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红
(西南石油大学 纪委办公室,四川 成都610500)
心理咨询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于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的高校出现,现已广泛运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辅导员的工作还包含日常管理和学生服务。2006年5月20日教育部颁布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这就把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明确定义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并且将服务工作作为辅导员育人环节的一项新工作提了出来。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80、90”后,且以“90”后居多,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与“70、80”后的大学生相比,好奇心强、情感丰富、个性张扬、有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渴望被尊重和引人注意。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学习、生活中又容易表现出迷惘、焦虑的情绪,面对挫折时会表现出退缩、无助,情绪失控等特点。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服务工作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将心理咨询技术更好的运用到学生服务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服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第一,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保证健康的心理环境,从而避免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第二,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成长。通过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性格,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所在,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使学生认识了解社会职业环境,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供一些职业信息和社会实践机会;第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能适应各种各样环境的参与机会,增加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人际关系协调发展的心理教育经验和体验。[1]辅导员学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信息咨询和查询。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信息查寻;第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进行恰当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第三,助困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第四,心理咨询服务。协助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助,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3]所以,心理咨询与辅导员服务工作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是基本吻合的。
心理咨询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把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和帮助来访者发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1]而辅导员学生服务工作的宗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辅导员学生服务工作的宗旨和心理咨询的核心观点是高度吻合的。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既包含学生群体又包含学生个人,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服务工作时,既必须了解学生群体的身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选择最佳的交流和沟通模式;又要熟悉求助学生个体的心理现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维护学生的利益,处理好辅导员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因此在高校辅导员服务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和策略,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情况的不断变化,辅导员工作内容由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演变到现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而这里的服务功能更加体现了高等教育和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精神,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是重管理,轻教育,忽略了学生服务。很多辅导员在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时,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育形势认识不够明晰,所以在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将主要精力都用在管理学生的各项工作和处理日常事务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服务工作。
辅导员工作中涉及到的学生信息查寻、档案管理、宿舍管理、奖助学金管理、勤工俭学管理、贷款管理、就业信息咨询等都属于学生服务的范畴,工作头绪多,内容琐碎、任务繁重。而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可以归口到辅导员,所以就有“辅导员工作是一根针千条线”、“辅导员是万精油”、“辅导员是消防员”等说法。正是因为辅导员的这种工作现状,导致辅导员工作忙于应付各种日常琐碎事务,而疏忽了学生服务工作意识的培养,通常把服务工作当成管理工作来做,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问题时方法简单,在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中显得独断、生硬、冷漠、缺乏耐心。
由于辅导员选聘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都是选拔本校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少数是从外校选聘的。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绝大部分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相关知识,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等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高校辅导员很多都是刚毕业就担任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受自身学习和知识面的局限,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服务工作开展得很少;又或者虽然有服务意识,也针对学生开展了一些服务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加之对学生情况不熟悉和对学生需求不了解,在开展服务工作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服务工作效果不理想。
共情,也可以翻译为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来访者的语言和行动,深入到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其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从而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4]简言之就是指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当事人的情感和思维,并将这种理解传递给当事人。共情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悦纳,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简单的开展工作,而忽视了大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思想需求、情感需求,很少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和他们感同身受。
咨询交流就是指学生对与学业、成长、就业、档案、宿舍生活、二课活动、实习实践等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种政策咨询、信息咨询或者信息查询时与辅导员进行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辅导员与学生间进行得最为普遍和频繁的基础交流。[5]由于现在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师生比严重失调,辅导员的工作量急剧加大,使得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失去了把工作做细,做深的动力和耐力。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咨询交流中,因为辅导员面对的学生人数多,如果学生重复性的问题较多,或者在辅导员看来是非常简单或者属于常识性问题时,就容易表现得态度冷漠、回答生硬、不耐烦等情绪,这些都容易导致师生间感情的疏离,交流的阻塞,信任的降低,不利于师生感情的良好发展。特别是当学生思想出现问题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时,辅导员通常都会用校纪校规去约束和惩戒学生,而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倾听学生的想法,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辅导员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纳学生,凡事都能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去理解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的情感,同时把这种理解和认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自信,产生被悦纳的喜悦,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建立顺畅的交流沟通模式,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和服务学生的目的。[6]
高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立是为了奖励优秀学子,树立榜样,扶助困难学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健康品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奖、助学金的评定一般都有一个大致评选和审核标准,大多由设奖单位制定,而实际评选和审核过程中主要由辅导员具体实施和执行。而奖、助工作因为涉及到钱财,所以广受学生关注,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意见,发生分歧的环节。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辅导员必须运用真诚和尊重技术,真诚的与学生交流,全面熟悉学生情况,尊重学生实际,维护每一位有条件受助和评奖学生的权益,使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
