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渔歌及其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2015-04-10 08:11王佳丽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鄱阳渔歌号子

王佳丽(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 上饶334001)

鄱阳渔歌及其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王佳丽
(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 上饶334001)

鄱阳渔歌历史悠久,唱腔丰富,特色鲜明,是鄱阳历代渔民在长年累月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他们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生产热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鄱阳渔歌正陷入同其他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困境,面临濒危的危机。试从鄱阳渔歌的保护、传承等方面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来谈谈鄱阳渔歌的开发与利用。

鄱阳渔歌;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时代性

鄱阳渔歌与鄱阳湖共生共长 ,它是鄱阳湖文化历史的再现,同时也刻写着千百年来鄱湖人民活泼的魂灵和鲜明的个性。鄱阳渔歌从远古走至如今,传承着鄱湖的传统文化习俗,烙印着鄱湖渔民的人文血脉,同时也连接着鄱阳湖久远的历史记忆。鄱阳渔歌是鄱湖民俗文化最饱满的一粒种子 ,在鄱阳湖畔繁衍流变,生根发芽,永葆生命的活力,从而构建起鄱阳湖区独特的文化环境,坚强地守护着这一美丽的精神家园。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生态文化与生态经济的深度融合 ,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这个血脉不能中断;文化遗产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这个基础理应得到加强;文化遗产同时还是维系地域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基石,这一点更不容置疑。作为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鄱阳渔歌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必然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鄱阳渔歌的种类及其特色

方圆千里,浩瀚无涯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淡水湖,它古称彭蠡泽,素以“泽有蒲鱼之饶”称名于世。鄱阳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建县后,彭蠡泽乃改称鄱阳湖。

风吹鄱湖流千古。鄱阳渔歌随同传统的渔业习俗携手从远古走来。这种传统的渔业习俗既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又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湖区渔民世世代代在渔业生产实践中认真总结的智慧结晶,是渔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传统的渔业习俗以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出现,作为人类至关重要的生产活动,同时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鄱阳渔歌则为其中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数千年鄱阳渔民原生态的文化创造和鲜活的精神世界。鄱阳湖的每一片风帆,都洋溢着一片淳厚的风情,鄱阳湖上流传的每一支渔歌,在展示湖上风俗和艰辛岁月的同时,更寄托着打渔人的宽阔情怀和遐思,折射出千百年渔民的心路历程、情感和希望。

鄱阳渔歌是我国民歌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所拥有的湖上号子、划船号子、开湖调、渔民生活咏叹调、船歌、情歌等等极为丰富的多元艺术形式,以及独唱、对唱、伴唱、合唱、说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是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

1.恢宏的鄱湖号子

据记载,鄱阳郡自汉时将县城从古县渡迁回后,又经过隋大业间(605-617)郡守梁之谦、巡宫刘宗宏在城门外的芦洲构筑码头以来,鄱湖的码头号子便响彻云天。“水为城用,城为水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兴旺,驶往长江的帆樯,从皖南放归的木排也愈来愈多,那码头号子、船工号子、放排号子也此起彼伏,一天比一天更为宏亮。

鄱湖号子主要分为码头号子和水上号子两类。最早产生的码头号子属搬运号子,音调平稳而坚定,节奏铿锵有力,音域则不宽,有的在八度之内,有的甚至在四、五度之内。码头号子又有打包号子、抬杠号子、拉坡号子、单扛号子、驮运号子、搬运号子等种类的划分。形式上是一领众和,或者二人对唱,起着协调动作,统一节奏,鼓舞人心的作用。水上号子则分船工号子和排工号子两大类。前者是在推船、拖滩、撑蒿、扯牵时所唱,后者是在扎排、编排、放排时所唱。船工号子音调简单、节奏性强,速度较为自由,多属散板;而排工号子豪放粗犷,有领有合,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总的来说,鄱湖号子是一种精神的召唤,一种力量的展示 ,显示着鄱湖渔民宽大的胸怀和气魄。

2.排河的咏叹调

鄱阳湖畔的饶河有一种排河调,在晚霞漫天的黄昏时节,排河划子船,载着三两个卖唱女子,循着水域在湖畔徘徊。那别具风情的排河小调,和着悠扬的琴声,在汩汩的桨楫声中,飘进古城的夜色里,传送到无数船夫渔人耳中。

