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育俗文化管窥

2015-04-10 07:11郭海文,贾琳珂,李驳紊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演变

·女性文化研究·

陕西农村育俗文化管窥

郭海文,贾琳珂,李驳紊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生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更是女性独特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生育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延续,血缘、亲情关系才得以连接,种族才能世代繁衍。长期以来,女性在生育实践中,以亲身体验,总结出许多生育经验和生育禁忌。这些习俗从不同程度折射出民众对生命、种族繁衍、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口述史的方法在陕西省农村获取的生育习俗主要包括:急切的求子习俗;艰难的孕育习俗;揪心的产子习俗;烦琐的坐月子习俗;喜庆的贺生庆典习俗;慎重的婴儿保育习俗。

关键词:陕西省农村;育俗文化;演变

收稿日期:2014-12-25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11SZZD01)

作者简介:郭海文(1966-),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及妇女史研究 ;贾琳珂(1993-),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妇女史研究;李驳紊,(1994-),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妇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05文献标识码:A

育俗文化是事关人类生命和生命延续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本文拟采取口述史的方法,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陕西农村育俗文化的嬗变做一梳理。“生育习俗是处于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生育实践中逐渐约定俗成的生育习惯,包括求子、孕育、分娩、命名、坐月子、喂养、教化诸方面的习俗。”[1]在生育文化领域里,生育习俗往往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最为直接地显示出习俗持有者对生育问题的认识。

一、急切的求子习俗

(一)婚前的求子

1.婆婆送给儿媳的礼物。在陕西合阳一带有一种莲花娃的常见造像。男女定亲时,婆婆都要给未来儿媳妇送一个“莲花娃”。新媳妇过门口,就将这个莲花娃挂在门后,蕴含的是期盼生育的意思。陕西师范大学妇女博物馆所展的一副 “莲花娃”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母亲送给女儿出嫁的礼物。上面绣有文字,充满着对女人的“三从四德”的劝诫,“外言不入于内,内言不出于外”,即是夫妻家庭内外权责的严格划分。“宿夜不违房事”则包含了两重意义:夫妻房事,妻子若有性要求不能主动提出,而丈夫若有性要求,做妻子的一定要满足。

2.新房的摆设。唐代的笔记小说有这样的记载:“逆韦之妹、冯太和之妻号七姨信邪,见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去魅,作伏熊枕以为宜男。”[2]这条文献里还透露了当时一种有趣的风俗,即认为把枕头做成伏熊形,每天枕着这“熊”睡觉,将来会生男孩。这种习俗演化到今天陕西华县农村,则是在新房的床上必须有一床“百子被”,即被面上印有100个小娃娃图案的被子。目的很明确,希望早生贵子。

这种新婚的摆设也表现在结婚时窗户上贴的剪纸上。这些剪纸的内容大多以石榴及抓髻娃娃的造型为主。石榴代表着多子,抓髻娃娃也意味着生殖崇拜。

3.铺床。“铺床”又叫扫床, 是一项重要的婚俗,体现了对新婚夫妇生育子嗣的期盼与祝福。多是以大枣、花生、桂圆、莲子铺床,取“早生贵子”之意。关中和陕北多数地方在结婚前一天铺床,也有在新婚之夜才铺床的。陕南则是在拜过天地后新娘子才铺床。铺完床后男方请两位全命妇女,即父母俱在、儿女双全、夫妻恩爱的妇女,在床上撒花生、大枣等,让小孩去抓。韩城县则是婆母从窗户中扔些核桃、枣,让小孩去抢,抢的孩子越多越好。在一些地区,新婚前需要由一名最好属龙或者属蛇的男孩在新床上翻滚,寓意将引来新婚夫妇的儿子。全国各地的铺床歌也是有着地方特色,但内容都大同小异,表现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如:

之一

撒个枣,领个小(儿子);

撒个栗,领个妮(女儿);

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

一把栗子一把钱,大的领着小的玩。

之二

一铺金来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

三铺床是桃花园,恩爱夫妻一百年,

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

五铺六铺来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

九铺天长又地久,十铺好运年年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铺床歌也呈现出时代特点,如人们不再是追求当“状元郎”,做“王侯”,而是增添了许多时代特点。如:

