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同道

2015-04-10 08:11:55陈劲松
师道(人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室读书笔记日记

陈劲松

我与学生同道

陈劲松

我很幸运,1985年9月,不满20岁,一出来工作踏上讲台,就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几十年在校园里,每天我都如过节一般,心旷神怡,只因为,有学生陪伴身旁。

清晨,同学们的琅琅读书声,让我陶醉于课室。中午一到校,我喜欢马上回班里看学生都来齐没有。下午的大课间,我换上运动鞋,排在学生的队伍中,一圈一圈地跑步。放学后,我与学生都小跑到乒乓球桌边,发球,接球,推,挡,扣,抽……

当老师,如果不做班主任,将失去一大半的乐趣。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充实着,收获着。每一学期初,我会预告全班:中段以后,我们班上来一次小结,表彰。表彰的对象、形式由大家定。去年期中小结,同学们建议从德育量化、中段考试、校运会三方面来衡量。德育量化80分以上者,考试成绩合格者,校运会参加比赛者,都应该得到表彰。这一个范围,受益者面广,公平,绝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了鼓励。最后孩子们商定给人人一个大奖——星期六徒步松山湖,早上9点钟启程,下午3点钟回家。途中赏风景,演节目。十多公里的湖光山色,烙上我们的坚毅脚印,飘荡着一路的欢歌笑语……

有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同心协力地做一件彼此合意的事,那才是同路人。朝着同一个目标,步子越迈越有力。我坚持与学生同步,同学。生中有师,师中有生,真真切切地,我们收获了教学相长的成果。

我读学生的习作。每接手一届学生,开学初,我会拿一节课,不作任何要求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有学生会自由地发问: “写什么?”我答: “随你。”又问: “写多少字?”答曰: “不定。”下课钟声一响,马上收作文,写完了的收,未完成的也收。这是学生的 “原生态”作文。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字体书写,写作速度等因素都自发地显现出来。学生的这样一个作业,给了教师一个最原始的摸底印象,便于日后的作文教学扬长避短地发展。

以后,学生的日记、小练笔、大作文与日俱增,我接触学生写的东西也日渐多起来了,更是日久见“文心”。

我读学生的摘录本。轮到我看晚修的日子,是我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候。我一到课室,语文科代表早已把全班的读书笔记 (摘录本)整整齐齐地放在讲台上。这个晚上,我又可以美美地享用一顿 “盛宴”。我也拿出自己的摘录本,轻而易举地精益求精:

旅行的长度由钱包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眼睛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摘自小梅读书笔记

你的脚踩过花朵,花朵却在你脚下留下香气,这就是宽容。——摘自小辉读书笔记

许多时候,我是按捺不住遇上“知音”的兴奋,即刻要跟同学们分享。有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如果天空失去了蔚蓝/云该到何处流浪/如果心没有了翅膀/魂儿应去何处飞翔。——摘自小婷读书笔记

更多时候是摘录本的主人上讲台来朗读:

亲情是血,爱情是酒,友情是水。 (小李读书笔记)

天之高,永不及于母亲思儿女之情;海之阔,永不广于母亲疼儿女之心。母爱永远不会贫脊,因为儿女是她爱的源泉和最大的慰藉。(小叶读书笔记)

读着这些情理兼容的语句,摘录本的主人自豪无比,其他人则幸福得心旷神怡。学生是蜜蜂,采集百花酿成 “蜜”;我则是轻劳而获者,直接就尝到了甜头。学生采集的 “蜜”,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流失减少,反而越传越广。

我读学生的人品。李子文同学,起初不喜欢写作文。有一个课间,我安排他去综合楼四楼油印室把整个年级的学习资料抱到教学楼四楼来。他很乐意,拔腿就出发了。我在课室门口,看他抱着资料稳稳地走过来,天上下着毛毛雨。

晚上,我布置李子文把抱资料的事情在日记里写下来;我也同时以此内容写日记。他的日记如下——

今天,老师叫我去拿资料。天下着雨,我想办法保护资料。我很高兴……

我把我的日记给李子文同学看——

……李子文同学两手托举着全年级600多张资料,弯腰,低头,下巴勾着顶住纸张,不让掉下来。雨飘在他头上、背上……

我又请语文科代表将两篇日记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进行 “我有话说”评议。不少同学被李子文冒雨护资料的行为所感动,也有同学指出此类文字得注意动作细节描写。