排河船上的人所唱的曲调实际是一种清曲,一种由鄱湖一带的渔歌、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演唱形式。这些曲调往往充满吴越的委婉清音,同时也夹杂着楚腔赣曲的渔鼓之声 ,其可谓北调南腔,五味齐全。鄱阳湖容纳百川,也包容了四方声韵,鄱阳湖文化的同化能力其实便来源于它内在的文化包容性。排河船带有某种职业性质,主要航行于内河或湖岔上,服务于卖艺活动。许多古代的民间俚曲,往往都在排河调中得以传播和保存。

3.莲湖划凤船对歌

端阳划龙舟,已成为民族的风俗。比较特别的是鄱阳湖水乡的莲湖,农历五月初五划的不是龙舟而是凤船。

划凤船与划龙舟大有不同,龙舟狭长而凤船宽大。划龙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体育比赛性质的活动,而划凤船则完完全全是一种文娱活动。凤船是一只歌船,一只采风船。凤船出游前要妆扮。它的妆扮极具特色:凤头、凤尾和凤翅膀用五颜六色的纸或布裱糊,凤的羽毛则用金纸来装饰。整条船看上去就像一只五彩金凤凰,倘佯在鄱阳湖的碧波之中。而在船的后半部,则搭着一座小型戏台,供人演唱节目。这些节目,有歌有戏,当然少不了渔歌对唱。每年端阳,莲湖的凤船便出动了。从湖内(大鸣湖)划到湖外(鄱阳湖),所到之处,百舸随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湖上风景线。

4.开湖调

开湖,又叫开港。鄱阳湖古来便有定期封港禁渔的规定,为的是休养生息,使渔业生产经久不衰。这个规定延续千年直到如今。每到秋季(中秋前后),予以封湖,开禁期则在冬天小寒之后择定日期。每年禁渔结束的那天,就是开湖之日。鄱阳湖开湖是盛大的节日,异常壮观。人山人海,万舟待发,比过年还要热闹万分。

天破晓,金色的朝霞升起湖面,随着一声锣响,一阵激越的号子声随之而起,排列在湖岸边的万千只渔船刹那间如离弦之箭,争先恐后,冲向那广阔无垠的鄱阳湖面。“咦嗬嗬,开湖口罗!”这时,《开船歌》《撑船歌》《撒网歌》等渔歌四起,欢快而又流畅,让人心旷神怡。

5.湖上船歌(渔歌)

在鱼米之乡鄱阳湖上,自古以来渔民以舟为家,以渔为业,以歌抒怀,船歌应运而生。鄱阳渔歌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有展示生活场景和劳动过程的,如荡浆、摇舟、行船、走风、拉牵、撑蒿、拖滩、织网、补网等等数十余种。还有展现渔民喜乐、爱情以及描述湖上风光、赞美渔家美好生活的,如想郎、送郎、行歌、对唱等等。这些船歌色彩鲜明,富有想象力,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而且深情幽默,烘托了渔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充盈着感人的亲切和温馨。而有些描述渔舟过激流险滩,与风浪相搏的渔歌,气势磅礴恢宏,显示着渔民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把鄱湖的风土人情描写的惟妙惟肖。

鄱阳渔歌展现着鄱湖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也不断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变的是鄱湖的风韵。鄱阳渔歌是渔民心中之爱,也是渔民心中文化的根,历经风雨沧桑,呵护着渔民的精神家园。

还有鄱阳渔鼓和鄱阳土生土长的饶河调,虽然不属于渔歌的范畴,却都深受渔歌的影响,广泛地吸收着鄱阳渔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水乡风味的地方曲种。

由此,我们看到鄱阳渔歌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地域性、包容性。首先,鄱阳湖的博大以及鄱阳地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使鄱阳民间民俗文化呈现多元,也使得鄱阳渔歌形成丰富的多种形式的交融相汇;其次,古为“吴头楚尾”的鄱阳,柔美的吴文化和刚健的楚文化相互碰撞,互为吸纳,使得鄱阳渔歌不仅具有浓郁的湖乡特色 ,其吴楚文化相融的地域性也十分鲜明;再次,鄱阳湖连接大江南北,海纳百川,奠定了鄱阳渔歌开放包容的个性特征。这种包容不仅丰富着鄱阳渔歌的内涵,也使鄱阳渔歌生生不息 ,衍生出众多的品种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并随着衍变方式的发展不断地重构、整合和变化。