之三

抓到铺盖抖一抖,儿女生得起柳柳;

抓到铺盖扇一扇,儿女长大做高官;

我把床头按一按,生的儿子当大官;

我把床头理一理,生的儿子当总理;

铺床铺得满堂春,生的儿子当将军;

铺床铺得满堂彩,生的儿子当总裁;

铺床铺得满堂红,生的儿子当总统;

铺床铺得整整齐,生的儿子当主席。

不管是“总经理”“总裁”“总统”还是“主席”等都极富有现代色彩,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

总之,莲花娃也好,铺床歌也罢,都体现了人们在婚前对子嗣的祈盼与重视。

(二)婚礼中的求子

参加婚礼的来宾除了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到老、美满如意外,还要祝贺他俩早生贵子。而婚礼里有些仪式就是预祝生子的。过去,在韩城县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子前,婆婆要到洞房,在炕上放个木墩子,或抱一下枕头,表现抱孙子的样子,然后到灶房,朝灶里点一撮干草,再拉两下风箱,谚云“烧火抱墩子,来岁添孙子”。在陕西西安长安区,还有一种习俗是新媳妇在灶台掀碗。事先准备两个碗倒扣在灶台上,一个碗是空的,另一个碗里放一块小馒头,让新娘翻开,只能翻开一只碗。翻开空的碗则寓意着会生女儿,翻开有馒头的碗则意味着会生儿子。在陕北吴起县,类似的礼俗叫“儿女馍馍”,新郎新娘入洞房后,房外边有嫂子、奶奶将窗纸打破,把馍馍扔进屋内,意求早生儿女。当代农村婚礼上,司仪也有祝福子嗣的话语。

(三)婚后的求子

繁衍是人类的本能,既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又是人类的文化属性[3]。如果婚后夫妻久无子,陕西农村有如下几种求子方式。

1.庙里求子。“中国民间求子风俗的文化叠合在拜送子观音和送子娘娘上是南北不同的两个典型案例”[4](P21)。在华县老县城有一个送子娘娘庙,据说很灵验,如果女性结婚后没有怀上孩子,就去庙里请求爷(当地人把神都称为“爷”)赐给自己一个孩子。在庙里摆了很多小孩的鞋子,有纸做的和布做的,如果想生男孩就拿走一只男孩的鞋子;如果想生女孩就拿走一只女孩的鞋子。生下孩子满月之后或过庙会的时候,做上一双一模一样的鞋子,再带上先前拿走的那一只鞋去庙里还愿。还愿的时候不光拿鞋子,还要拿香、蜡、裱、鞭炮、红布和献果,现在的有钱人还会捐一百块钱或一个被面子,以表对送子娘娘的谢意。鞋子陕西话读(hái zi),与孩子谐音。

这种求子方式除了用鞋子之外,有的地方还用泥泥狗。这种泥泥狗突出了它的生殖器,意寓生子。

2.性启蒙。陕西关中,夫妻婚后无子,会由已婚年长女性,来到山沟(一般有固定地点),向一些类似女性生殖器官的石缝、石洞投放石子。用这种方式达到求子的目的。

3.用别人家娃引子。陕西华县的地方有一个习俗,夫妻无子,会把别人家的不到一岁的孩子抱回来养一段时间,孩子要睡在夫妻二人当中,其间妻子假装坐月子,还要模仿给孩子喂奶。丈夫要给孩子洗尿布,最好要让娃尿到床上。“要让屋里有奶味和尿臊气,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娃引出来。”新时期,很多不孕夫妻除了会用上述几种方法外,也会到大医院求医问药。

二、艰难的孕育习俗

“孕子是创造生命的开始,中国各民族极看重这一生命历程的开端,称之为‘有喜’。为了使新的生命能顺利诞生,中国生育风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在民间流传着一系列的保胎、猜生、养胎、安胎到胎教的孕子风俗。”[4](P44)