一举多得,做人,做事,作文;品人,品文;从一人到全班。

有来不往非礼也,我让学生读我。

学生读我的作品。日记、习作,我喜欢与学生同步进行,然后与学生交流。东莞每年都举行读书节征文活动,我与学生如期参加。下面我的一篇作文,便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读书其乐无穷——

在我的家里,三个书架上装有2000多册书。厅里房里,书与家具相拥;桌上椅上,书共果菜齐位。大人小孩,都喜欢与书同床,和书共枕。最特别的设施是洗手间的一根耐磨的绳索上,系了两个不锈钢的大夹子。夹子里的常客是古今中外的书…… (《书香四季》)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内容讲旅游时喜欢买书来看,给文章起的题目是 《边游边读》。我又把文章给学生传阅,学生小陆看完后说:“不如将题目改为 《游而时读之》,由 《论语》 ‘学而时习之’化用而来。”我抛出一块 “砖”,却引来了美“玉”——

游而时读之

每到一个旅游点,我喜欢买书。

在某一个景点,关于此名胜古迹或历史名人的书籍较为集中,且原汁原味。进入故宫,印有各大殿照片的明信片,什么建筑、历史、文物等内的书容应有尽有。我捧着一本 《故宫一览》依依不舍地离开。去到浙江绍兴鲁迅的故居,不必说他的 《呐喊》 《彷徨》,他的《朝花夕拾》,他的 《且介亭集》,单是别人对他本人及作品的评论就数不胜数。也是在绍兴,我如获至宝地得到了 《兰亭》这本图文并茂的彩色册子,知道了兰亭是书法胜地,欣赏了王羲之的书法 《兰亭集序》,还了解了当时 “群贤毕至”“曲水流觞”的雅人趣事……

作品在一份报纸上刊登出来了。我把文章剪下来,作者处添写上学生小陆的姓名,贴在一个新本子的扉页上送给她。后来这个学生练得了炉火纯青的一招——在引用中变化。教学相长,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深深领会到,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沟通,合作,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学生读我的人品。早几年,有一个学生拿来一刊物,有点惊奇地跟我说: “老师,这里有你的简介和文章”——

陈劲松,发表作品90多篇。一蠢,不会打麻将;二穷,无一丝儿金银珠宝;三胡思,总想流浪远方。常在计算一道题:若每月有一新作诞生,就写50年吧,12X50= 600篇。

我只希望自己的有益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让他们也有兴趣于读书写作的事情上。每接手一届学生,我一定让学生写我,我写学生。这既是一个写作题材,也是一个相互勉励的机会,旁观者清,更能够弃暗投明。

我与学生每周都盼着到学校阅览室看书的那节课。在阅览室里,只听到翻书声、抄录声,的确是一大美事。

我与学生常常互荐读物。10几年前,一位学生捧着一套 《兰花》 (上中下)给我看。她说,她爷爷从台湾带回来的。尽配彩图的几本书有10斤重,她就这样放心地给我看。书中介绍的300多种兰花,各有品性。我受益匪浅啊!

礼尚往来,我存了10几年的《读者》,全搬到课室分给同学们看。去听了曹文轩的讲座之后,我买回来 《草房子》,一到班,就给同学们。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课文 《孤独之旅》就是选自这本书。

学生在座位里作文,我用讲台上的电脑也在敲打键盘作文。一完成马上投影出来给学生看,我一边说自己的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思维过程;同时,请学生给我指出不足之处。这学期我的 《体育公园之春》 《幸福在流淌》两篇文章就是在这种场合里完成的,且都在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都买书籍奖励给学生了。

同门为朋,同室为友。我与学生邻桌,同学。我与学生志同道合,文逢知己千篇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岭山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课室读书笔记日记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课室共享APP 的设计研究
高校多媒体课室管理模式初探
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课室的建设与管理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