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裘斌著《“先富能人治村”视域中的村民公共参与》

2015-04-10 09:28哈战荣
关键词:能人农村基层场域

哈战荣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评裘斌著《“先富能人治村”视域中的村民公共参与》

哈战荣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的基层如何治理,就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成了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各级政府急于解决的迫切问题。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还是农民自己,这就是大家现在常常谈到的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旨的“村民自治”。也就是说,我国各地农村的泥腿子们在自己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村落场域担当起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职责,开始了探索和践行中国式直接民主参与与管理的重要任务。

大家一般认为,村民自治是目前农村治理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但在村民自治的模式运行中,不是所有的村民都有能力或者责任心进行自治,所以,大家的目光又都逐渐将这个责任和担当寄托在农村不断涌现出的“能人”身上。这些能人最先是以经济能人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渐放开,这给了那些胆子大、脑子活、见识广的农民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他们有的在承包田里种植经济作物,从事粮食的规模生产,成为种粮大户或经济专业户;有的离开田头,在家乡从事非农产业或去外地闯荡,成为个私业主、工商大户或乡镇集体企业的承包者或领导者。

政治永远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农村的能人在经济领域取得成就之后,往往转而谋求政治上的地位。他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的氛围中通过参与村级选举,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人物,在农村基层村落场域的公共权力结构中,以及在村级公共权力的运作中,均处在支配和主导地位,逐渐以政治能人的身份出现,形成了受人瞩目的农村基层“能人政治”现象,或者“先富能人治村”模式。

较早注意到能人治村现象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徐勇。早在1996年,他在《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一文中就指出,随着集权式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被分权式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农村基层的能人政治现象逐渐出现。农村能人政治具有威权治理的特点,由于农村中的经济能人懂经营、善管理,在他们的带领下,村落场域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能人政治也具有随意性较强的弱点,具有较浓厚的人治的色彩,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人治村必然向依法治村转换。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华农心、杭州师范大学的卢福营,以及吴毅、贺雪峰、郭正林等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村落场域中的能人治村想象,表达了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学者们的研究,使大家对“先富能人治村”模式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能人的作用与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这有利于党和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乡村治理发展的新特色作出适应性的政策调整。但是,大家在高度关注能人的同时,却渐渐忽略了村民自治中的主体“村民”的公共参与状况,或者村民是在“自治”还是“被治”。村民自治中的村民,不管是在研究村民自治问题,还是关注“能人政治”“先富能人治村”现象上,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农村中的能人毕竟是少数,村民是多数,是主体,他们才是党的农村政策和村民自治的各项措施的真正贯彻落实者,也是村落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观点。在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能人身上的时候,裘斌博士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村民自治的主体“村民”身上,对村民的公共参与状况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他的新作《“先富能人治村”视域中的村民公共参与》,就是这一课题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

裘斌博士在新作中,首先根据农村社会成员在村落场域中拥有或掌握资源的不同、发挥作用的不同、担任职务的不同等,将农村中的社会成员分为治理精英、非治理精英和普通村民群众三个阶层。然后,他在分析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在农村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的领导作用或者影响作用之后,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普通村民群众参与村落社区治理的状况上。裘斌博士通过深入代表性村落进行访谈、调研,了解村民对村落公共事务参与的态度、程度、体会、感受、意见、建议等方面的状况后发现,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情况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农村中的村民首先是以家族为单位,根据家族的亲疏远近分成了不同的派系,每一个派系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每一个派系又根据成员的利益诉求和表达途径的不同,以及是否有精英作为利益代表等的不同,对农村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关心程度是大不相同的。裘斌博士认为,根据国家层面颁布的村民自治的有关制度设计,村民群众应成为村级公共权力运作中的法律主体,并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个环节得以贯彻落实,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让村民群众真正参与村民自治运作的全过程,而现实情况是村民群众对村级公共政治生活实质性参与的不足,这恰恰是村民自治制度难以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一个瓶颈问题。就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特点与内容等方面来说,裘斌博士的新作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论证全面系统。裘斌博士的研究,既深入分析了农村社会成员的不同阶层划分,即既有在村级公共权力结构中处在举足轻重地位的治理精英,也有在村庄公共生活中说得上话、办得成事的非治理精英,还有在各方面不拥有优势社会资源,在村级公共政治生活中缺乏参与实力的普通村民群众,又分析了农村社会成员参与村庄公共政治生活的不同态度及影响因素。他认为,农村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的派系,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派系有时候会联合,有时候又会互相竞争和对垒。这其中,表现最积极的是那些处在主导和掌控地位的派系精英,他们往往对自己这一派的利益诉求有清晰的目标取向,并且还有一套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行动方案。而普通的派系成员则往往缺乏清晰的行动目标和实施方案,一般情况下是在精英的裹挟下参与村庄公共政治生活的。这样,在村民分层分派的背景下,不同阶层和不同派系对村庄公共政治生活的介入和参与,就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活画卷,这是在考察“先富能人治村”背景下的村民公共参与情况时应予以关注的。而裘斌博士新作的特点之一正是对先富能人主政下的各阶层各派系关于村庄公共政治生活的参与情况作了系统的分析。

2.理论研讨有深度。裘斌博士经过调研发现,当农村基层的公共政治生活嵌入“先富能人治村”这个变量后,衡量基层民主推进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指标“村民公共参与”出现了明显的变迁情况。在能人治村背景下,由于村民分化所导致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派现象的产生,在村落场域中人数众多的普通村民由于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力以及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和村庄精英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参与村庄公共政治生活的水平和实力与村庄精英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新的形势下应作出哪些适应性的改革和调整?乡村治理理论工作者需要对此作出思考和分析。而裘斌博士的专著对先富能人治村下的村民公共参与的分析,在理论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专著首先对先富能人的崛起和先富能人治村的形成作了分析,阐述了“先富能人治村”对村庄公共权力及其运作的影响。其次,专著对“先富能人治村”背景下治理能人、非治理能人和普通村民的公共参与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描述。最后,专著还深入剖析了“先富能人治村”背景下村民公共参与发生变迁的原因,对促进先富能人治村背景下村民公共参与的对策作了认真思考。全书的阐述论证严密,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理论上达到相当的深度。

3.现实针对性强。不同于一些纯学理性的研究,中国的乡村治理和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因此,乡村治理理论工作者必须立足于田野调查研究,捕捉那些揭示乡村治理内在发展逻辑的信息和现象,经过梳理和剖析后,作出客观科学的论证,以便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调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此思路出发进行实证研究,正是裘斌博士的新作《“先富能人治村”视域中的村民公共参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作者不管是论证有关理论,还是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都是以其田野调查的一手材料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裘斌博士新作中反映的现实问题,让我们对村民自治的状况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总的来说,裘斌博士的新作,上接国家关于农村基层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总体设计,下接农村村民自治的有关措施和理论,呈现给我们一幅不可多得的农村公共政治生活的画卷。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治理并不是一个独立运作的领域,而是和国家总体的改革和发展布局休戚相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这就为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先富能人治村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怎样将能人治村和依法治村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基层村域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是一个亟待乡村治理学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着裘斌博士和其他乡村治理学者在这方面能带给我们新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玲玲)

I207.6

A

1008-293X(2015)05-0118-03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5.23

2015-07-02

哈战荣(1973-),男,陕西彬县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能人农村基层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村里的能人
山西李成等20人入选文旅部乡村文旅能人支持项目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