心理咨询技术中的真诚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持有真挚诚恳的态度,不特意的取悦对方,也不因自我防御而掩饰,更不回避自己的失误和短处,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心理咨询技术中所谓的尊重就是指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来访者保持平等,把来访者作为有内心体验、有思想感情、有生活追求的独特的独立个体,对来访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无条件的接纳、并给予关注和爱护。对于尊重和真诚技术,简言之就是指咨询师对于来访者能够平等的看待,无条件的接纳,真诚的交流以及互相尊重。而这里的平等、接纳和尊重,在辅导员的评优、助困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6]
辅导员在开展评优助困工作时必须认真解读评选文件和要求,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尊重学生的具体实际,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对有条件申报的学生,一定要与其深入交流,与学生班级广泛沟通,了解学生个体的实际生活状况,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和平时与学生相处的亲疏远近或者个别学生的情况反映来进行评定和审核,要尊重评定小组的意见、学生班级的意见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有争议的参评者,一定要深入细致的了解,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客观实际,与学生平等、深入的交流;又要尊重群体的反馈意见,与学生群体客观、真诚的沟通。帮助学生个体更好的认识集体,融入集体;帮助学生集体更好的了解学生个体、接纳学生个体,使评优、助困工作更加具体化,更加科学化。同时对于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学生,辅导员还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集体谈心和个别谈心的方式,真诚的指导他们合理使用奖助学金,使奖、助政策真正发挥奖优、帮困的作用,同时也在评选过程中加强了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加强了师生间的了解与交流。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信息指导、思想指导和求职技术的指导三方面。而这三个方面都涉及到辅导员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所以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倾听、关注和团体辅导技术,能够使辅导员的就业服务工作更加具体,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首先,对于就业信息的指导,辅导员除了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要主动的为学生搜集用人信息。同时在信息的发布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转发信息,而是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动员、指导相应学生准备面试,而这需要辅导员在就业工作开展之前就要与学生的有良好的沟通,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倾听就是耐心、认真的聆听来访者的叙述,这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只有在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心声以后,才能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真实想法,才能根据自己对单位需求的了解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推荐。而倾听本身既可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理想与烦恼,便于辅导员更全面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其次,在就业思想指导方面,辅导员最好在学生大三的时候提前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职业理想,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父母、家庭对学生就业的看法。结合辅导员自己对企业的了解,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就业定位。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外在条件不好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关注,就是指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价值观。辅导员要在全面熟悉学生情况后,确定出值得特别关注的对象,并与他们多接触,多交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特点,坦诚的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己,给他们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树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
最后,在求职技术的指导方面。通常对于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他们普遍思想准备不充分,面对就业招聘会会显得紧张、惶恐、甚至手足无措,从而影响面试效果导致错失良机,或者打击就业积极性,严重的还会自我贬低,引发自卑、焦虑、退缩、人际交往障碍等。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辅导员要学会利用团体辅导技术。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是由咨询师根据来访者问题的相似性或者来访者自发组成的课题小组,通过共同讨论、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7]辅导员可在学生就业前利用班会、团组织生活等在学生中开展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如开展“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我离理想有多远”等主题讨论活动,或者开展就业模拟招聘等活动,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通过运用团体辅导中的场景设定,假设一些招聘现场,或者招聘中容易出错的环节,辅以一些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引导参与辅导的成员进行真诚的交流、体会情绪的变化、分享即时心得,让学生能够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中静下心来,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的理想,同时了解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确立合理的就业定位,同时再加以就业着装、面试礼仪等的指导,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理智的面对就业。[8]
而对于就业屡次失败或者就业难度大的学生,辅导员要充分关注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积极主动的与他们交流沟通,充分运用谈心技术缓解他们的失败感。对于具有相同经历、具有相同困难、具有相同不良情绪的学生群体,辅导员可以利用团体辅导技术,帮助有类似情况的学生群体宣泄不良情绪,寻求共同感,彼此分享,相互出谋划策,削除不良情绪,重新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辅导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要注意确定好讨论的主题,适时加以引导,控制好团体辅导的氛围,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分享,所以在团体辅导前辅导员必须充分了解参与辅导的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具体问题,尽量使每个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感受到辅导员的真诚与关注,同学间的友善与信任,从而开放自我,学会分享和剖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麻烦,实现共同成长,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实现就业。
另外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可能涉及到自荐书的制作和修改,对用人单位信息的咨询,在选择用人单位时举棋不定,或者签约后又想毁约,或者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违纪违规行为等,辅导员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务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体会他们的感受,热心、细心、耐心的为他们做好解释、指导、疏导、建议工作,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好的学会认识自我、与人相处、自我推销,为今后顺利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经历储备。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难免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他们远离父母,渴望亲情,渴望指导,不管是在思想方面、行事为人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对辅导员存在良好的期望值。所以辅导员一定要学会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指导我们的服务工作,使心理咨询技术与实际工作科学结合,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真诚的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服务工作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良好地推进,才能使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1]郭秀华.心理咨询视域下辅导员谈心工作应用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3(5):47-49.
[2]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5.
[3]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6.
[4]樊富珉,彭庆红.试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J].清华大学学报,1995(1):46-53.
[5]崔建华.浅谈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1):13-15.
[6]叶湘虹.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论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30-32.
[7]章 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12(10):57.
[8]叶 冲,王小丁.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运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5):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