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贞诚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一
二战结束后,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展开,美国经济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重构,它不仅表现为三大产业比重的调整,还体现在“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①袁奇、刘崇仪:《美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服务业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经济重构的结果导致新兴的专业技术类职业岗位大量出现,因而也相应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自60年代中期起,来自拉美与亚洲的外来移民,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入境高潮。新移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教育程度整体相对落后,却又呈现出以高、低学历者为主的两极化趋势。②欧阳贞诚:《美国当代外来移民的成因及特征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1期。新移民的到来,无疑同时增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中高、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量。然而,在美国经济发生巨变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吗?毫无疑问,对于技术移民人才,美国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长期的需求。一方面,在战后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和白热化,通过抢夺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技术人才,来获取更多的智力资源,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没有硝烟的暗战。在过去几十年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移民政策,例如推行“积分制”来吸引各种技术人才,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也需要采取措施,广揽世界各地有用之才为其所用,才能确保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美国对技术移民的需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时期竞争加剧的一个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美国战后的经济重构过程中,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蓬勃发展,大量专业技术类职业岗位被创造出来。尽管同期美国民众的教育程度与劳动力素质也得以普遍提高,白领从业人员有了显著增长,但仍无法满足那些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新增就业岗位的强劲需求,劳动力市场中技术人才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例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资料显示,在1999-2000学年,美国共授予了36 195个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学士学位,然而,每年在此专业领域中平均产生了194 700个就业岗位;③Mary Jane Lopez,High-Skill Immigrants in the U.S.Economy:Do High-Skill Immigrants Substitute or Complement Native-Born Workers?Indiana: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2003,pp.14-15,下载自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PQDD)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制造业者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2005年的一份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制造业主当中,90%认为熟练生产工人存在着“中等或严重”程度的短缺,65%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存在着同等程度的缺乏。④David L.Bartlett,Building a Competitive Workforce:Immigration and the U.S.Manufacturing Sector,p.1,Http://www.ailf.org/ipc/infocus/infocus_8_1_06.pdf(2008-08-03).由于美国本土的技术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因此仍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技术移民人才。
然而,美国存在对技术移民的需求之事实,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普通移民劳动力。相反,美国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对低技能移民的需求同样长期存在。
首先,美国经济中存在的大量非熟练职业岗位,是其保持对普通移民需求的前提。战后以来,美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不仅导致了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大量兴起,而且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制造业与服务业也同样充满勃勃生机。整体而言,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沙漏”态势。⑤Alejandro Portes and Min Zhou,“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Segmented Assimilation and Its Variant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530(1993):74-96.这种经济模式,对美国的职业结构与就业趋势产生显著影响,具体反映在职业结构方面,表现为顶部和底部两端较大,而中间部分较小。因此,在美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中,“仍有相当比例为非熟练的职业”。例如,在加州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那些对非熟练工人有着巨大需求的服装、建筑等行业,其发展速度远超过全国其他地区。有学者甚至预言,在未来几十年里,加州创造的最大数量的就业,仍将发生在那些收入相对较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地位低下的职业领域。①Jorge A.Bustamante,Clark W.Reynolds and Raúl A.Hinojasa Ojeda,eds.,U.S.-Mexico Relations:Labor Market Interdependenc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367.
其次,在低技能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随着战后美国民众教育水平迅速提升,低学历的非熟练劳动力却日渐减少,许多相关就业岗位人手空缺,因而刺激了对普通移民的需求。在1980-1994年间,美国15~55岁的高中学历以下的本土劳动力由2000万降至1300万。②Marfa E.Enchautegui,“Low-Skilled Immigrant and the Changing American Labor Market,”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24,No.4(1998):812.同时,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本土劳动力也经历了由蓝领向白领就业岗位的职业流动,促使许多普通的服务与体力类职业无人问津。在80年代中期,针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周期性短缺问题,美国媒体做了大量报道。如《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由于低技能劳动力的不足,许多建筑工程被迫延误,一些连锁餐厅也不得不延缓扩展计划。此外,低技能职业岗位通常报酬低廉,且工作条件恶劣,美国人往往不屑一顾。加州的一位家具店经理说道:“这个地区的许多人 (按:本土美国人)根本不愿意从事时薪5美元的工作。”③Roger Waldinger,“Black/Immigrant Competition Re-Assessed:New Evidence from Los Angeles,” Sociological Persperctives,Vol.40,No.3(1997):368.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需要普通劳动力的部门,越来越依赖于移民。《华盛顿邮报》1986年的一份报道指出,在华盛顿特区的部分旅店,雇用的工人来自30多个不同国家。④Jorge A.Bustamante,Clark W.Reynolds and Raúl A.Hinojasa Ojeda,eds.,U.S.-Mexico Relations:Labor Market Interdependence,pp.353-354.
