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善到城邦善
——论公民善德作为理想城邦的实现基础

2015-04-10 07:0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政治学城邦亚里士多德

刘 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从个人善到城邦善
——论公民善德作为理想城邦的实现基础

刘 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善高于个人的善。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融合的,个人的善在推动城邦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公民没有善德,城邦也就不能成为善邦;要使公民具有德行,就必须对公民进行教育,只有公民都成为“善”的公民(即有德行的公民),城邦才能成为优良的城邦,才能达到在政治上的至善。

个人善;城邦善;理想城邦;德行的教化

城邦之善作为亚里士多德政治理想的目标,其德行方向的形成离不开公民的善德的推动。要使公民养成优良的德行就要通过德行教化使其成为可能。

一、“善”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

“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就指出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他给“善”的初步定义是:“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乎德行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行,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行的实现活动。”[1]20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三种:外在善、身体善和灵魂善。并且,在这三类善事物中,灵魂的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但是,仅具有德行并不是真正的善,善的实现在于实现活动即“合于德行的活动”,只有某种德行却不按这种德行去做就不是善的。

(二)至善——政治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以研究人可实行和可获得的善为目标,对于如何获得这种善,他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方面,最高善是因其自身而值得追求的完善的事物;并且,最高善不在于具有德行而在于它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活动的目的有为了别的事物的,也有因其自身之故被当作目的的,而最高善就是因其自身而被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对于哪一种科学与能力是以它为对象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是政治学。他认为研究这门最高善的科学应该是“最权威的科学或最大的技艺的对象。”[1]20而政治学规定了城邦中应当学习的科学,哪部分公民学习何种知识以及学到何种程度,它就是这门最权威的科学。因此,这种善就应该是属人的善。所以说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最高善的科学,也就是在至善的目标下形成伏良的城邦,公民过着优良的生活既依照德行的生活。

二、亚里士多德理念下的城邦之善

政治学是研究最高善的科学,其目的“必定是属人的善”,那么它所研究的是城邦的善还是个人的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善是比个人的善更重要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1]6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以城邦为前提的,即只有在整个城邦是善的前提下,才有个人的善。那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的善具体指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即“善政”,善政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就是城邦的善。他认为实现善政需要在一系列的经济、阶级和自然基础上,以民主与法治为治理形式,并对公民进行教育。

(一)经济基础

亚里士多德反驳了 “城邦应整齐划一”的原则,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而不是盲目的整齐划一。他认为:“某种程度的划一,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城邦,都是必要的;但完全的统一却是不必要的。”[2]56-57因此,亚里士多德明确反对公有制和公妻制。亚里士多德在主张私产制度的同时,也意识到私有制度的局限性。因此,提出了私产公用这样一个折中方案。他认为:“‘产业私有而财产公用’是比较妥善的制度,立法创制者的主要功能就应该力图使人民性情适应于这样的慷慨观念。”[2]55

(二)阶级基础

亚里士多德秉持一种中道,认为善德就是行于中道,这也同样适用于城邦。在城邦中,公民以其占有的财产划分为三个阶级——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以最没有野心的中产阶级作为基础,能够保持统治的稳定。同时亚里士多德明确反对两极分化,他认为只有当所有公民们都拥有充分的财产,过上好的生活时,城邦才是最和谐的。

(三)自然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城邦,其领土不应太大,也不应太小,同时城邦的人口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过多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穷和社会的不稳定。最适宜的城邦规模应当是公民能够在充足的土地上过闲暇的生活。

(四)治理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体必须吸引民主政体中的可取之处,要包含民主的要素,因为在所有的变态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可接受的,同时他十分崇尚法治,认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一个人来治理城邦,最后必定会成为僭主。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来促进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一个好的政体必须制定适合于它的法律体系。

三、从个人善到城邦善的实现

(一)城邦善在何种意义上高于个人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个人相比,城邦的善是更重要的,关于这一点的原因上面已经做过说明。

但我们要看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1]3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尽管城邦是由家庭演化而来的,但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加优良地生活、有德行地生活。政治学其终极目标在于最高善,即正义或公共利益。因此,可以说,虽然政治学的目的在于城邦的善,但是城邦的善则在于让公民过上有德行的生活,其目的在于公民的善或幸福。因此,城邦的善与个体的善并不是对立的,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相同,只有存在城邦的善,才能保证公民个体的善。

(二)个人善对城邦善的推动作用

公民的善德来源于教育。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公民教育,他期望通过思想教化,培养公民的城邦认同感,稳固政治统治的基础。即“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因而对每一部分的关心应当同对整体的关心符合一致。”[2]271在他看来,即使是被公民所赞成的完善的法制,如果公民的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法律也是无意义的。没有教育,公民就不可能具有善德,城邦也不可能成为善邦。因此,好的城邦必须对其公民进行教育,使他们适应那里的政治法律体系。

公民德行对城邦整体善德的意义。城邦以幸福为目的。幸福需要德行以及健康的身体、财富和其他的生活必须物。因此,教育主要是针对善德的。德行源于天赋、习惯和理性。因此,这种教育并不是技术上的教育,而是对灵魂的教化。他认为,“如果说灵魂之为动物一部分比身体更加重要,那么,凡有关城邦精神的部分应该比供应城邦以物质需要的部分尤为重要”[2]187。尽管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迅速地改善政治统治状况,但是,教育却是能够真正改善政治的唯一也是最佳途径。

公民的善德如何成为可能。良好德行形成的三大来源分别是:天赋、习惯和更改。因此,要对公民进行德行教化,应先了解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并在它们和谐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天赋是人出生时即被赋予的,习惯则是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理性则是人灵魂内在的东西。对于如何实现这三者的内在和谐,亚里士多德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提出了“以理性为基调,对城邦公民进行习惯训练,培养公民善德”[2]385的主张。人的某些天赋品质最开始对社会是不产生作用的,但是习惯会改变天赋,人的某些行为日积月累,会使人的品质发生改变,或向善或向恶。因此,应根据公民的天赋,让公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公民良好的品德。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意识到了更改的作用。他认为理性在这三者中是基本的,当它们产生不和谐时,宁可违背天赋和习惯,也要遵从理性,以其作为行动准则。 “公民可以由习惯训练,养成一部分才德,另一部分则有赖于理性方面的启导。”[2]385这说明亚里士多德主张从人的天赋出发,以人的理性为基调,对公民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培养公民的良好德行,实现公民的优良生活,从而实现建立优良的城邦这一目的。

城邦之善作为亚里士多德政治理想的目标,其德行方向的形成离不开公民的善德的推动,而要使公民养成优良的德行就要通过德行教化使其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关于个人善以及德行教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城邦建设有重要意义,即使在今天,不论在何种政治体制下,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依然是推动政治进步的关键环节。

[1] 亚里士多德.尼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责任编辑 郜春霞]

From the Individual Good to the Good of Polis: the Virtue of Citizens as Basis of Ideal Polis

LIU Chao

(CollegeofLawandPoliticalScience,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Hohhot011517,China)

In Aristotle’s theory, the good of polis is important than the individual good, but they are not opponent because the individual good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s. A polis can’t be a good polis without the good of individual; in order that citizens possess virtue, the enlightenment is necessary. Only in the case that all citizens possess virtue, can the polis be excellent, and the politics achieve the highest good.

the individual good; the good of polis; ideal polis; the enlightenment of virtue

2014-10-17

刘 超(1990- ),女,吉林榆树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B502

A

1671-8127(2015)01-0018-02

猜你喜欢
政治学城邦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立法者:灵魂与城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法律哲学阐释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