(一)保胎

因地处农村,人们大多以农业劳动为主,以前生孩子的数量没有节制,人们对怀孕不那么看重,所以在陕西农村,有些人在保胎方面没有多少讲究。年龄较长的一辈保胎意识淡薄,再加上有生产队集体劳动,整天在地里干活,饭都吃不饱,也顾不上那么多。她们信奉天命观,认为“娃该来到这个世上,你不管怎么做,他都会出世;不该来的,你再保胎都没有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更早的时候,人们没有刻意地保胎,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保胎的重要性,并有了一些较为科学的保胎方法。但是这个时候的保胎主要还是针对有过小产经历的人,怕造成习惯性流产,所以头一胎在9个月内都要注意:不能与丈夫同房、不能干重活、不能摔跤。后来大部分人认为每一胎怀孕都应如此,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不能乱吃药,前3个月要特别小心,多吃有营养的东西。1990年代以来,年轻人因为有条件去医院定期检查,所以保胎更加科学。

(二)猜生

怀孕后,人们对孕妇肚里的孩子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里,所以,猜生成了人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1.从饮食判断。“酸儿辣女”是最普遍的猜生说法。所以,在陕西农村有些地方,媳妇怀孕后,婆婆非常注意媳妇爱吃辣的还是酸的,以此来判断媳妇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从而决定婆婆对媳妇的态度。“怀的男娃,不让干重活,还有好吃的,怀个女娃,就没有这些照顾了。”

2.从胎动的方向来判断。中国人认为男左女右。《圣济经》记载:“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6]所以,猜生,胎动在右边肚子的是女孩,胎动在左边肚子的则是男孩。

3.从孕妇的年龄来判断。就是看孕妇是单岁还是双岁,如果是双岁,怀孕的时候是单月,就是男孩;如果是双岁,怀孕时又是双月,就是女孩。单岁单月、双岁双月都是女孩。《道藏经》记载:“月水止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5]这与公式法颇为相似。

4.根据胎位的高低、肚子的形状来判断。比如:怀男孩时肚子尖尖的,怀女孩时是满怀。孕妇下怀是男孩,上怀是女孩;孕妇肚脐凸出来是男孩,凹进去是女孩。

5.根据孕妇的外表推测生男生女。一般认为怀女孩时,孕妇脸上的皮肤红润、有光泽,妊娠斑少,体格较丰满;怀男孩时,孕妇脸上的皮肤颜色不均,气色差,妊娠斑较明显,体格偏瘦。

6.占梦。《诗经·小雅·斯干》记载:“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 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6]意思就是经过占梦预知胎儿的性别,梦见熊能生男,梦见蛇主生女。胎梦是一种象征,也是猜生之俗的一部分。在调查中,有不少人谈到自己做过胎梦,并认为十分准确。甚至孕妇不同的梦境也显示了不同的性别,梦见龙、虎、蛇、龟怀儿子,梦见花草、水果、蝴蝶等是女儿。

总之,猜生习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生育风俗中神秘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叠合”[4](P50),同样也能看到迷信与科学的碰撞。

(三)养胎和胎教

养胎和胎教事关孩子长大后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品性,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非常看重。如《大戴礼记·保傅》谓成王母怀孕时“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7]。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总结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8]。

但在实地走访中可以发现,老一辈的人们对养胎和胎教却不是十分看重。年龄稍大一点的人因为当时生活困苦,物质匮乏,农活和家务繁多,只是知道吃饱饭,谈不上养胎。甚至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都很少有人专门进行胎教。不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在怀孕的时候心情要好,不能生气,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产下的孩子健康、性格好、好养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养胎时越来越注意到要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在采访的人群中,20多岁的年轻妈妈们似乎更加懂得养胎和胎教,她们认为在饮食营养的基础上,还应在怀孕六七个月时听一些轻音乐,多抚摸肚子,多对孩子说话,到了八九个月时给腹部做一些按摩等等。

(四)孕胎时的禁忌

妇女怀孕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要,不仅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如果不慎,也会导致自己难产,生命攸关。所以在当地有许多孕胎时的禁忌,也体现了科学与迷信的交错。

1.在饮食方面:(1)孕妇在怀孕期间不能吃生冷和太辣的东西,否则生下的小孩会经常拉肚子和眼圈发红。(2)禁食兔肉,怀孕期间吃兔肉,生出的孩子容易长豁唇。这个禁忌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卷二命义篇:“……故妊妇食兔,子生缺唇……”[9](3)禁食螃蟹,否则会造成多长指头或者手指不齐的缺憾,还容易造成孩子横着走的情况。

