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2015-04-10 08:24:44邓天杰林峥嵘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戏曲农民

邓天杰,林峥嵘(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邓天杰,林峥嵘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地方戏曲是一种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文化样式。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优秀文化传播、农民文化娱乐、地方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建设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认识不到位,相关体制不完善,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问题多多。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戏曲演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监管,使戏曲能够有充足的展示空间和平台;进行管理改革,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戏曲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关键词: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高效率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载体。地方戏曲是一种根植于农村的文化样式,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仅在福建三明市就现存泰宁梅林戏、泰宁傩舞、朱坂丰场戏、南芹小腔戏、沙县草台班、沙县肩膀戏、宁化客家采茶戏、宁化祁剧、清流三角戏、清流五经魁、清流湘剧、大田汉剧、将乐瓜溪木偶、将乐八韵南词、建宁宜黄戏、明溪十二换、永安大腔戏、永安宋杂剧、小陶汉剧、三明龙船歌等国家级、省级、县级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看戏是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建构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性

农村地方戏剧作为传统文化,在农村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承本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素质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传播优秀文化

只有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主流的、优秀的文化,农村文化才能达到提升农民自身素养的目的。地方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文化凝聚力。因为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发展于农村的地方戏曲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1](P12),“靠天吃饭”“民以食为天”等“天人合一”观念以及“民本”思想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地方戏曲中常宣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勤俭廉正”等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如宁化的祁剧大多为扬善惩恶、戒奢好劳的民间故事,还有永安的大腔戏《白兔记》、大田汉剧《双贵图》也都是宣扬劝人积善存仁的戏剧。

除了仁义道德外,戏曲还体现了重气节、贵节操、热爱民族、忠于国家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清流湘剧《穆桂英挂帅》、南芹小腔戏《天门阵》《四郎探母》等都是宣扬“家国同构”“忠孝同义”的上乘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戏曲虽然产生于封建时代,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但却依然存在带有反封建传统的、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光芒的戏剧,这些戏剧多为爱情题材,在抨击封建社会的同时反映生活、爱情的美好,如小陶汉剧《西厢》《梁祝》,沙县越剧《水漫金山》《白娘子与许仙》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地方戏曲中相互凝聚、整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1](P15),一直以来都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在农村的不断传播,有利于抵制腐朽的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正如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所言,戏曲“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发宾友之宜,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

地方戏曲能够快速、有效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农民,这与地方戏曲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息息相关。由于地方戏曲在当地农村的长期发展,作为戏剧演出场所的戏庙草台、勾栏瓦肆自然遍布于农村乡野,这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戏曲文化传播面几乎可以覆盖全村。况且,还有一些不固定的、具有流动性质的“戏台”,如将乐瓜溪木偶戏,可以就地搭台,沙县的肩膀戏甚至拿“人”来做戏台,这些流动的戏台使公共文化空间更具灵活性。充足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农民“出门”就能看戏,更为方便地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地方戏曲具有很强的的“亲民”性,能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地方戏曲的亲民特性主要是归功于其“地方化”的特征。大部分地方戏曲采用方言俗语,在戏曲舞台上,不论是才子佳人还是王公贵族,都是一口乡音,这使台下的乡亲父老容易接受,语言的地方化使目不识丁的农民观众也能看懂戏曲,了解戏曲体现的历史文化。这使得戏曲文化的普及人群大大地扩大了。地方戏曲能够有效地传播优秀文化,起到了教化民风的作用。

(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看戏是农民娱乐的主要方式。农村具有封闭性,大部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缺少娱乐生活。由农民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而产生的民间庙会、节日、祭祀就成了农民们主要的娱乐活动样式[2](P203),而根据庙会或节日“娱神”和“娱人”的需要,一般都会演戏。很多戏都是应庙会、节日、祭祀的需要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如三明泰宁的傩戏其前身就是古代用于驱鬼祭祀仪式的巫舞,经过了历代的演变才成了具有故事情节、角色和曲词说唱的傩戏。朱坂丰场戏即“阔公戏”,也是一种为当地祈福驱邪的宗教祭祀戏剧。同样是在三明,还有清流三角戏、湘剧,永安大腔戏等,这些戏剧原本是为了祭祀先祖、庆祝节日而设的。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元宵时“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可见热闹非凡,参与者甚众。至今多数农村还保留有在重要的祭典上、节日里演戏的民俗习惯。这使地方戏曲成为农村文化娱乐的传统方式,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到了今天,虽然电视、广播、网络等文化样式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加便利、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却使农民的文化生活趋向于“小众化”“私人化”[3](P18-24),让农民缺少公共文化生活。地方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至今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戏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仪典,无形中被广大农民所集体认同,发挥着组织乡村公共生活的作用。今天在乡村仍会出现一有戏庙草台搭戏就轰动远近,引得妇孺老幼齐来观看的盛况。[4](P344)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大部分农民来说,网络、电视剧虽然新鲜但其中上演的内容大多比较陌生,远不及地方戏曲来得亲切,来得热闹。而地方戏曲明显也比其他公共文化娱乐方式更能激起农民们的热情,农民们在热闹的同时能够放松身体、调节压力、改善单调的生活,使农民之间更加和睦相亲。这些都是电视、网络等文化娱乐样式所难以办到的。地方戏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和谐了人际关系。

