,它们相互作用,使得当代汉中人的婚庆表现出强烈的当代消费文化价值取向。

婚俗之为“俗”意味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必然具有模式性,这种模式性构成区域内各成员能够共同遵守的标准,但也因此难以显现个体差异。在当代汉中婚庆中,很多新人不满足于此,而追求富于个性特点的表达。具体表现在:一是采用与汉中本地婚俗以及多数人相异或有较大差别的婚礼形式。例如,有少数新人之所以选择所谓纯粹西式婚礼、中式婚礼如汉唐婚礼或周制婚礼,不仅在于这样的婚礼形式能体现相应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在于这些婚礼形式在婚庆公司的打造下近几年已成为婚礼时尚,但因完全照此举办婚礼的汉中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这样选择既显得时尚又体现出与众不同。二是进行个性化的程序设计。婚庆形式整体上虽然是按照汉中婚庆习俗进行的,但在其中的一些环节或程序设计上力求能够不同于他人。例如迎亲方式上,2012年11月11日上午,汉中一何姓新郎骑着一辆车前挂着一大束玫瑰花的山地自行车,率领66 位同样骑着自行车的迎亲队前往兴汉路新娘家迎娶新娘。之后,新娘身穿白色婚纱坐在何姓新郎所骑自行车后座回返,行走在兴汉路的车队排了150 多米长,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围观[10]。这一发生在汉中市汉台区的真实事例,在业已司空见惯的汽车车队迎亲方式中显得标新立异。至于婚礼仪式中的个性化程序设计,更是很多新人刻意而自觉的追求,很多新人在找婚庆公司或自己邀请婚礼司仪时都会提出个性化要求,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与他人不同,而负责任的婚庆公司或婚礼司仪也尽可能根据新人的性格、爱好、职业、家庭背景、恋爱经历等方面情况进行设计。汉中当代婚庆之所以表现出一定的个体文化价值取向,自然与当代社会日益兴盛而强烈的个体价值观有关。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主要是人的群体性,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同样注重人的群体性而非个体性,那么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观念解放和文化进步,人的个体价值逐渐得以强调和推崇。凸现自我、张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已成为当代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一价值观在当代年轻人特别是80 后、90 后中表现尤为强烈。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彰显自我的价值存在。婚庆既是个体人生的重要时刻,又是个体面向社会、群体的平台,通过婚庆展示自我也就成为必然选择。所以从全国范围看,充满个性化的婚庆形式层出不穷,汉中当代青年自然也不会例外。当代个体文化价值观当然也会影响成人世界。特别是从当代新人的父母来说,虽然他们的价值观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因而可能更具群体性,但他们毕竟同样生存于当代这样一个个体价值日益凸现的时代,不可能不受影响,所以他们自己不一定过分追求个性表达,但尊重、宽容、允许儿女的个性表达诉求却是可以做到的,甚至可能会通过儿女的个性诉求表达来补偿实现自己的个性表达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文化价值取向既是年轻人的,也是成年人的。

