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敏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大学语文教育对网络舆情的认知研究
孙玉敏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作为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大学语文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客观面对网络舆情现状,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客观认识社会、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网络舆情;认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扩大,在社会层面,网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舆论监督、意愿表达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民众对公共问题、社会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不再高度一致,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的意见通过网络汇集,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生成变化,形成了网络舆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处在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外界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并且几乎个个都是网民。是否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应当积极发挥教化熏陶作用,主动承担以德树人、教育引导责任。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高等院校各个专业都应该开设,是必修课之一。大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其教育作用不可估量,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无可替代[1]。但是,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大学语文教育面对的网络舆情呈现出涌现快、能量大、影响深的新状况。
(1)负面网络舆情不时涌现。在一些时段,负面网络舆情频发,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团结与和谐持续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冲击,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产生动摇。
(2)网络舆情的能量较大。网络具有快捷、匿名等特点,一些抱有特定目的的群体,比较容易在网络上召集大量网民,集聚一定规模的具有明显指向性和倾向性的所谓民意,对特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攻击,大学生群体往往容易受到这些舆情的左右。大学语文课堂教育授课时间有限,教师精心备课授课、费尽心血,才有可能通过优秀的文化和文学精品,使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是,网络的渗透无处不在,大学生上网时间远远超出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时间,网络的负面力量往往将大学语文的教育成果轻松摧毁。
(3)亟需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和引导。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变化深刻,高校教育也受到较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在网络中发酵,这些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有必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舆情环境。
目前,虽然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亟待提升[2]。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解构网络舆情,对社会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
(1)提升语文思维素养,认清网络舆情的内涵。一是网络舆情的主体——有特定利益诉求的网民,二是网络舆情的客体——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三是网络舆情的载体——较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2)提升语文认识素养,认清网络舆情的产生环境。网络舆情不再局限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信息的传播空间进一步延展。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中心话语权进一步消解,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释放,大学生已经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要求主动发表言论,较为自由地发布意见、评判时事和传播观点[3]。
网络舆情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4]。作为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有时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有发表过激言论的可能,而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形成迅速,传播面广,如果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不强,对网络舆情认知不准确,草率盲目地附和网络舆情、甚至对负面网络舆情推波助澜,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所以,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引导。
(1)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正气、讲节操、讲荣辱、讲民本思想,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
(2)大学语文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思维品格。大学生通过对文学精品多角度的认知,可以形成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就会少一点迷信,看问题就会更全面,就会多一些独立思考,从而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舆论事件一旦产生,不是盲从,而是进行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教育教学专题,遴选古今中外优秀名篇,通过引导大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研读,激发年轻学子潜藏在心中的真善美,接续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优良习俗、优良作风,培植起坚实的核心文化和灵魂,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坚决抵制现实社会中种种不良现象的诱惑,抵御道德领域出现的个别沦丧堕落现象,真正成长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公民[5]。
(1)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促进高校整合网络舆情建设资源。打破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分割思维,坚持以整合视角贯穿网络舆情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强调以优势视角看待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积极促进网络舆情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舆论监督等方面,尽量弱化、消除网络舆情中的情绪宣泄、造谣中伤等负面功能。在网络舆情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趋势,统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各种分散、孤立、抵牾的舆论价值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理论的自觉上。要注重大学语文教育的效果,运用文化规律和文化惯性,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关照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伦理和公共精神,注重社会价值目标的建设,注重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保障。
(2)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舆情建设。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正确认知,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课堂讲授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只凭课堂上掌握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参与网络舆情建设的诉求,必须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留心观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建设。可以组织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培养全面、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或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舆情正能量的传播,如“待用快餐”活动,请环卫工人喝口热茶、吃碗热饭的呼声络绎不绝;“微笑挑战”点名游戏,“用微笑感恩身边所有人”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各种微笑照片疯传网络,传递快乐正能量。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影响着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舆情,以及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面对网络舆情现状,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水平,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客观认识社会、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姚文放.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J].文艺理论研究.上海:2014,10:161-169.
[2]唐景莉.大学语文:重在语文素养的培育——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N].中国教育报.北京,2013,11,25.
[3]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M].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4]张春华.网络舆情的社会学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应有明确定位——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9,07,23.
G40-011
A
2095-7327(2015)-08-0044-02
课题项目:课题来源于河南省2014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凝聚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正能量》阶段性成果(省级课题),项目编号为142400410909。
孙玉敏(1982.10—),女,汉族,河南浚县人,高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