不难发现,在美国经济中存在大量低技能职业岗位的前提下,随着美国本土普通劳动力的不断缩减,低技能移民的到来,顺应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内在需求趋势。对此,美国2007年总统经济报告也明确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离不开非熟练的移民劳动力,因为美国存在着“一个需要低技能移民的强大磁场”。⑤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7,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7,p.204.这说明,有些学者认为当代美国“对输入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的观点,⑥Marta López-Garza & David R.Diaz,eds.,Asian and Latino Immigrants in a Restructuring Economy:The Metamorphosis of Southern Californi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314.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战后美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同时扩大了对技术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正是在美国经济的持续吸引之下,大量的外来移民,包括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技术移民和较低人力资本的普通移民,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移民的教育技能水平的两极化趋势,也展现出与美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一致性。
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是市场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中介,即介于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而从事沟通、协调、公证、评价、监督、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个人或机构。市场中介组织按社会功能可分为以下四类:①直接为市场交易活动服务的中介;②为保证市场公正交易、公平竞争,为交易双方提供公证、仲裁、监督等服务的中介;③为协调和约束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企业与各行各业人员行为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协调组织;④提供沟通服务的中介。
二
由上可知,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与重构,促使劳动力市场存在并扩大了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美国对移民的这种需求,也必然会受到本土劳动力供应情况的影响。如果美国本土人口能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那么这种需求就会减弱,反之亦然。
从劳动力供应的角度看,在经历了战后1946-1964年间“婴儿潮一代”的生育高峰之后,美国的生育率开始不断下降,至今仍在人口替换率水平以下徘徊,⑦通常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每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维持其人口平衡。美国从战后起进入一个生育高峰,到50年代末,平均每位妇女生育3.5个子女。此后,其生育率明显下降,到70年代中期下降至1.8左右,此后略有所回升,90 年代在2.0-2.1 间波动,但仍一直低于2.1 的人口替换率。参见U.S.Census Bureau,Fertility of American Women:June 2000,p.1,http://www.census.gov/prod/2001pubs/p20-543rv.pdf(2009-11-12).结果造成美国本土人口中的新增人口相对锐减,进而导致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在七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婴儿潮一代”持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基本掩盖了劳动力供应方面的隐患问题。到90年代后,这一问题开始日渐显现。例如,在1994-2004年间,美国本土人口中16岁以上的劳动力,由1.18亿增至1.26亿,增加了800万,增幅为7%,而外国出生人口中该年龄段的劳动力,由1290万增至2140万,增加了850万,增幅高达66%。①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The Role of Immigrants in the U.S.Labor Market,p.3,http://www.cbo.gov/ftpdocs/68xx/doc6853/11-10-Immigration.pdf(2005-12-21).可见,不仅本土劳动力的增长幅度远低于移民群体,而且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少于后者。此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许多移民在美国生育的子女,通常被算作本土出生人口。因此,如果扣除这部分劳动力,这一期间,本土劳动力的增幅与绝对增长数量则更打折扣。
不仅如此,当前的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考验。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难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来维持经济的发展。在1946-1964年间,大约有7600万婴儿出生。从60年代中期起,这一代人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到1978年时,他们占美国劳动力的45%。②Arlene Dohm,“Gauging the Labor Force Effects of Retiring Baby-Boomers,”Monthly Labor Review(July,2000):1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步入老年后,导致美国的老年劳动力越来越多。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 (The White Hous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于2014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第一批“婴儿潮一代”在2008年达到退休年龄起,在随后的15年内,更多的“婴儿潮一代”步入退休阶段。在2009年,处于或已超过退休年龄的成年人口的比例达16%,社会保障总署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预测,到2029年该比例将增至25%。③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Since 2007:Cau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p.13,https://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docs/labor_force_participation_report.pdf(2015-03-18).显然,随着更多的“婴儿潮一代”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这一影响将持续增加。
在越来越多的本土劳动力逐渐老龄化的同时,本土年轻工人比例却相对萎缩。例如,在1994-2004年间,在美国所有的45~64岁的劳动力当中,本土出生者由33.1%增至42.7%,而在25~44岁的所有劳动力当中,本土出生者由63.3%降至52.9%。在2004年,45~54岁的本土出生劳动力有2930万,35~44岁者有3000万,而25~34岁者仅有2600万。15%的本土出生劳动力将在10年内达到传统退休年龄,而另有4.4%已经超过了65岁。④American Immigration Law Found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Immigration:Ridg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pp.8-9,http://www.ailf.org/ipc/special_report/2005_birdging.pdf(2006-2-11).此外,根据劳工统计署 (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预测,在2012-2022年间,美国55岁及以上的民用劳动力将增加25.2%,25~54岁者增加1.9%,而16~24岁者却减少了13.3%。⑤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Labor Force Projections to 2022: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Continues to Fall,”Monthly Labor Review(December,2013):15.