在文化血脉的编织下,鄱阳渔歌就像一条绵长而细密的情感纽带,把鄱阳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紧紧捆绑在一起。鄱阳渔歌带着古老而原始的祭歌之风,带着新鲜而肥沃的泥土精神,饱含着楚文化的古朴豪壮以及吴文化的委婉轻扬,以多元形式交汇相融及包容吸纳,不断地增添着自身厚重和绚丽的色彩,让人感觉到一种美 ,一种壮阔之美、灵动之美、岁月之美,把鄱阳湖的霞蔚湖光尽染其中。

二、鄱阳渔歌的现状

鄱阳湖 ,昔日的渔歌摇篮,如今已风光不再。从远古走来的鄱阳渔歌,正陷入同其他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困境,面临濒危的危机。渔歌的传承失去原有的生活土壤,传统文化断层现象严重。鄱阳湖,在逐渐丧失原有的文化韵味。

我们知道,渔歌来源于传统的渔业生产习俗,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作为渔民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手段,同时也支撑着鄱阳湖悠久的渔樵文明,在此基础上衍生的鄱阳渔歌成为鄱阳湖渔樵文化重要的载体。

渔歌的传承从最原始的湖上祭歌开始:

古代渔民在捕鱼时,会在心里默念着世代承袭而来的一些俗语,如“肥的来,瘦的走,鲶、鲤、鲫、鳜样样有 ,大鱼小鱼快上手。嫩的来,老的走 ,杆、鲮、鳅、鲇样样有,肥鱼嫩鱼快上手……”这些渔民口中流传的俗语或咒语,是渔民内心呼之而出的意念和口号,逐渐演化成歌声,于是乎 ,拨云开日,鄱湖渔歌就此诞生。

古老的鄱湖渔歌,涵载着上述原始祭歌的遗风,伴随着岁月而流传、发展,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这些水上山歌和湖面船歌逐渐成为贫苦单调和凄清的湖上渔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因子和忠实的生活伴侣。世代承袭,口传身授,即兴创作,是鄱湖渔歌得以流传的主要手段。[1]

可以说,几千年来,鄱阳湖上每一位渔民的血管里都浸透了鄱阳湖上的历史文化,也饱含着渔歌的旋律和激情。但如今渔歌传承的链条却发生了断裂。

其一,无论渔业生产方式还是传统渔业生产习俗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渔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养殖化,鄱阳湖面仅仅成为渔业养殖和捕捞的场所,早已失去了家园的意味,旧有的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一去不复返。没有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的支撑,不能从传统的生活土壤中吸取营养,源于民间,形成于传统渔业生产过程的鄱阳渔歌自然难以为继。

其二,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渔业生产出现了萎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变,进一步恶化了渔歌的继承和生存条件。有数据表明,鄱阳湖水面和30年前相比,缩减了千余平方公里,目前,这种缩减的态势仍在加剧。另据上饶电视台报道,2014年6月20日是鄱阳湖开湖之日,渔民反映,湖面水位比往年降低了许多,鄱阳湖水变得更浅了,渔民捕不上多少鱼。而且捕鱼不如养鱼(网箱养殖),后者产值远超前者。湖面的缩减,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影响到鄱阳湖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渔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恶化着渔歌的生存状况和传承力。

其三,随着湖区民俗文化活动的衰落 ,渔歌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昔日湖上渔歌以多种形式流行于民间,而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往往都能为渔歌吐故纳新 ,注入新的血液、血管和动脉。例如:盛大隆重的开湖活动,万舟齐发,渔歌四起,惊天动地。滨湖之地,往往要祭奠水神,“张王庙会”“晏公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应运而生。张王,乃朝廷所封鄱阳湖“显佑安澜之神”。安澜,即力挽狂澜,保佑湖上行船一帆风顺,平平安安。清初著名的词曲大家,铅山人蒋士铨就在他的 《鄱阳竹枝词》中记载了张王庙会的盛景:“帆樯一字佑舟排,正午开头尚未开。日暮新桥萧萧沸,张王庙里赛神来。”①晏公庙会比张王庙会发端更早。“扼鄱阳湖咽喉之地”,位于鄱阳镇管驿前的晏公庙立于明洪武年,奉祀水神“晏公都督大元帅”。以祈福水神为主要内容的晏公庙会传承六百余年,有着深厚的湖上民俗文化背景。所有的湖上庙会,有着渔歌的伴奏 ,活跃着渔歌手的身影。渔歌在其中如鱼得水,吸收着新的营养,不断丰富着自己。而随着这些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淡出舞台,渔歌活动日渐凋零。

