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妍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004)
略论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孟妍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004)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要把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下去,就要了解民族声乐文化的历史及其优秀的传统。同时,还要不断吸收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总体来看,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具有三种艺术特征,即传统性、借鉴性、创新性。只有把握好这三种艺术特征,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征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世界一切民族的艺术一样,最初都是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
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周易·归妹·上六》的民歌记载。《诗经》、楚辞、乐府、元曲以及历代大量的说唱艺术都是民歌的渊源。汉代可以称得上是民歌发展的高峰期,如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唐代中晚期,曲调繁多的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人们为了适应歌唱的需要,根据曲调的格式来填词,于是词的歌唱形式便产生了。宋代时不但将词发展到极盛时期,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歌唱形式。如《西厢记》就是将歌唱艺术与歌舞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形式——宋杂剧。而后,便是元曲,将民族声乐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元曲并立的还有南戏,出现了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是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和演唱十分活跃,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和声乐作品,在演唱上也有新的突破。涌现出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歌唱家,如胡松华、才旦卓玛、郭颂、郭兰英、鞠秀芳等,他们向老艺人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吸收我国传统的演唱艺术以及兄弟姊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西洋唱法科学的演唱方法,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国古典声乐论著是研究、总结民族唱法的宝库,其理论观点不仅显示出民族唱法的审美标准和丰富的内涵,而且有力地证明了民族唱法在其演唱的技巧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至今对我们的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事业都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就要了解民族声乐文化的历史及其优秀的传统,并将其精华继承下去。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经验,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总体看来,我国民族声乐文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艺术特征。
民族声乐是传统的艺术,它经过近百年的历程,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方法。
传统演唱艺术是指包括各地方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方民歌在内的演唱艺术。我国传统演唱艺术浩如烟海,各地方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区民歌的演唱方法相通而又各具特色,民族声乐首先是立足于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渐开辟一条新的演唱道路。
(一)继承各地方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方民歌的演唱方法
我国的传统演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演唱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而且历史已经证明其规律有其科学性。
1.吐字
无论何种演唱形式,清晰的语言都是表达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的汉字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字。在传统演唱艺术中吐字有其一定的规律。构成汉字的因素包括“声”(即声母);“韵”即声调以外的音(韵头、韵腹、韵尾),“调”即声调,读汉字时整个字音高低升降的趋势。因此,在我国传统演唱艺术中,对于吐字的要求,就有严格的“出字、归韵、收音”,讲究“四呼、五音、四声”。民族声乐的吐字是在传统演唱艺术吐字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继承的同时积极地把这些规律与民族声乐的演唱相结合,使其得到发展,更适合民族声乐的演唱。
2.用气
我国传统演唱艺术中,凡是讲到用气的时候,没有不讲丹田气的,气在演唱中的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中国音韵学有“形气相轧而成声”的说法,就是说气是声的前提,没有气何谈声音。戏曲理论中也提到“然声亦必有气出之”(《乐府传声》)。“气者,音之帅也”(《说谭》)。可见,歌唱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息的运用。在戏曲中,唱和念白时,声带、喉腔、口腔等发声器官和气息紧密结合,说唱和各地方民歌的演唱中亦是如此。正因为气息的灵活运用才使我国的地方音乐艺术之树长青,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戏曲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各种语气、语调的用气技巧。如换气、偷气、提气、歇气、就气、收气,以及表达不同情感的用气技巧,如表现喜、怒、悲、忧、思、惊、颠、病等情感的用气技巧。当然这些用气技巧的前提是正确的呼吸方法──丹田气。民族声乐继承了传统演唱艺术中的用气方法,有计划的训练、强化呼吸运动,经过长期的训练、摸索,气息的运用可随音乐、情感等要求而发生变化,逐渐科学化。
(二)继承各地方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
我国传统的演唱艺术历史悠久,戏曲中的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特征是通过具体的音乐表现手段体现的。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不断更新,在演唱不同时代作品时,有不同的演唱风格。例如:《一支歌啊一颗心》这首歌曲中,就包含着豫剧的演唱风格。从开头到结尾有着速度上的变化,二八板(一板一眼)、稍快、加快、快、流水板(一板一眼)等变化,其中二八板、流水板都是豫剧中的板式。演唱时,就要先了解河南地区的演唱特点,同时掌握豫剧的风格特点,然后才能唱出该作品的艺术风格,豫剧唱腔中的流水板是豫剧中比较自由灵活的一个板式,它由一板一眼2/4拍组成。它的特点是常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经常转换拍节与节奏的强弱关系,快速的流水板近似有板无眼(1/4拍节),实际上它仍是严格的一板一眼。
我国说唱艺术概括起来有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八种,每一项曲类中还有更详细的名目。由于它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虽说都是说唱艺术,但在演唱风格上有很大区别,有的唱多于说,有的说多于唱。比如:鼓词说唱相间,说的部分相对多一些;弹词讲究说、嘘、弹、唱,与鼓词相比较唱多于说。