2.在行动方面:(1)不能负重,胳膊不要伸向太高的地方,这些都容易导致流产。(2)不能到放炮的地方去,怕震动胎儿。(3)不能敲马背上的套(拉犁时用的),否则会怀孕12个月。

怀孕时的禁忌由祖祖辈辈的经验总结而来,虽然有的说法按照科学来说很没有道理,但人们还是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表现出孕妇对胎儿健康美好的期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孕妇不再拘泥于迷信的饮食禁忌,而是更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同时,也增添了新的保胎禁忌。

(五)转胎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卷十载:“妇人妊娠未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绕井三匝,映井水详观影而去,勿反顾,勿令婿见,必生男。”[10]“这是一种秘密的顺势巫术仪式,女扮男装,故意在水井边左绕(男左女右),在水井中留下男影(男影即男魂),借此男影使腹中女胎变成男胎,实现生男孩的愿望。”[1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有类似的记载[12],可见转胎的风气由来已久。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华县有些地方也有转胎的习俗。比如“到庙里去求转胎丸”,“在家里的墙上贴满男娃的照片”,给这个胎儿的姐姐起名叫“引弟”“来弟”或者叫“改”。

据《河南商报》讯息,2012年3月初,河南驻马店的任女士怀胎十月,终于生下孩子,可发现孩子既有“小鸡鸡”,也有女孩特征,俗称“阴阳人”。据当事人回忆,可能是因为怀孕5个月时,婆婆让她吃转胎丸,说确保能生男孩。如今,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怀疑跟吃转胎丸有关[13]。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胎儿的性别从受精那一刻起已成定局,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胎儿的性别。

三、揪心的产子习俗

(一)生产

时代不同,生产方式也大不一样。在调查中,大部分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都说,当年生孩子都是自己接生或是请“拾娃婆”帮忙。准备的东西都是一些土坯、灰、玉米缨子和席片。由于当时没有卫生纸,所以还会准备一些麻纸,这些都是垫在身子底下用的。当然还有剪子和绳子以及开水。那个年代没有消毒这个说法,讲究一点的人会把剪子和绳子煮一下,大部分人都是直接用平常干活用的剪子直接剪脐带,所以伤口容易发炎。因此当时生孩子,对女性和婴儿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被采访的一位81岁的老人说自己是疼了3天,亲自剪断脐带,还因为“娃是倒生,没有存活。”

1975年,国家开始培训专门的农村接生员,取代了传统的接生婆。接生员或者农村妇科赤脚医生有专门的产包,里面有:弯盘、镊子、剪子、缝合的针线、酒精和手套,用于接生或者堕胎,这些东西都是经过高温消毒的。 陕西师范大学妇女博物馆有收集的那个时代非常简陋的木质产床。

21世纪以来,陕西农村年轻人生孩子,大部分都选择在医院生产,条件好的还要住“母子温馨产房”。

(二)催生

催生包括产前催生和难产催生两种。

1.产前催生。《梦梁录·育子》记载: “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上簇花朶、通草贴套五男二女的意思,及眠羊卧鹿,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栗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14]在陕西省周至县老城有一种产前催生的习俗,就是孩子的外婆在预产期那一月的初一或十五,包一些饺子给女儿送过去,一岁一个饺子,女儿多少岁就拿多少个饺子,然后让她朝外坐在门槛上趁热一吃,就是催生。饺子有皮,剥皮象征着生子,故有此说法。尽管时代发展了,但产前送饺子给女儿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

2.难产催生。(1)打开柜门。 在户县和周至老县城调查时,有些老人告诉我们:“产妇难产的时候,有这么个讲究,给送子娘娘把香点上,然后把家里柜子的门都打开,把包袱也全部解开,这样生孩子就可以生得快了。”有的人在难产的时候会在嘴里不停地念:“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敦煌文书》存在不少《难月文》,“ ‘难月’义即难产,《患难月文》又省称《难月文》。为产妇遭到难产,其家属祈求神灵助护时诵读的文章。”[15]而这些咒文也有着强烈的佛教色彩。有的人生不下来孩子就在院子里搬石头,干体力活,或者由别人抱起来在炕上跳,从而使孩子快点生下来。

