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筑生命美学的第一块基石: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的进化论启示

2015-04-10 07:40范藻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进化论

夯筑生命美学的第一块基石——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的进化论启示

范藻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潘知常教授的新著《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在生命美学的学科意义上有着生命进化论的启示:因为身体的站立,让视野更加开阔而促使思维的活跃;因为快感的突破,让感受更加舒适而导致美感的诞生;因为需求的无限,让人性更加丰富而促成信仰的降临;因为死亡的超越,让现实更加充实而带来生命的永恒。

关键词:潘知常;美学导论;生命美学;进化论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范藻(195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主要从事生命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志码:A

“认识自我”,这个被恩斯特·卡西尔喻为哲学问题的“阿基米德点”,伴随人类反思生命意义的雄关漫道,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而朝向一致的坚定足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昌明,我们有了自然科学的生物学说明,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考量,人文科学的伦理学思考,那么,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美学呢?曾经风光无限的当代中国实践派美学给出的种种回答,遗憾的是它们太过于局限。

就在学人们困惑迷茫之际,生命美学异军突起,将“认识自我”问题归结于“美学”的“生命”还原或“生命”的“美学”追思。其中首倡生命美学并为之摇旗呐喊的潘知常教授,从1984年开始美学研究的生命困惑的“幡然醒悟”到1991年《生命美学》出版的“华丽转身”,再到他进入新千年后的《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将思考的支点牢牢地锚定在了滔滔“生命激流”的厚厚“美学河床”,而更令美学界欣喜万分的,人民出版社2012年推出的《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在生命美学的思考上,在延续他一贯的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的风格和才情洋溢、逻辑缜密的特色,还首次从物种学和进化论的意义上,发现并思考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的原初分野和演化历程,在生命美学的“生命起点”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谓是夯筑了生命美学的第一块基石。

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或依托潘知常教授的这部著作,“六经注我”也罢,“我注六经”也罢,追溯生命美学的“美学”在“生命”世界中的来龙去脉,进而领略“生命”在“美学”园地里的鸢飞鱼跃。

一、身体的站立:人猿相揖别

在《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的第一讲“爱美之心,人才有之”,开篇就从人类进化过程中智人的“直立”论述了“直立的神奇与奇迹”,“直立,已经使人成之为人。而且,从美学的角度讲,脚,也远比手要重要。因为它是人身上第一个人性的器官,也是第一个审美的器官。没有站立的脚,也就没有人,更没有后面我要讨论的审美。”[1]在动物的自然生命与人类的文明生命的分水岭上,潘知常洞若观火,直探本源,将脚的划时代意义导致的人的身体的站立予以了闻所未闻和前所未有的肯定: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姿体变化导致行动的敏捷,而且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带来的文明诞生。著者根据人类独有的“直立”现象,又结合病理学阐述了直立的人而出现的“文明病”,如高血压的头晕促使人的思维不断缜密与幻想,如女人生产的阵痛引起生命起源的思考、悲剧人生的体验等。如果说人类的站立是生命进化促使人真正而且最后逃离了动物界,从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为此,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人类一定并且时刻都在“赌与动物不同”,“动物爬行,那人就一定要站;动物浑身长毛,人就一定要无毛。”在列举大量的身体现象后,潘知常说道:“因此,赌自己与动物不一样,赌自己不是动物,是人类精神进化的一个重大收获,也蕴涵着人类审美的内在奥秘。”就这个意义而言,人类身体的站立,站起来的不仅是人视野的更加开阔,所谓高瞻远瞩,而且是人思维的不断拓展,所谓见多识广,从而促使人类文明意识日益进步、审美感受愈加丰富。

要真正彻底地研究生命美学,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人在由类人猿,即动物的漫长进化过程中,造成“人猿相揖别”的“质变”的分界点究竟在哪里?是火种的发明?是工具的制造?还是语言的产生?其实都不是的。1974年日本的诹访元教授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距今360万年的南方古猿化石,这位人类的太祖母被命名为“露西”,“露西有许多小猩猩的特征,但她已能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向人过渡的典型形态。”[2]当代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说过:“南猿最早出现于距今约500万年时,而我们的直系祖先——直立人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60万年,到距今约50万年时,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原始形态的智人(能进行思维的人),最后到距今约5万年时出现了近代形态的智人。”[3]学者们如此看重“直立”对于人类生命进化的意义,其实也是强调这就是“人猿相揖别”的分水岭和转折点,它所带来的生物学或考古学价值不容赘述,也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而它导致的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价值,并未受到应有的阐释,更遑论美学的思考了。潘知常教授独辟蹊径,却以此为契机,在论证“美学就是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就是美学”的命题时,追根朔源,鞭辟入里,以人的直立为生命美学的“阿基米德支点”,用穿越远古的思维之光为杠杆,撬动了传统美学理论大厦的轰然坍塌,从而终于为生命美学的人种学来源的科学性、进化论演变的历史性和学科建立的逻辑性,夯筑起了“第一块坚固的基石”。