其四,民间渔歌艺人所剩无几,渔歌传承的群众基础薄弱。半个世纪以来,鄱阳渔歌的挖掘、整理和记录等传承工作,主要依靠基层文化部门承担职责,而真正拥有湖上生活实践的渔民则退居幕后,与渔歌渐行渐远。鄱阳渔歌不仅失去原先的社会基础,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土壤。

鄱阳县文化馆音乐干部赵南元(已故),是鄱阳渔歌的主要搜集者、整理者。他长年活跃于水乡湖区,整理、发掘鄱阳渔歌以及山歌、田歌三百余首,并积极参与和协助完成了《鄱阳民歌集成》①的编撰工作,为鄱阳渔歌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县文化馆的其他工作人员,如季梦华、蔡天来、王遇龙、徐晓琴等人,也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渔歌传承的责任。2010年,王遇龙、蔡天来、徐晓琴被列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鄱阳渔歌)的第一批代表传承人。不可否认,文化部门和文化专业人士在鄱阳渔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令人们惋惜的是,今天很少能看到来自渔业生产第一线的歌手的身影,他们本该是鄱阳渔歌最真实最道地的传承者。这也就表明 ,随着流行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的吞噬,鄱阳湖上的文化形式已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亡歌息”,湖上渔歌难觅新声,千年渔歌的传承保护正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三、鄱阳渔歌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今天,我们苦苦寻觅曾经生生不息的鄱阳渔歌 ,不遗余力地寻找浩瀚的鄱阳湖上那渔樵文化的源头,寻求鄱阳渔歌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探索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千载衍生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种子的正确方向和方法。人们要问,最基本的出路和支撑点又在哪里?

一句话——走进时代!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唯一能拯救鄱阳渔歌,使之新生的出路在于走进时代,让渔歌存活在今天人们的生活空间。是的,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今天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形势、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利用是当今文化创造力迸发的因素之一。这种发展和利用,既为先进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2](P33)对鄱阳渔歌而言,最好的传承保护就是开发利用。当然,这不能也不是泛指一般性的商业开发 ,不能带有纯粹的功利性,其前提是必须保护好自身所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和特色 ,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现代化。

原生态渔歌是渔民几千年的文化创造,是他们的“精神植被”,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渔歌的生态保护 ,使之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发扬光大。认识自己曾经走过的每一步足印,才能够坚实地迈开走向未来的脚步。

近年来,为传承和保护鄱阳渔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一些带有基础性的措施,比如,对鄱阳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调研,基本摸清了包括鄱湖渔歌在内的传承情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2010年6月,鄱阳渔歌正式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进行鄱阳渔歌的发掘、收集、整理和汇编,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新歌手,经过整理改编的鄱阳渔歌开始走进舞台、走向社会、走入视屏,受到社会和相关媒体的密切关注,如此等等。

我们看到,鄱阳渔歌传承的瓶颈已有所松动,而随着保护力度、宣传力度的加强,人们对鄱阳渔歌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也在逐步上升。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省市县对鄱阳湖旅游经济的强力推进,鄱阳湖文化已成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力点和支撑点,为鄱阳湖的经济腾飞创造必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所以,鄱阳渔歌的利用和开发,有着极为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主要着力点应在于广泛开展以渔歌为主题的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以渔歌为主题的鄱阳湖民俗文化活动古来有之,“旧瓶装新酒”,魅力无穷。

可以重点举办“鄱阳湖开湖节”,使之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项目。禁湖和开湖,是鄱阳湖具有典型意义的渔业生产活动 ,也是展现鄱阳湖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不仅历史悠久,极具湖区特色,其影响力也尤为深远。