(2) 吃蓖麻油炒鸡蛋。43岁的贾女士,是陕西长安人。1995年生女儿时难产,她就按习俗吃蓖麻油炒鸡蛋。蓖麻油炒鸡蛋是催产的食物,据贾女士回忆:“当时已经超过预产期20天,羊水浑浊,到了医院,12:40服用蓖麻油炒鸡蛋,13:10就有反应了。”但现在这个方法已经被禁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蓖麻油可润肠通便,孕妇忌服[16]。因为蓖麻油是导泻药,能刺激小肠排出肠内毒物。导泻药可引起妊娠后期子宫强烈收缩,进而导致孕妇子宫破裂、胎儿窒息死亡、流产,所以导泻药“蓖麻油”作为引产药使用对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三)生产的禁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生孩子是一件污秽的事情,俗称“血光之灾”,所以有很多禁忌。

1.不能在娘家生孩子。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产妇虽是秽恶,然将痛之时,及未产已产,并不得令死丧污秽家人来视之则生难,若已产者则伤儿也……凡欲产时特忌多人瞻视……若人众看之,无不难产耳。”[17]在陕西华县,产妇不能在娘家生孩子,产妇的母亲也不能去看。但是现在不那么讲究了,如果产妇没有人照顾,娘家人照样也能去。现在,当地人认为生孩子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所以在生产时没有太多的禁忌。

2.男人不能进产妇的房间。 在陕西农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孩子一般都是在家里。有这样的习俗:产妇在生孩子的时候,男人(包括产妇的丈夫)是不能进房间的,据说是怕产妇的污血把男人“腌臜”了。比起现在产妇在医院生孩子,还允许丈夫在产妇旁边照顾,这种男人不能进产妇的房间的习俗,显然不合时宜。 总之,生育是一件关乎生命的大事,通过生育习俗的演变,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及变迁。

四、烦琐的坐月子习俗

产妇生产后需要在家里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在此期间,忌生冷、不能吹风、不能洗头洗澡,如果保养不好,就会落下病根,痛苦一生。陕西合阳一代女人坐月子时,为防止着凉,在炕上放两个胳膊垫垫肘部,垫子花色样子非常讲究,足见坐月子的郑重。

陕西华县的习俗是产妇“一定要戴个帕帕”,不然以后会头疼。还要给婴儿做个用手绢缝制的小帽子,“保护娃的囟门”。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妇女博物馆,珍藏了一件山西阳城一带的产妇头巾。妇女生产后,母亲来时带一枚铜钱,用纸叠“十字”缝在产妇头巾上。产妇三日下地,手端米汤,口含米汤,到门神、灶爷及厕所等地游走,沿途关键处,用小碳粒压上十字条,以向神祈求庇护母婴。跟陕西的帕帕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这些衣物外,饮食问题也是产妇坐月子时的头等大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物质条件匮乏,女性坐月子并不能有充足的营养补充。坐月子的也只是“人人吃玉米面,给我弄的白面”。1980年代情况就普遍有所好转,但当时,“鸡蛋那就是最好的了,别的没有”。从1990年代就比较讲究了,采访的贾女士说自己当时“要吃四顿:早餐7点吃鸡蛋、桂圆、枣子;10点,要吃一顿;下午5点再吃一顿;有时候晚上10点也要吃。”现在年轻的妈妈更是注重“月子餐”,在当前普遍流行的月子餐中,标志性的菜品就是麻油猪肝、麻油猪腰、麻油鸡,这三道菜品确实会在产妇坐月子期间不同的阶段,起到非常好的调理作用,但一些体质偏热的妈妈,就不适合每天都吃用胡麻油做的菜。

五、喜庆的贺生庆典习俗

婴儿呱呱坠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极重“香火”的中华民族民间的贺生庆典,热闹而充满祝福之意。庆典礼仪顺着婴儿成长的历程分贺生、三朝、满月、百日和周岁等[4](P120)。

一般来说产后3天,娘家人会带着鸡蛋、醪糟、黑糖和挂面等一些滋补品去看望产妇和婴儿,俗称“添奶”。以前生完孩子3天后,娘家人来还会拿12个蒸馍,12个鸡蛋,讲究“拿双不拿单”,现在不拿馍了,鸡蛋的数量也更多了。一般讲究拿红糖不拿白糖,红糖暖,有利于排除产后淤血,对产妇身体有好处。