显然,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正在步入老龄化,大批本土工人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由于年轻一代的本土劳动力又相对减少,他们无法填充“婴儿潮一代”离开后的职位空缺。此外,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而持续扩大着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如果美国不引进大量的外来移民,而仅仅依靠本土人口自身提供的劳动力,必然无法适应和维持经济发展的需要。
然而,美国本土劳动力面临的供应不足的状况,是否可以通过诸如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途径来加以调整呢?从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种种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实现这一调整的可能性较小。其理由如下:
(一)从劳动力参与率方面看。自战后以来,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呈稳定上升之势,由战后初期的59%,持续上升至2000年的67%,尽管此后略有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例如,除加拿大之外,澳大利亚、瑞典、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均低于美国。①例如2004年,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为66%,加拿大为67.3%,澳大利亚为64.7%,瑞典为63.7%,英国为63.0%,日本为60.0%,意大利为49.1%,法国 (2003年)为57.4%,德国 (2003年)为56.4%。参见American Immigration Law Found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Immigration:Ridg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p.4.一般而言,在人口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劳动力参与率较高,那么提供的劳动力也相应较多。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表明,当前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已基本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再次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此,在劳动力参与率难以实现显著提升的情况下,美国本土人口也不可能输送更多的劳动力。
(二)从工人工作时间方面看。自战后50年代以来,美国工人的工作时数持续下降。在50年代,美国工人平均每年工作2000小时以上,60年代为2000小时左右,70年代下降至1900小时以下,80、90年代在1850小时左右,而在2000-2004年间则下降至1850小时以下。尽管如此,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工人的工作时间仍是最长的。例如在2004年,美国工人平均每年工作1825小时,高于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典、德国、法国等国家工人的工作时间。②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典、德国、法国的工人平均每年工作时数分别为:1815.5、1799.1、1789.2、1751.2、1669.0、1585.0、1584.8、1442.5、1441.4。参见 American Immigration Law Found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Immigration:Ridg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p.5.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单个劳动力的工作时间越长,其能够提供的劳动供给总量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消闲、娱乐等精神需求方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美国工人的工作时间量不可能会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这意味着本土人口也不可能较多地增加劳动力供给总量,从而也难以满足美国经济发展对额外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三)从生产力方面看。那么,美国本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增长来加以弥补呢?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生产力增长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在当前要实现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样也极其困难。美国2007年总统经济报告指出,在1950-1973年,美国的生产力增长率为2.6%,1973-1995年为1.4%,1995-2000年为2.5%,2000-2005年为3.1%。③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7,p.46.但是,自90年代以来生产力的加速增长,通常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昙花一现的现象。因为尽管在新世纪初期生产力增长率达到空前水平,但已经显露出衰退迹象。在2002年,生产力增长率为4.0%,随后降至2003年的3.8%,到2004年为3.4%,在2005年的前两个季度又降至2.5%。因此,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说道:“在一个已经达到技术最前沿的经济中,维持生产力的显著加速增长是不可能的。”④American Immigration Law Found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Immigration:Ridg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p.4.因此,期望通过提升生产力,来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似乎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由于美国本土劳动力资源的供应状况与美国经济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美国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的日趋老龄化,导致本土劳动力相对减少的事实,无疑反衬出移民劳动力对于美国的重要性。