二、快感的突破:春风吹又生

人类脱离动物后的直立生活,使得他能够更大面积地面对日月星辰、雨雪风霜和春花秋月、莺歌燕舞,促使其思维发达的同时,五官感受的日益丰富与进步,首先将快感和痛感直接降临在了原始的生命感受上。根据“趋利避害”的生物进化论法则,有机物生命总是本能地趋向并寻求生命的快感的。著者以生命的快感现象及其意义为入口,思考人与动物在生命感觉上的异同。可以说,快感是对生物进化的鼓励与奖励。动物和人类相比,动物只有生理层面的快感,而人类却不仅有生理上的快感,更有动物所没有的心理意义上的美感,如孔雀开屏就是动物发情时的性炫耀。因此,美感的产生是人在所有生物群中最自豪最伟大的“生命美学”的壮丽日出。潘知常阐释道:“知道了快感的来龙去脉,美感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美感又是什么呢?美感是一种只属于人类的特殊的快感。”既承认有机生命体对快感的共同喜好,又阐明了人类生命不但依托快感、更要超越快感而至于美感,其中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和文化学意义的生命美学的独特意义,毋庸赘述。文明以降的人类鄙弃快感,将之放逐于“动物园”,而真实的个体又无不渴望快感和憧憬美感。如此,“与快感有着内在同一性的美感”,于生命美学的建构而言,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论证生命美学的生命进化论的起源上,潘知常凭着学者的睿智和凡人的坦诚,针对有机生命体的“快感”现象,进而指出了人类美感是源于快感又高于快感的高级情感与意识的综合反映。那么,“快感”究竟是什么呢?快感主要是人在生理适意惬意后而产生的良好心理反应,如果能由动物的、生理的自然感受而至人类的、心理的社会意识,那就是美感了。潘知常没有再拘泥于快感与美感的比较,也不是单纯地论述快感之于生命美学的意义,而是立足于有机生命体的进化论原理,论证了人之所以优于动物是因为他不仅有生理的快感,而且有心理的美感,并深刻揭示出了这种“自由和谐的运动”背后的“生命力”发生学意义上,人类“爱美之心”,这个生命美学的中心概念即生命之美的最初力量来源,从而为生命美学的成立,找到了进化论意义上的科学价值。

三、需求的无限:望尽天涯路

人类对快感的突破意味着美感的诞生,那么,人类为什么要产生美感呢?换言之,为什么动物没有美感的需要,而人却有呢?因为动物的需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潘知常从两个方面批判了这种动物式的低级需要,“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看到,倘若以动物性为根本,那人的生命会表现得太生理了、也会表现得太动物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如果一个社会的构成是以动物性为主,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一个奉行丛林法则的动物社会。”那么,如何脱离动物状态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就要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它意味着不带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那种体验。在这以体验的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4]这纯粹是一种没有物质功利心态的爱美需要——一种渴求无限性和永恒性的需要。彻底脱离动物状态而产生需求的无限和无限的需求,那就是因爱而信仰、因信仰而爱,人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开始了“望尽天涯路”的浪漫之旅。

众所周知,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五个层级的“需要说”,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个递进的过程也体现了从动物到人的演变阶段,是人的动物性逐渐减少而人性逐渐增加的过程。需要,表面看纯属“个人”行为,是生理和心理补偿机制的体现,然而由于人类有群居的特性,需要在本质意义上应该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弗兰克·戈布尔在研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中,指出了我们忽略了他理论中的“对美的需要”,“马斯洛博士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5]由此可见,潘知常教授在生命美学的研究上,是深谙“需要”之道的。潘知常说:“在我看来,审美活动就是以‘超越性’和‘境界性’来满足人的‘未待定性’和‘无限性’的特定需要的一种生命活动。”在人的所有“无限性”的需要中,美的需要是区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标志,而其中的本质是对爱与信仰的需要,在信仰的维度重建美学是生命美学的关键。因为从个体的绝望,必然要转身走向爱、走向终极关怀,无限需要的满足,就是爱的满足和终极关怀的满足。