第10天亲戚朋友就都来贺喜,因为10天是一个小月,产妇就可以下炕了,以前的产妇还要做饭招待客人,所以这个时间就慢慢固定下来。15天和20天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日子,方便主客两方准备接待和探视。这几天亲戚朋友来看望,带的都是一些吃的东西,为的是使产妇的身体快速康复。

满月是新生儿最重要的日子,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孩子可以到别人家里去了,因为当地人认为月子里的妇女和孩子身上带有晦气,不干净,所以没过满月不能进别人家里。其他的庆典礼仪或许都可以省略,但是满月必须得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普遍艰苦,很多人并未给孩子做满月,即使有做满月的,也只是简单形式。今年67岁的郭女士回忆,当时“孩子没有什么礼物,别人给了一个‘长命百岁’的圈圈帽子,戴了几个月就要还回去,家族许多孩子都戴过。也没钱办满月酒。”到了1980年代,人们看望坐月子的产妇一般有“四样”礼:衣服、饼干、鸡蛋、挂面。“关系远的就扯上二尺布,关系很近的就送衣服、毯子”。 被采访的现今55岁的郭女士回忆,“孩子奶奶给孩子办的满月酒。当时猪肉一斤6毛,杀了自家一头猪,宴请了6桌。自己养的猪,自己做的黄酒、豆芽、各种菜,花费在100元。”“满月酒,给产妇拿的一般是两尺布、7毛钱、两把挂面。好一点的人家给拿12个鸡蛋,不讲究的就拿10个鸡蛋。还给孩子栓纸钱,关系很近的给1元,不近的给2毛,1毛。”这种习俗,在当代农村依旧保留。

但到了1990年代的满月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据采访的43岁的陕西长安的贾女士回忆自己女儿的满月:“女儿办了满月酒。10桌,花费1300元。娃爷爷、奶奶被换装打扮,爷爷耳朵挂着红枣当耳坠儿,奶奶则戴上男式的帽子,反串。还‘转村’,拿着锣,一边走,一边敲,边敲打边高声说,我们家有孙子啦。娃的爷爷,拿一个红绳子,栓了100元绑到孩子身上。”陕西户县老县城的村民给孩子过满月时会摆宴席,宴请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客人来了也必须携带贺生礼,主要是小孩的衣物,一年四季的都有,但是不能送短袖,因为短袖是半截子,寓意不吉利。除此之外,还会送银镯、银项圈、长命锁、摇车、婴儿车等小孩用的东西,以及当时兴起不久的“尿不湿”,应有尽有。宴席结束后,孩子的父亲抱着孩子出来在众人面前替孩子磕一个头,然后亲戚朋友就会把红包塞进小孩的怀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过满月的程序虽然只有这一套,但是却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对“元子”的重视和“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地,假如头生子是男孩,那么就只过一个满月,其他的孩子都不用过;如果头生子是女孩,第二胎是男孩,那么就需要过两个满月。

到了21世纪,满月礼更是丰富多样。“爷爷奶奶给孩子送银长命锁,也有给红包的。关系很近的会给纪念品、玉石吊坠什么的。百天的时候,用胎毛做毛笔和纪念印章。”即使是在农村,一般情况也是“自己办,请亲朋乡党,20多桌。给孩子爷爷奶奶化装打扮。别人送给小孩的礼物则是衣服、银镯子、银牌子和小老虎、玩具汽车等”,55岁的郭女士回忆,自己不久前孙子的满月酒“喜糖、花生、瓜子、水果什么都有。也宴请了50桌,酒水算在一起共计5万元。”

六、慎重的婴儿保育习俗

婴儿保育也有着许多习俗,表现了科学与迷信的叠合。

(一)婴儿用的物件

1.尿布。在陕西合阳,人们给婴儿准备的尿布非常漂亮。男孩尿布的颜色比女孩的鲜艳,图案复杂,也更长一些,用来裹住婴儿的脚,使他长得更健壮。

2.五毒物件。婴儿生下来后,一般抵抗力较弱。陕西农村有些地方就会给孩子穿上印有蛇、蜈蚣、蝎子、壁虎(或蜘蛛)和蟾蜍(民间称为“五毒”)的帽子、背心、肚兜,取“以毒攻毒”之意,保佑小孩平安。