早在1990年,《美国人口统计资料》杂志总裁皮特·弗朗西斯 (Peter Francese)就曾在《华尔街邮报》上撰文指出:“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青年人口的下降以及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将会把这个国家推入人口的危机之中……美国需要承认更多的移民,以带领我们走出人口的困境。”⑤Vernon M.Briggs,Jr.and Stephen Moore,“Still an Open Door?:U.S.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Economy”,in Nicholas Capaldi(ed.),Immigration:Debating the Issues,Amherest,New York:Prometheus Books,1997,pp.170-171.他的此番言论,显然是对这一现状的最好阐释。
三
美国经济重构扩大了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加之美国本土劳动力的供应不足,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入境的前提条件。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大量移民的到来为美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移民劳工已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入境移民的迅速增多,大量移民劳工涌入美国劳动力市场,为美国提供了大批现成的劳动力。特别是90年代,移民在输送劳动力方面的重要性较为明显。在此期间,美国的劳动力共增长了1670万,其中640万是移民。①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U.S.Immi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Putting Policy on Hold,http://www.dallasfed.org/research/swe/2003/swe0306a.html(2009-10-22).而90年代移民劳动力的增长,又集中于1996-2000年间。在这一时期,美国16岁以上的劳动力共增加了673.3万,其中移民为327.2万。同期,男性劳动力共增长了306.2万,而男性移民为192.5万。特别是在35~44岁的新劳动力当中,80%以上为移民。②Abraham T.Mosisa,“The Role of Foreign – Born Workers in the U.S.Economy,”Monthly Labor Review,Vol.125,No.5(2002):10-11.截至2004年,美国16岁以上的外国出生劳动力高达2140万。③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The Role of Immigrants in the U.S.Labor Market,p.3.
当代移民之所以能够提供大量劳动力,除了移民庞大的人口基数外,还与另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一,与美国人口相比,入境移民中的青壮年比例较高,适龄劳动人口居多。例如在2000年,美国本土人口中18岁以下者占28.3%,外国出生人口中该比例为10.0%;本土人口中25~54岁者占41.7%,而外国出生人口中该比例达58.7%;至于55岁以上者,在两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无太大差异,其中外国出生人口中该比例为20.2%,稍低于本土人口的20.5%。④U.S.Department of Commerce,Profile of the Foreign-Bor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2000,p.26,http://www.census.gov/prod/2002pubs/p23-206.pdf(2007-04-09).由于适龄劳动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因此,移民群体有着较高比例的适龄劳动人口,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其二,从劳动力参与率方面看,尽管不同移民群体中间存在着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移民的劳动力参与率高于美国本土人口,特别是在教育、技能水平较低的移民群体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2003年时,高中以下学历的男性移民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8%,而同等教育水平的本土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仅为47%。⑤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5,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p.100.同样,移民的劳动力参与率越高,表明该群体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当代移民为美国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也体现在他们占美国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方面。长期以来,移民劳动力在美国历史中始终占据较高比例,其中在1890年达到26.1%的历史高峰。⑥U.S.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The Triennial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Immigration,p.84,http://www.uscis.gov/files/article/2ndfullTriReport.pdf(2007-04-21).此后,其比例有所下降,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移民的迅速增多,该比例又持续攀升。在1960年,平均每17个美国工人中有一个是外国出生者;到2000年时,平均每8个工人中有一个为外国出生者,外国出生的劳动力占12.6%。⑦Abraham T.Mosisa,“The Role of Foreign – Born Workers in the U.S.Economy”,pp.3,5.到2005年,外国出生工人占美国16岁以上劳动力的15%。⑧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Foreign-Born Workers:Labor Force Characteristics in 2005,p.2,http://www.bls.gov/news.release/pdf/forbrn.pdf(2007-01-12).
