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李红梅
(四川文理学院党委组织部,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农村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川东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四川中西部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政府、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应从制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川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关键词:川东;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4-10-17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川东革命老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SLQ2014C-15);统筹城乡发展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TCCXJY-2014-C15)
作者简介:李红梅(1980—),女,四川江油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
川东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简称,其范围包括达州、巴中、广安等地区,该区域属于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其基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力度远远落后于四川中部和川北地区。
川东地区的教育资源整体上呈现匮乏的状态,多数的学生都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地区,学校面积小,学生人数多,班级人数超编,呈现拥挤的态势。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外出打工的家长将子女带走,或转学到城市,使得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甚至出现只有一位学生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浪费了农村的教育资源,不利于教师的安心教学和学校整个环境的改善。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对通川区、达县、开江、万源等地1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的调查发现,目前达州市农村中小学存在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学生数量急剧减少等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流失教师的主要去向是县级城区学校(占流失总数的70%),其次是民办学校(占20%)和市级学校(10%)。同时,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约有30%的人也表现出调动的意向。调查还发现,农村中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相较于前几年约减少了15—30%,且预计这一情况仍将会持续存在。
川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存在最大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不足和教学设施的缺乏,特别是艺术、计算机类教师紧缺,同时教育投入的总量和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也相比四川中西部较低。在工资待遇和各种福利的影响下,不少农村教师都在努力向城市学校靠近,每年经过招考进入城市学校的农村教师都占不少比例。另外,财政收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每年真正投入到农村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导致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不足,学生的校舍和教师的办公室都存在不少问题。川东整个县级区域农村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做到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甚至不少学校还没有正规的会议室、教师的备课教室和师生阅览室等,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整体的教育环境较差。
农村学校的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存在执行力不够的倾向。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比工资比待遇,在教学上花费心思不够,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外流的情况,这些都产生了不良影响。[1]同时,留守学生是农村学校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川东的通江县就有3.8万留守儿童,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6.5%;整个达州市农村中小学学生80%为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之间的代沟和亲情教育的匮乏,让农村留守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性格缺陷等问题,从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这部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教育问题。
农村学校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容易忽略的部分,家长和老师把教育的关注力都放在了城市学校上,单从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导致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设备改善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根本无心提及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自身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政府为农村教育应提供的公共财政责任不到位,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给予农村中小学应有的管理关注和有力的资金支持及资源帮助,农村学校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进一步明晰市、县(市、区)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责任,拓宽教育经费渠道,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要以农村学校建设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加强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学校危房,建立农村学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机制;增加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增设劳动实践场所,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提升农村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落实“防流控辍”目标责任制、挂点联系工作制和扶贫助学政策,落实省上关于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和发放生活费补助的政策,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减少学生流失。实施城乡对口帮扶工程等措施,逐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距,使强校更优,弱校变强,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认真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订并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和自学考试,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3]积极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绿色行动计划”,培养一批在教学工作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师,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改革进程中,需要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培训的专家教授可以指导农村教师开发服务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课程,立足农村实际,办出具有农村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需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补贴力度和岗位补助,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公费医疗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将农村学校教师补贴纳入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在综合考虑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水平的同时,根据学校条件艰苦程度适当拉开差距进行分类。如达州市八个(县市区)的农村学校教师工资补贴分类标准为30元—400元不等,男满三十年、女满二十五年并在农村教师岗位上退休的教师,退休后享受退休时的全额工资待遇。可在农村学校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对贡献突出的农村教师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评选各级优秀教师时,农村基层一线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这些举措的实施能较好的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让农村教师能安心教学,缩短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中小学教师入口关。按照“定编定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用(任)制度。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按规定辞退和解聘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除名擅自流动的教师。鼓励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或农村中小学任教,实行城镇中小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师定期轮换到农村中小学、村小任教的制度。同时可以在教师职称晋升上加入“具有农村学校教学经历”这一项,让更多的城市教师能真正深入农村学校参与教学工作,将城市学校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带到农村,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把公开选拨、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主要方式。加强中小学干部培训工作,坚持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和完善对校长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逐步试行校长交流制。[4]去年,达州市选派了75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校长参加国家级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川东地区的教育资源欠缺,部分市区的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达州市2012年争取到省教学设备专项资金60.2万元,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工作,从全市选派21名城镇优秀教师到7所村小送教下乡,同时给村小捐赠了党建书籍和体育器材等。2012年全市共补充新教师1650余人,共派出支教教师1492人,深入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和村小支教。2013年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相继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等教育重大项目407个。2011—2013年,达州市已投入资金5300万元,建成教师周转宿舍3.39万平方米,解决了969名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住宿问题。
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和关爱体系,设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服务机构,优化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要加大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关心,不断优化其成长环境。可以借助网络、电话等工具帮助学生保持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心理关爱,学校也应保持与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联动教育管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针对留守学生开设“留守学生之家”,从学习和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帮助,给予更多的关爱,在其成长过程中减少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雷浩.教师关怀行为三维模型的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67-72.
[2] 张学敏,兰正彦.“后4%时代”我国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19-26.
[3] 窦福良.农村教师培训中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0(6):84-85.
[4] 李红梅.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11.
[责任编辑范藻]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of East Sichuan
LI Hongmei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the rur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big challenges and good chances. Compared with Midwest Sichuan,the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East has larger gap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history. Besides,such elements as government,school,staff and society play somewhat rol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of East Sichuan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regulations,management and teachers' training. Only so can the gap be shortened.
Key words:East Sichuan; prim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