四、死亡的超越:青山遮不住

无限性的追求是一柄双刃剑,既将人类的精神世界拓展得无边无际,并且借助审美之舟体验着浪漫的美妙;又把人类的心灵世界折磨得死去活来,因为死亡犹如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动物有快感,也有需求,但是没有死亡意识。面对死亡,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潘知常引述了德国诗人汉斯·昆《拥有是远不止这些》,说道“我们一定要坚信:‘美好的清晨还会再来’。因此,‘我们不会和动物同死’,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想一想,我们身上还有哪些最美好的东西或者说那些充满神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美好的东西”也罢,“神圣的东西”也罢,著者其实想要表达的就是寻找超越死亡的东西,在对死亡的超越中,获得灵魂的此岸救赎和精神的永恒超度,从而完成平凡生命的“华丽转身”,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像动物那样去放纵自己,而是一定要用信仰、爱与美来为自己的生命导航,因为上帝是要最终审判的,我们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地去作恶,因为‘清晨却会再来’。”

“伴随着前额进化而产生的预知术的最原始的结论之一就是意识到死亡。人大概是世界上唯一能清楚知晓自己必定死亡的生物。”[6]正因为如此,人类最大的恐惧就是必死无疑。死亡既然无可避免,那么对于人类而言重要的是,就是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导论》抓住动物没有死亡意识而人却有死亡意识,这一生命美学的“命脉”,论述了人不仅要在身体上站立起来,更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不仅要有生理上的快感,更要有心理上的美感,不仅要有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有灵魂上的渴求,因为死亡意识在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高级的文明意识。有了这个意识,身体必朽的人类才永不止步地追求生命意义的不朽,为此潘知常在《导论》中反复申明一个观点,就是“用爱来拯救世界”,“在信仰中获得永恒”,因为这些包括死亡意识在内的“爱”、“美”、“信仰”都是动物所没有的,“动物不是没有爱么?那我们就和爱在一起!动物不是没有对美的追求么?那我们就和美在一起!动物不是没有对信仰的追求么?那我们就和信仰在一起!”如此这般以大无畏的勇气向死亡宣战,从而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永生,而且还有生命美学的永恒。然而,现实中的人必须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作出悲壮的选择,也惟有在这个选择中,人们才创造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才领略到了生命里最优美的风景,从而让死亡成为生存的自然延伸,让永恒的生命意义在超越死亡中得以实现。”[7]

潘知常教授煌煌36万言的《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其实回答的就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为什么要爱美和审美?”人类来源于动物又超越了动物,在所有精神现象中,最伟大而辉煌的是有了“爱美之心”的“爱的信仰”。那么,对于这个“爱美之心”的发生方式和演化路径是如何的呢?潘知常“借助胡塞尔‘回到事实本身’的说法,生命美学是从理论的‘事实’回到了前理论的生命‘事实’,是从生命经验出发对于美学的重构,也是在超越维度里与终极关怀基础上对于美学的重构。”[8]针对本文的论题,生命美学的“第一块基石”的进化论启示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

因为身体的站立,人猿相揖别,让视野更加开阔而促使思维的活跃。

因为快感的突破,春风吹又生,让感受更加舒适而导致美感的诞生。

因为需求的无限,望尽天涯路,让人性更加丰富而促成信仰的降临。

因为死亡的超越,青山遮不住,让现实更加充实而带来生命的永恒。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聆听“生命美学的布道者”潘知常教授发自灵泉的肺腑之音吧。

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有限性,结果就转过身去,在仇恨中寻找爱心,在苦难中寻找尊严,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炼狱中寻找天堂,最终融入了无限,触摸到了无限,这就是人类最为伟大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潘知常.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70.

[2] 万泉.生命演化纵横谈[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47.

[3] 斯塔夫里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

[4]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52.

[5] 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7.

[6] 卡尔·萨根.伊甸园的飞龙[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73.

[7] 范藻.叩问意义之门——生命美学论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93.

[8] 潘知常.生命美学:从“本质”到“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

[责任编辑范藻]

Foundation of Life-Aesthetics: ReadingAnIntroductiontoAesthetics:

NothingwithoutBeautyby Pan Zhichang

FAN Zao

(Journal Editorial Office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Abstract: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Nothing without Beauty was published recently by Pan Zhichang,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a discipline of life-aesthetics and implies an inspiration of life evolution. The book expresses the following arguments: it is the standing of body that makes one's vision wider and one's mind more active,it is the less limitedness of sensation that results in a more comfortable sense and the birth of beauty,it is the limitless needs that enrich the human nature and make a choice of beliefs and it is beyond the death that one's life is fulfilled and lasts for ever.

Key words:PanZhichang; 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life-aesthetics; evolutionism

猜你喜欢
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自然主义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达尔文不知道的进化论
达尔文与进化论
用进化论的眼光看流行音乐潮流
品牌进化论
黄怒波的企业家“进化论”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完美进化论
从进化论的视角看待心灵的产生
——评《杜威的心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