(三)传承地方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艺术文化样式逐渐失传,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地方戏曲传承至今已有了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于研究文化史、生活史以及各类艺术、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随着地方戏曲自身的传承,地方戏曲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使得大量的声腔、音乐、舞蹈、剧本、诗词等文化样式得以保存,有很多戏曲传承至今自身也成了“活化石”,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的珍宝。永安的大腔戏则被称为戈阳腔活化石,填补了中国戏剧史的一项空白,随着永安大腔戏一同传承下来的还有诸多珍稀的剧本、剧目、曲谱。现存有《金印记》《征东记》《蟠桃会》和顺治年间的《白兔记》等珍贵手抄本,以及《大腔戏程式锣鼓经谱》等弥足珍贵的曲谱。而大田的“丰场戏”和永安槐南的“做场戏”更是国内少有的“宋杂剧”,演绎了“宋元南方杂剧”遗风,“做场戏”甚至使“南宋官话”得以保留,这对语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媒体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书本文字成了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但有很多技艺都是书本文字所无法记录的,地方戏曲显然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书本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当下构建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不少问题。

(一)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

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只看重GDP和形象工程。由于地方戏曲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不会立即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感兴趣。

由于地方戏曲是潜在的“形象工程”,而电视、广播等现代文化的建设见效快,又是硬指标,地方政府不得不重视。反之,地方戏曲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被边缘化,生存发展空间逐渐萎缩,演出的人和观看的人越来越少,使得不少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地方戏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要建设,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认为不值得,因而忽视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由于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与重要性被遮蔽,一些地方领导因为平时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不太关注本土文化建设,对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没有看到地方戏曲对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民风教化的重大作用,因而忽视了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相关的机制不完善

演出主体不健全。现在地方戏曲的演出主要靠民间剧团。政府支持的市县公有剧团主要以演出现代歌舞、现代话剧为主,极少上演地方戏曲。民间剧团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扶持,演出资源逐渐枯竭,很多剧团名存实亡,很多剧种没有人演出,正在逐步消亡。

筹款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地方戏曲服务平台的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农村地方戏曲剧团的演出又是免费观看的,经费没有保障,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地方剧团连排练室都没有,设备设施也大部分破旧损坏,演出环境愈来愈恶劣,很难维持演出。

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建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地方戏剧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地方戏剧行业却极度缺乏人才。由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多数是以师徒方式进行传授,而年轻人一年到头都在外地做工,无暇进行学习,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逝世与退休,大量只能“言传身授”的技艺逐渐失传。[5](P768)现有大学培养的艺术人才,基本没有学过地方戏曲,无法挑起支持地方戏曲的大梁。地方戏曲的传承岌岌可危。

三、加强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通力合作,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内容与形式全面改革,才能把农村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立起来。

(一)加强地方戏曲演出设施的建设和监管

为了能让百姓更好地欣赏戏曲,让戏曲演员能够更加完美地发挥其表演才能,政府应加强剧院和舞台的硬件建设,完善剧院舞台的硬件配置,使戏曲演出得到更为完善的发挥。

戏曲舞台的宏观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只有对戏曲舞台进行改建扩建,合理布局,才能形成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了广大农民的出行不便,如果戏台离居住地太远会降低农民看戏的热情,戏曲舞台若无法成功凝聚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就会失去大量对象,造成效率上的折损。所以,在搭建戏台时要考虑戏台的辐射半径,戏曲文化的辐射面积是否能覆盖到更多的老百姓。同时戏曲舞台需合理分布,注意戏台的辐射范围是否重叠或过于分离。最好能够做到使老百姓有“在家门前”看戏的感觉。为了方便农民看戏,政府可搭建流动戏台、进行流动演出,使文化的“灌溉”能够滋养到各家各户,又不浪费资源。

戏剧舞台的完善也极为重要,如戏台上的音响、灯光、演员的服装及幕后的乐器等都马虎不得,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演出质量。在福建莆田的莆仙大剧院,剧组成员就成功地利用政府的资金将现代高科技应用到戏曲舞台上,对戏曲舞台进行扩建、改建,使戏曲舞台能够较真实地展现出莆仙戏《雷峰塔》中“水漫金山”的壮阔一幕,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戏曲演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设施和主办单位的监管。在农村,不少戏台都被闲置、挤占甚至挪用,政府应加强对戏曲传播场所、设施等的监管。对闲置的戏台进行合理利用,整合空闲的资源,在确保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职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公开招标,不浪费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对那些被占用或挪用的戏台进行强制回收,恢复其原有的演出职能。对介入戏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营利性组织也要加强监督,避免贪污腐败等恶劣性质事件发生,同时也要督促营利性组织、企业提高其运营能力、服务能力,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服务规范化。政府通过监管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更好地服务农民。

