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阜平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董阜平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继续教育是提升农民工综合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脱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机制,构建满足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并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提供充分经费支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并全面扎根城镇,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趋势与特定要求。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持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借助继续教育平台消弭其与原户籍市民之间的文化心理隔阂,帮助其最终真正融入城市并实现“市民梦”。因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背景下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价值
(一)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需求
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一直游离于“农民”和“市民”之间,他们常常被原户籍市民视为“都市另类”,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幸福感普遍匮乏,被迫沦为“城市游牧一族”[1]。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稳定进步,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难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其根源在于我国当前的制度性缺陷、农民工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及有效融入引导路径的缺乏。为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需要借助各种继续教育平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效引导,着力推动进城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技能、文化知识及文明程度等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选择性,才能逐渐走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现实困境。
(二)契合新生代农民工对提升职业能力的现实渴求
近几年,“返乡潮”“用工荒”现象频繁出现,这不仅反映出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更折射出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高低直接关涉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多达6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5%。[2]人力资本理论表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而普遍下降,即投资的教育阶段越高,则收益率越少。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GDP就会增加9%。[3]当前农民工的实际劳动素养显然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相差甚远。为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将是我国优化和提高人力资本的必要途径。通过继续教育有助于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进而真正适应转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要求。
(三)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对“共享教育文化福利”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构建健康文化生活,以此陶冶居民情操,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必须内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后倍显突出与迫切。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间的深层文化冲突,已经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深层次障碍,更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身份建构的重要内在因素。政府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同城市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夜校、职校和成教的继续教育作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共享教育福利。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逐渐消除心理隔阂,增进新生代农民工同原城市市民之间的了解和支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及社会认可度,弘扬城镇社区公共文化精神,进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弘扬壮大社区公共精神,进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继续教育法制不健全,管理体系混乱
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要求日渐增高,其继续教育已被纳入政府议程,但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重视与支持的意识与力度不够,缺少长远的规划和实施计划,既没有专门立法,更无具体的相关实施保障机制,所以,也就尚未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体系。上级政府纵然有整体规划,但具体落实到地方变成分任务指标时,特别是对培训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安排;对待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只是被动、消极应付,忽视其内心真正需求,甚至出现谈时重要、行动时次要、忙时不要的情况,难以一抓到底、真正取得实效。管理体系混乱使各级部门各自为政,未能互相开放和共享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培训成本过高、培训效果欠佳;也未能完善相应的硬性管理规范和考核手段,使得有效管理和考核各种培训难以施行。所以,混乱的管理模式极易造成继续教育资源闲置,难以实现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实际效果。
(二)继续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教育形式单一
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有较高期望,对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的需求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即较高程度地倾向于劳动强度低且较体面的管理和技术工作。本课题组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最希望得到的继续教育内容依次如下:文化知识教育(英语、计算机等,40.9%)、法律知识(17.6%)、技术技能(营销、裁剪和驾驶等,14.1%)、家庭教育(10.4%)、休闲娱乐(健身、绘画和体育锻炼等,7.5%),心理健康教育(6.4%),其他(3.1%)。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依然按照统一标准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同质性的群体实施内容和技能设计,现有的继续教育课程缺乏实用性、兴趣性、针对性和效益性,大多数局限于电脑、汽修、电工、钳工、厨师等传统工种,其教学内容呈现“四重四轻”特征:重理论、重文化知识教学、重课堂系统理论讲解、重教学内容广泛;轻实践、轻职业技能教学、轻实际操作训练、轻专业针对性;而且,低技术性与相对单调性为显著特征,俨然无法匹配其想学的内容,这些都不符合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更忽视其个体职业发展需求,降低了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传统的培训教学方式很难有效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获得,以短期教育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缺乏规范性、系统性;企业单位的培训形式以口头传授为主,实际内容简单,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技能需求差距很大。政府培训仅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目的,单位培训多囿于生存发展需要,并且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与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远远不够,实际的培训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三)继续教育收费高昂,政府投入有限
因政府和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受囿于财力,经费投入往往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资金拨付比较紧张。显然,依靠政府划拨经费的单一渠道难以应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的多方面需求。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单位为避免因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资本损失,他们会竭力压缩培训费用,通常采用成本较低、单一的形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甚至不给员工进行任何教育培训[4]。根据本课题组对温州和合肥两地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状况调研统计,对员工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的企业分别为3%及9%,偶尔进行教育培训的分别占27.3%和53%,而未进行任何教育培训的竟分别高达69.7%及37.9%。另外,社会上某些民办培训机构或学校基本上是以赢利为目的,单个短期技能教育培训动辄收费几千元;而国家正规的成人继续教育两到三年的学习费用更需数万元。新生代农民工因其经济水平较低,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大都只好望而却步,也就很难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路径实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愿望。总之,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支付高昂学习费用,以及国家没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支持,培训资金匮乏,都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解决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关涉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意义重大。为此,全社会应形成一致共识,各级政府应对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素养提升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使农民工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监督与管理