鄱阳湖开湖节的主要特点有 :1.国际性。它具有国际意义和国际影响,承载鄱阳湖文化走向世界;2.独特性。鄱阳湖古老的渔樵文明和渔歌文化 ,向世人显示湖乡特有的个性和风采 ;3.开放性。它将吸纳国内外渔歌广泛参与 ,成为瞩目的国际“渔歌节”。举办国际性的“鄱阳湖开湖节”,对于鄱阳湖文化的深度展示,鄱阳渔歌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以及鄱阳湖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1.向世界展现鄱阳湖的风貌和文化特色,让世界了解鄱阳湖,也让鄱阳湖走向世界;2.抓住鄱阳湖经济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性契机,为之提供文化资源,注入文化活力;3.拓宽文化视野,打造鄱阳湖包括渔歌在内的文化品牌 ,开湖节将成为鄱阳湖的文化符号 ,成为最有人文价值的文化资产;4.历史上的开湖节,历来以渔歌发端,开湖节就是渔歌的盛会,是渔歌新生的最有力的切入点。

鄱阳湖开湖节是时代赋予的命题。开湖节依托自身生态、资源、区域和历史的优势,打出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着眼世界,着眼未来,闯出一条将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模式,必将迸发出恒久的生命力。开湖节的举办还能证明:“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辉煌结晶,同样也能为另一个时代的文明创造提供宝贵的经验。”[2](P34)

除开湖节之外,还可以广泛举办以渔歌为主题的其它民俗文化活动 :合并“晏公庙会”“张王庙会”,去芜取精,举办“鄱阳湖文化庙会”;将每年端阳节的“莲湖划凤船”活动改为“莲湖渔歌赛季”;等等。这些民俗活动的举办,目的在于能逐步整合珍贵的鄱阳湖文化资源,激发人们传承和保护的热情,让渔歌有一个新的生活空间。

当然,渔歌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是长远而艰巨的文化工程,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层面,笔者认为还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科学地建立有效的传承保护体制和机制,加强对渔歌的认定、保存和研究;进一步加强对传承人的抢救保护;在渔歌生态保持相对完整的湖区和渔村开展“渔歌之乡”的创建活动;湖区中小学将渔歌纳入音乐课程,让少年儿童从小形成渔歌文化的保护意识 ;鼓励音乐爱好者以渔歌为素材 ,谱写动听的新渔歌 ;等等。

四、结语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原则。鄱阳渔歌的保护利用应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延伸其产业链,拓展开发空间,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新的增长点。而随着“非遗”保护体系的确立,人们对“非遗”的日益重视,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日渐规范化、法律化、网络化,相信方方面面的工作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时代给鄱阳渔歌开启了一扇绿色窗口。可以预见的是,鄱阳渔歌必然走出困境。鄱阳渔歌连接过去,通向未来。让我们为之拨动时代的琴弦,让鄱阳渔歌的动人旋律与鄱阳湖的梦想一起追波逐浪,高飞远翔!

[1]王佳丽,徐艳萍.鄱阳湖渔歌传承之调查[J].影剧新作,2014,(2):69-70,50.

[2]李玉英.秀美饶信——上饶市非物资文化遗产集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邱忠善]

Poyang Fisherman's Songs and Their Protection,Inheritanc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NG Jia-li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Poyang fisherman's songs have a long history.They have rich tunes,and distinctive features,for they were created in the long years'production activity of Poyang fishermen of past dynasties.By sing the songs,the fishermen wanted to express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to excite their production ardor.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Poyang fisherman's songs are in the same difficulties as most of the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facing a crisis of extinction.This article tries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ongs'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ith the temporal spirit of social development.

Poyang fisherman's songs;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temporal spirit

J607

A

1004-2237(2015)02-0029-05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06

2014-11-20

2013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3123)

王佳丽(1982-),女 ,江西上饶人 ,讲师,硕士 ,主要从事民族声乐及民族民间音乐研究。E-mail:Wangjl8082@126.com

猜你喜欢
鄱阳渔歌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省音协赴鄱阳、南丰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我等你在鄱阳
唱起号子走汉江
汨罗江渔歌
雷家民作品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