3.拴娃石。在陕北有些地方,家里有了新生儿后,还要给婴儿准备拴娃石。这拴娃石,或被用来给小孩子压被角,或者拴住娃娃防止孩子掉下炕去;还可被烤热了,用布包裹起来,放在被子里暖胃等。

(二)食。户县农村在食方面有这样的风俗,婴儿出生后3天内没有奶吃的时候就只灌水,有的人也用灯槽薄荷熬成水让婴儿喝,这样才能把肚子里的脐屎排干净。

(三)行。婴儿在未出满月之前不能出门,一方面是因为新生儿不洁,如果去人家家里会遭人厌恶;另一方面婴儿出门容易着凉。小孩出生后,当地人会在自家门前放一个席片,防止外面的人带来不好的东西进来把娃踩了。过去的幼儿所坐的小车子,一般是木质或者竹制的,并且,一个车子往往村子几十个孩子都坐过。现在,婴儿车价格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可坐可躺,功能更加完善。

(四)睡。在户县有一种说法,如果小孩子晚上成宿地哭,大人就找一张纸写上:“爷哭啦,过路君子念一遍,保我孩儿得安康!”然后贴在路边的电杆上或墙上,小孩晚上就不哭了。《中国生育礼俗考》中也有相关记载:“小儿受了惊吓,不是昏睡不醒,就是啼哭不止,于是就成了‘夜哭郎’,治夜哭的方术很多,人人知道的就是用红纸写上下列字句:‘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把写好的红纸粘贴在通衢大道,经行人见之,即可安眠。”[18]

(五)洗澡。一般在家里生的新生儿不洗澡,等到快出满月的时候,用花椒和艾叶煮的水洗个澡。保育就是为了让婴儿能安然健康地长大,如果保育不慎,就会使新生儿夭折,过去的婴儿多死于七日风,就是因为脐带感染。预防针的推行降低了小孩患病的几率,但是过去很多人因为太贵就不给孩子接种。现在国家政策要求,每个小孩都是免费接种一类疫苗,所以村里小孩的接种率为100%,大大降低了患病的几率。

七、结语

历史是割不断的,许多古老的习俗仍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生育习俗的论述,展现了陕西省农村育俗文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妇女生活面貌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姗泽.云南炎方苗族生育文化与教育考察报告[A].张诗亚.言说西南(上)——西部开发与民族教育[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1-132.

[2] (唐) 张鷟.朝野佥载[M].袁宪,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56.

[3][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 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5.

[4]徐桂兰.中国育俗的文化叠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5][清]王初桐.续修四库全书·奁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07

[6]盛广智.诗经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24—325.

[7]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386.

[8][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M].余正平,梁明,译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5.

[9][东汉]王充.论衡[M].陈蒲清,点校.长沙: 岳麓书社,1991.19.

[10][晋]张华.博物志新译[M].祝鸿杰,注释.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227.

[11]马启俊.中国古人的影子迷信[J].文史杂志,2013,(3):80-81.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51.

[13]转胎丸生阴阳人事件详情[EB/OL].http://life.shangdu.com/document/161819-1.html.

[14][宋]吴自牧.梦梁录[M].符均,张社国,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310.

[15]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34.

[1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Z].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82-283.

[17][唐]孙思邈.急备千金方[M].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52.

[18]郭立城.中国生育礼俗考[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160.

A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Fertility Customs in Rural Areas in Shanxi Province

GUO Hai-wen, JIA Lin-ke, LI Bo-we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Fertility is a perpetual theme for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a physiologic activity for women. Because of fertility, the life of social individuals is able to continue, and kinship as well as family relationship are able to exist, then, races to multiple. For a long time, women have summed up lots of experiences and taboos of childbirth in the “birth” practice. These customs reflect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life, race reproduction and the value of lif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fertility customs generated with the oral history method are as follows: the customs of urgent praying for children, of the suffering pregnancy, of the childbirth, of the confinement in childbirth, of the birthday celebration and baby care.

Key words:the village of Shanxi Province;culture of fertility custom; evolution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