此外,当代移民对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他们占新增劳动力的比重方面。随着战后以来移民的不断增多,他们已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中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在70年代美国新增加的劳动力当中,移民约占1/8左右,到80年代占1/4。⑨U.S.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The Triennial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Immigration,p.85.在90年代,移民占新增劳动力的47%,而在2000-2004年间,其比例至少达60%。[10]American Immigration Law Found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Immigration:Ridg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p.6.2005年,外国出生的劳动力增长了60.9万,占当年美国全部劳动力增长的1/3。①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Foreign-Born Workers:Labor Force Characteristics in 2005,p.2.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移民,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必将存在严重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不仅如此,相对于美国本土工人而言,在就业市场中的移民,普遍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许多移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通常能够吃苦耐劳,也愿意接受相对较长的工作时间。部分移民还会在专职工作之余,从事一些额外的兼职工作。他们总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而较少地用于休闲、娱乐方面。例如,有学者通过对美国就业市场中的亚洲移民的研究后指出,移民的“悠闲喜好”指数通常较低,往往“工作更辛苦、时间更长”。②Jongsung Kim,Labor Supply and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Asian Immigrants in the U.S.Labor Market,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p.26.如前所述,若劳动者工作的时间越多,则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因此,移民劳动力的存在,意味着向美国就业市场输送了更多的劳动力。
四
综上,在战后美国经济扩大对移民的需求以及本土劳动力日益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数量众多的外来移民的涌入,是顺应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内在需求的必然结果。移民为美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解决了美国因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潜在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对于维持和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劳动力供需的视角来看,当前美国并不存在移民过多的问题。
尽管外来移民在提供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美国多数民众及部分学者仍强调移民已泛滥并要求加紧移民控制,可以说明如下问题:一方面,应该承认,数量众多且文化迥异的移民的到来,的确会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某些不利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社会原有的平衡并触及部分群体的利益,引发了美国人的忧虑。比如,从经济的视角看,移民曾给某些部门的少数美国工人带来了不利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当移民入境后,这些部门的劳动力供应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多。出于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考虑,雇主更喜欢聘用廉价的移民劳工,从而促使部分美国人失业或收入减少。也正是这些事实,构成了许多人强调外来移民过多的重要依据。
然而,移民在一些领域存在的部分消极影响,并不能直接说明移民对于美国的祸福利弊,也不能因此而妄下移民“过多”的结论。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外来移民同时又在许多领域为美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移民在经济领域导致美国工人状况恶化的问题,也仅仅是某些时期发生在某些具体行业部门的个别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尽管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开始对移民实施了数量限制,可实际上允许入境的移民却一路飙升。对于美国制订的任何移民政策而言,不排除在某些时期包含人道主义因素,但归根结底皆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如果过多的移民恶化了美国工人的经济状况,并在其他各方面也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利益,那么,美国现行的移民政策恐怕早已被废除或重新修订。相反,对于移民的经济贡献,美国2005年总统经济报告给出了明确回答:“在最近几十年中,美国经历了整个世纪所不曾遇见过的一次移民浪潮。移民已经触及了美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因为有了移民,美国才变得更强大、更好。”③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5,p.93.
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从侧面表明,美国社会仍存在根深蒂固的排外主义思想。美国的排外主义发轫于殖民地时代,并贯穿于美国全部历史进程。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心理投射到劳动力市场与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认为移民抢夺了美国本土人的饭碗,加剧了美国民众的失业;其二,认为移民耗费了过多的社会福利,加重了美国人的财政负担。这种对于移民的经济忧虑情绪,在美国历史中时而沉寂,时而高涨。当美国经济健康运行时,美国人的忧虑便暂时隐匿甚至消失,但是,当美国经济运行出现故障时,移民便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并遭遇到疯狂排斥的事实屡见不鲜。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许多人便将美国工人的困苦境遇归结于移民,因而纷纷要求加强移民控制。胡佛总统遂在1930年12月的年度咨文中声称:“在当前的失业状况下,移民应该被更加严格地控制和选择。”①Roger Daniels and Otis L.Graham,Debating American Immigration,1882-Present,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1,p.25.随后,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和经济负担,大批墨西哥移民以及部分土生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和已经取得美国国籍的墨西哥人等,共计50余万被驱逐出境。②参见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6-258页。因此,在美国经济经历战后重构和滞涨的背景下,美国人认为“移民过多”的论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其惯有排外主义思想的重现而已。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美国移民是否过多”这一设问是个宏大命题。因为如前所述,人们从不同立场或不同视角出发,给出的答案也不尽一致。对于美国许多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或是出于对外来者的本能抵触情绪,或是基于移民加剧文化冲突与就业竞争方面的担忧,会认为美国的移民太多而要求加强控制;对于企业主和其他相对富裕的中上层人口而言,他们出于获得更多廉价劳动力、商品与服务等方面的考虑,则会希望美国继续增加移民;同样,本文基于美国劳动力供需视角的考察,认为当前美国存在较多的移民,却有着相对积极的影响;但那些从美国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的研究,必然会主张大量缩减移民。因此,从劳动力供需视角得出的结论,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上述命题,相反,只有在综合考察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之后,才能给出一个相对理性的答案。而所有这些内容,均有待予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