教育公共服务的大门理应向新生代农民工敞开着,尤其是继续教育领域。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必须承担着主导性职责,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克服制度性障碍。一方面,需创建良好的法规环境和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结合各地实情,各部门合力制定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有关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实施细则,有效落实各项法规。此外,应重视发挥相关社会力量的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建立科学、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与准入体制,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与水平,教育监管部门应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置专业领域、设定培训内容以及学员就业率、学员收入水平等一系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建立质量评估标准与教学监督管理体制,规范和评价各种培训主体的办学行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考核制度应以培训后的就业率、劳务输出率、收入增长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针对师资结构不合格、教育培训水平低、质量差、管理制度混乱的培训机构,政府应立刻要求其整改,甚至可以取消其继续教育培训资格;针对就业困难并与市场要求不适应的专业培训,政府管理部门督促培训单位依据市场需求订单,设置合理的培训专业,提出课程设置方案,精选科学、高效、合理的教学培训模式。
(二)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欲望,其继续教育培训应是拥有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领域。为此,继续教育应充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特点,举办内容形式多样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其一,就继续教育培训方法而言,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应互相结合,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工学交替”的培训方法,实行培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短期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长期培训针对不同文化水平、技能基础等进行因材施教,实施生产技术技能、思想文化,法制法规等教育。其二,就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而言,依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多元化培训新诉求和市场需求,多渠道收集、整理就业信息与培训现状,如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另外,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的要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训项目,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学以致用的实际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5]
(三)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经费问题。必须极力拓宽专业培训的经费渠道,切实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大大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民工技术教育培训领域,建立与保障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企业资助、社会捐赠和个人承担相结合的多途径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筹措机制。首先,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各级政府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规定,健全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把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从教育事业经费中设立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采取直接补贴给培训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报销教育培训费用、设立个人教育培训基金等形式,将这些作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基本保障。同时,根据财政优惠政策相关规定,正确发挥财政经费的导向作用,促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继续教育投入的增加,大力促进教育培训投入多元化路径的开拓。其次,作为直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的主体和用工单位,应抛弃“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本着“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督促企业落实劳动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中有关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做好培训资金预算,促使企业依法从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最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理应承担部分培训费用。新生代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当事人,是最直接的教育培训受益者。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工种,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应自己缴纳费用,也可以通过用工企业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合同协商付费比例。此外,还可充分鼓励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培训形式,如自主兴办或民办公助等,实施各种技能培训,利用其经费来源多渠道的优势,吸收社会闲置、捐赠、海外援助等资金,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资金匮乏的困境。
(四)挖掘地方院校优势,大力推广校企联合模式
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共同发布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提出:“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从继续教育培训资源上来看,用人单位、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强强联手,极力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整合及优化继续教育资源,真正发挥其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基地优势和就业教育优势,切实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服务。与此同时,设置多样化形式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人教育培训与进修发展教学模式,系统教育培训全方位化,促进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优化及就业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提升。尤其要鼓励有实力、有经验、有资质的高等院校依托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如师资优势、教育设施、管理制度等,提供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平台,以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对象;通过函授、夜校、网络教育及其他各类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教育培训。另外,应为现有职业院校发展创造条件,使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制度上扶持,发展职业教育中心,创造不同规模、多层次及多样化的职业院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不断升级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邵晨钟.中国新型城镇化六大命题[J].经济导刊2013,(3):94-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3]孙学敏.从“返乡潮”到“用工荒”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失——兼论如何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18-19.
[4]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8-59.
[5]杨静,高福营.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府供给探究[J].科教文汇,2013,(1):5-6.
(责任编辑吕晓英)
On the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under New Urbanization
Dong Fup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41)
Abstract:The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while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th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ever, such problems still apparently exist at present as the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disconnec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education content, dull form of education and severe shortage of funds, etc.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department should play its leading role in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amplifying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content. Besides, the department should continuously 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ment, giving full financial support to promote a healthy continu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 continuing education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MZC201497。
收稿日期:*2014-10-27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5)01-0047-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1.009
作者简介:董阜平(1980-),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