地方民歌,是各地的民间歌曲,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表现生活。由于地域的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也不同。如陕西民歌《走西口》、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等在演唱风格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民族声乐继承了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对带有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方民歌风格的作品的处理,既要体现声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戏曲、各说唱种类、各地方民歌风格,又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恰如其分,运用得体,从而唱出作品的独特风格韵味。民族声乐不仅要继承传统演唱艺术的演唱风格,而且要使这种风格融会贯通,真正为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服好务。
民族声乐学科在全国各大院校相继开设,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演唱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声乐艺术等姊妹艺术中的演唱精华,逐渐形成体系,成为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借鉴了美声演唱方法中的精髓为我所用。
科学性是任何一种演唱方法能够长期发展的基础,科学性也是演唱方法能够成为一种体系必须的、唯一的保障。
(一)借鉴科学的呼吸方法
任何美的声音都离不开呼吸的支持。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的动力,是学习声乐之根本,民族声乐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使民族声乐的演唱更系统、更理论化。
呼吸一般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这在理论上就系统化了,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运用较多,它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呼吸的一种方法。这种呼吸方法可以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腹部肌肉互相配合、协调控制气息,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声区统一,声音表现力丰富。在歌唱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住吸气状态,又要支持住声音,保持声音的对抗。气息的运用主要是吸气要正确,歌唱时要善于保持,善于运用。
1.演唱中要保持吸气状态
吸气要柔和、平稳,胸腔自然打开时是饱满的状态,在吸好的瞬间就要开始演唱,否则声音就会僵,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呼气就开始了,在呼气的同时要保持住吸气状态,这样就可以保证声音与气息的平衡,保持气息的深度,使呼吸之间形成内外对抗,从而获得美妙的声音。
2.演唱中要保持叹气状态
在学习民族声乐演唱时,气息浅、声音僵直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他声乐艺术的借鉴和吸收,总结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在歌唱中始终保持叹气状态,这样可以使声音和气息紧密结合,很容易找到气息沉下来的感觉,气息浅、声音僵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借鉴共鸣腔的运用
运用共鸣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技术上评一个人演唱的好坏,往往就是看他对共鸣的掌握和运用。共鸣腔的运用是获得正确声音的保障,民族声乐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共鸣腔的运用,使之理论化、体系化。共鸣腔分为头腔、鼻腔、口咽腔、胸腔等,各腔体协调配合,自如运用,使声音达到自然、饱满、松弛、有控制力的艺术效果。歌唱时共鸣腔充分打开并合理运用,就会获得全身歌唱的状态。整体歌唱声音才会圆润、自如、才能做到声区统一、声音通畅。
1.口咽腔共鸣
口咽腔共鸣,是能够调节的共鸣腔,它的形状、大小可以调节、改变。通过适当的调节能对所发出的声音产生共鸣。
2.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包括鼻腔、额窦、蝶窦等。头腔是不变腔体,不能调节,但可以因口咽腔的动作和气流的振动而产生共鸣。头腔共鸣可以改变音色、音域,能够增加声音的泛音,使音色更美。
3.共鸣腔整体运用
人体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缺少其中哪一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共鸣的效果。由此可见,共鸣是发声器官各部位协调动作的结果,混合共鸣是歌唱发声的原则,它能最有效地发挥各共鸣腔的作用,发出明亮、饱满、优美的声音,最大限度地开拓自己的音域,使声音统一、自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民族声乐要想屹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就要在立足传统、科学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扬自己的优点,攻克技术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突破难点,实现演唱技术质的飞跃
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术领域中存在着摸索过程长、声区难统一、字声难结合、音域窄等问题,如何缩短以上学习过程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新的突破。经过长期的摸索、吸收与借鉴,目前在演唱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定效果,具有混声比例适度、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共鸣腔运用充分、穿透力强等特点。但是,还要更进一步,追求一种质的飞跃。
(二)不失根本,体现民族的声音色彩
民族声乐艺术要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这样才能博得广大人民的喜爱,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艺术生命长青。调整混声比例,使其与语言有机结合,获得更为明亮、清脆的声音色彩;在歌唱共性的基础上,调整声音位置、腔体大小、声音的虚实,从作品出发,调整音色,使演唱更体现民族特点。
(三)提高修养,推动民族声乐达到艺术高峰
演唱技术是为情感服务的,情感的表达要通过高超的演唱技术来实现,而最终能否达到演唱艺术高峰要依赖于自身的修养。修养与声乐学习密切相关,修养能够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更好的体现声乐艺术的内涵。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于积累,只有修养提高了才能由内而外表现作品,传达整体上的美感。
(四)不断追求,挖掘民族声乐美的内涵
民族声乐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时代是发展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从演唱方法、情感表现、语言结合、风格韵味、艺术修养、表演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使之符合人民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立足于民族,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屹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1]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84.
[2]赵晓生.表演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周青青,郑祖襄.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王凤娥】
J607
A
1674-5450(2015)06-0190-03
2015-05-12
孟妍,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民族声乐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