从人生角度讲,结婚无疑是一件重大喜事,所以自古以来婚庆的整个过程总是极尽热闹喜庆之意。受当代娱乐文化深刻影响,汉中当代婚庆不仅继承了传统婚俗文化中的娱乐精神和娱乐形式,而且扩大、丰富了娱乐的手段和形式,更加强化了娱乐性。娱乐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汉中婚庆中的表现首先在于,保留了传统婚俗中众多能够给新人和亲朋好友带来快乐感受和欢声笑语的程序与仪式。例如,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会把新娘的鞋藏起来让新郎寻找;婚礼前或婚礼进行中,新郎父母被要求穿上古代戏服,脸被抹红,新郎母亲要带上眼镜,其中一只镜片要被抹黑,而新郎父亲则一般胸前系玩具娃娃后背吹火筒,或者腰悬秤砣后背秤杆;结婚当晚一定要“闹洞房”,新郎新娘必须表演各种各样由闹者提出或规定的节目或游戏等等。其次,丰富、扩大了结婚过程中的娱乐手段和形式,使汉中当代婚庆更加娱乐化。这尤其表现在婚礼的策划与实施主要以喜庆、热闹、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为出发点,婚礼策划人员特别是婚礼司仪常常为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其一,注重婚礼形式包装。不仅全程有适应各环节需要的音乐设计,而且常有冷焰火、泡泡机、灯光效果等舞美设计辅助,从而在听觉和视觉上对现场所有来宾产生强烈的刺激性,使婚礼更具观赏性。其二,突出表演性。主要是让新人或新郎父母在婚礼中表演节目,例如让新郎单膝跪地现场求婚、让新郎父母用动作表达高兴之情等。其三,强化互动性。主要包括婚礼司仪与新郎新娘互动、与新郎新娘父母互动、与现场来宾互动等。其四,串词、致辞诙谐化。婚礼司仪的串词、证婚人和主婚人的致辞尽可能诙谐化、有趣化,能够活跃现场气氛。其五,文艺表演。主要出现于农村的婚礼中,由婚庆公司组织,节目形式通常是歌舞,也包括时装表演。演出时间或是在结婚前一天晚上,供全村人欣赏,或是在结婚当天婚礼仪式进行之后,供现场所有来宾欣赏。城市的婚礼中也时有文艺节目助兴。汉中当代婚庆所以表现出强烈的娱乐文化价值取向,原因首先在于,结婚成家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其家庭、家族而言都是一件重大的“喜”事,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场合宣泄、释放喜悦之情,并希望能够广而告之且有人分享这份喜悦从而使之扩大化,这在根本上规定了婚庆的娱乐性质。其次,汉中传统婚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娱乐性,一切以喜庆、热闹为旨归,所谓“结婚三天无大小”,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和描述。在婚庆这一时刻,所有表达欢乐之情的言行都是允许的,所有超越日常规矩与禁忌包括道德规范的举动都是不被追究的。这一传统无形地内在于汉中人的意识与心理而必然表现于当代婚庆之中。再次,当今时代随着个体生命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生命价值的不断被肯定,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崇尚快乐已成为当代人人生需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崇尚快乐“催生了当代人‘参与’的欲望、‘游戏’的欲望,‘休闲’的渴求、‘体验’的渴求,‘娱乐’的要求和‘享受’的要求”[9]54,因此,如果说以获得快乐为目的的娱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思想观念中主要是作为低级、庸俗的需要而不被重视并放逐,那么在当代,娱乐已经成为当代人追求诗意、和谐、快乐人生的必然选择而加以崇尚,甚至可以说,当今时代已进入泛娱乐化时代。当代汉中人自然也是崇尚快乐的,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和手段虽然很多,但结婚庆典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因为,一方面,结婚庆典本身以喜庆、热闹为基调,以快乐为主导内容,是娱乐性的集会,当事人可以释放、获得快乐,参与人可以分享、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受当代娱乐文化深刻影响,为了获得更强烈、更充分的快乐,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参与人,包括婚庆公司以及婚礼策划人、婚礼司仪,或事先精心设计,或临时即兴尽情发挥,都努力使娱乐最大化,从而使快乐最大化。所以,汉中当代婚庆表现出强烈的娱乐文化价值取向。

总之,消费文化、个体文化和娱乐文化主要构成为当代汉中人婚庆的当代文化价值取向。它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相互融合,共同成为当代汉中人婚庆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使得当代汉中人的婚庆形式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融合了西方文化元素又不失中国元素和本土特色。不过,整体而观,汉中人的婚庆在当代嬗变中,传统性、地域性正在逐步消失,时代性、趋同性正在逐步强化,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婚庆日渐同一化的状貌。

[1]黄宝生.陕南文化概览[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

[2]汉中市汉台区政协学习文史委,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汉中民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

[3]程文徽,许永明.汉源羌族民俗[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4]张晓红.清代移民与陕西汉水流域民间风俗的嬗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

[5]李巧宁.从哭嫁民俗看秦巴山区女性的传统婚姻心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6]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7]于文绣,等.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9]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10]陈梅,黄利健.汉中小伙骑单车娶妻秒杀豪车队,迎亲车队排百米长[EB/OL].(2012-11-15)[2014-06-10].http://news.hsw.cn /system/2012/11/15/051535909.shtml.

猜你喜欢
婚俗汉中婚礼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汉中仙毫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