(二)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

由于戏曲产品和服务的自身价值同市场价值往往有很大程度的背离,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所以地方戏曲演出服务理应由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提供支持,无偿面向大众,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具体的戏曲演出服务事项不一定要由公共部门一手包办,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可以共同承担。如将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让市场运行模式介入地方戏曲的传播。首先由政府投入资金,对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文化单位或企业进行招标,中标单位获得演出资格后开始进行戏曲演出,最后通过演出回执单等有效凭证来领取政府补贴。当然,在本质上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仍是由政府投资,坚持公益性原则,对老百姓而言看戏依然是免费的。

营利性企业的介入使得管办分离,政府以企业的完成项目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等来决定拨款的金额,企业愈是努力便获利愈多,大大激励和引导了企业对文化事业进行市场的开发,增强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其传播文化的活力和文化创新的力度。营利性组织会自觉地、有效地对地方戏曲进行有效的宣传,调查老百姓爱看什么戏,使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相对应,让老百姓看好戏,看爱看的戏。2005年宁波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实施的“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乡村”活动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极佳范例,至2005年11月底,就演出了855场,吸引了20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活动惠及近300个村庄,使戏曲演出的范围大大扩大,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三)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

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全靠戏曲演员通过表演来表现,所以戏曲人才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戏曲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要想振兴地方戏曲,就必须抓紧对戏曲人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目前三明地方各剧种都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才,地方戏曲有濒临灭亡的危险。由于地方戏曲的地方性特征较强,而在各地乡村又不可能都设立专门的地方戏曲学校,所以培养地方戏曲人才将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建议地方政府采取下列方法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一是在各县中小学开办地方戏曲兴趣小组,传授地方戏曲知识;二是扶助地方剧曲传人,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三是拨出专项经费,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地方戏曲人才。比如可以地方高校开设地方戏曲培训班,每年招收一些学生专门学习地方戏曲,毕业后留在地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不断层,为繁荣地方戏曲,服务民众打下基础。

(四)进行地方戏曲改革创新

地方戏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才发展至今的,面对新的时代,地方戏曲不能一味守旧,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来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老戏一直唱一直演,故事的情节早已为观众所熟知,观众也会对戏曲丧失热情。为了保持地方戏曲的活力和生命力,必须进行创新。

故事情节的创新。同一部戏老百姓看过太多遍,故事情节、结局都已知晓,难免会使老百姓对戏曲的情节麻木,会降低戏曲对观众的吸引力。为了保持戏曲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就必须加强戏曲内容的故事性,我们可以以新时代的新人新事或地方身边的真人真事为蓝本来对戏曲的内容、情节加以修改、创新,也可以创作新的戏曲剧本,为地方戏曲注入新的血液。像清流三角戏就有剧团在新时代相继改编了《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戏。[6](P35)只有让老百姓看到新的故事才能重新刺激老百姓看戏的欲望,增强老百姓看戏的激情。故事情节、内容的更改自然会引起戏曲思想的变化,在新时代我们要摈弃戏曲中带有封建色彩的内容,将歌颂生活的主题放大,让老百姓从戏曲中获得正能量。

技艺表演的创新。地方戏曲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诸多令人称赞的精湛技艺,但是演出时间久了,观众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失去热情。与故事情节一样,戏曲中的技艺表演也需要创新。技艺表演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借鉴中西方的各类杂技表演,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高超的电脑特技对技艺的表演进行辅助,以此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在福建莆仙大剧院中就曾将《白蛇传》中的《盗草》和《水斗》两场武戏加入了电脑特技,使得白娘子与法海争斗时所施展的“法术”能够具象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当然,我们说的地方戏曲的改革创新,是在保有地方特色和剧种特色的创新,如果失去了地方特色和剧种特色,地方戏曲就丧失其本来意义。

总之,只要政府和全社会通力合作,积极为农民兄弟看戏着想,千方百计从资金、人才、设施、服务机制等方面努力,致力于地方戏曲在农村的繁荣发展,为地方戏曲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农民看戏的问题就能够比较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文相.中国戏曲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王易萍.地方戏剧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变革中的价值——以广西平南牛歌戏为个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刘文峰.中国戏曲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6]江天德,叶国斌.草根“有戏”,鲜活客家二人转[J].时代三明,2013(6).

(责任编辑:刘建朝)

Blueprint for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or Local Opera in Rural Areas

DENG Tian-jie, LIN Zheng-rong
(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Abstract:The local opera is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e which is roo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rural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 for local opera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preading the good culture, providing the peasants with cultural recreation, and inheriting the rural culture. However, for lack of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the platform and a perfect system, many problems exi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infrastructure for the opera show so as to offer enough space and suitable platform for it. Furthermore, the government must reform the administration by adopting a new service model of "Government Pays for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and also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opera talents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the opera.

Key words:local oper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latfor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邓天杰,男,湖南资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3B168)

收稿日期:2014-11-08

doi:10.14098/j.cn35-1288/z.2015.01.017

文章编号:1673-4343(2015)01-0090-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127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戏曲农民
密码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38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