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与齐泽克意识形态观比较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2015-04-10 07:0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齐泽克层面观念

张 铌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浅析马克思与齐泽克意识形态观比较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张 铌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得出的,他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着异同点。首先,他们在承认意识形态是虚假的前提下,又有着各自对虚假性不同的理解。其次,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社会意识,而齐泽克则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意识,同时也包含着社会存在的含义。最后,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而齐泽克的理解是作为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是永恒的、无处不在的。比较他们之间的意识形态观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虚假性;社会存在;意识形态

一、不同虚假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他的文本中将意识形态解释成为“扭曲”“颠倒”“虚假的观念体系”等,可以清晰地看出是把意识形态作为“虚假意识”进行批判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的探讨,在马克思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就有了明确的说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依据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社会关系决定着作为社会观念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并且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现实过程中,表现出了颠倒的、隐蔽的特性。在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被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所统治的前提下,德国唯心主义将意识作为万物发展之本,现实是由观念产生的,意识的运动才产生出了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如果从虚幻的观念出发来理解存在与意识、生活与观念的关系,那它们必定是倒置的、扭曲的。所以,意识形态就颠倒了客观现实,扭曲了生活,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从阶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势必用维护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决定着统治地位的观念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必然将自身利益架于合理合法的、普遍的特殊地位。从物化观念和商品拜物教来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无处不在,导致了物主宰着人。物化的客观现象表现为观念形式就是拜物教,它模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私人的劳动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物化与拜物教的遮盖下更加隐蔽,更加不易被人发现。如果要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劳动性质和社会关系就必须要撕破拜物教的面纱,认清物的关系。所以,意识形态的概念性解释在马克思那里是批判否定的。齐泽克不完全赞成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和“欺骗”的本质界定并且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概念依然是古典的意识形态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中被定位于‘知’),那么今日之社会则必定显现为后意识形态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犬儒主义意识形态。”[1]45在当今的意识形态现状研究中,马克思以“知”性为基础的出发点已经不再适用,但在“知”的层面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仍然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扭曲的观念”“虚假的意识”这些概念性的解释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述,并且马克思认为通过批判去除意识形态的“蔽”,能清晰还原出意识形态的真正面目。但现实是理论的“去弊”反而使意识形态的统治越来越强。所以,齐泽克认为单在“知”的层面去批判意识形态是无法“去弊”的。犬儒式(智狗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本上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犬儒主义承认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承认意识形态掩盖下的特殊利益,但关键在于它仍然坚持这种掩盖的面纱。齐泽克认为当今意识形态下犬儒性(智狗主义)在发挥着主要作用,“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知道意识形态普适性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1]40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齐泽克对马克思的质疑有着一定的根据。要想跳出意识形态的“怪圈”,首先要抱着对现实生活求真的要求,看透意识形态颠倒的假象,真正认清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物质关系。可以看出,齐泽克在一定程度上片面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他只是看到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是“颠倒”和“虚假”的批判,只看到在理论层面的“去弊”。马克思主义的 “武器的批判”是实践性批判的根本。“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48意识形态在社会关系的作用下,同时掩盖着真实的社会利益诉求,才会发生扭曲变形。“而只有实际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误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2]43马克思主义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要求在现实中实现革命和转变,而不是对“话语权”争夺式的理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点是从现实层面以及理论层面对意识形态进行“去弊”的。而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一直徘徊在“话语权”的争夺上,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现实的社会关系。

二、意识形态的概念区别: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在认识论层面上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解释为虚假的社会意识,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们的“话语权”,也就是说是在人们认同事物时产生的语言中得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中,意识形态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在意识形态的掩盖下,统治阶级的利益成了全社会的利益,并且赞美和维护着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上是由现实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人的社会活动和物质劳动决定人的意识,并不是人的意识决定着物质发展。这就说明了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出现的姿态是一种社会意识。把意识形态理解为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存在这个观点恰恰正是齐泽克认为马克思理解意识形态的误区。齐泽克认为当今不能将意识形态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它是“统治阶级的武器”上面。“所以,联系当今认识的反思状态,意识形态的概念难道不是自我挫败的吗?因此,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抱着这么一个具有显然已经过时的认识论含义(思想与现实的表征关系,等等)的观念不放呢?”[3]3他认为意识形态在被人们所理解“意识性”化身的同时,已经从“知”层面扩展到现实中。现实的幻觉在意识形态的描绘下呈现出来,已经超出了虚假意识的范围。人对自身存在的社会幻象与其本质之间的“非知”性就蕴含在意识形态中,作为意识的再生产,意识形态体现出了主体客观活动的“非知”。意识形态支撑着虚假意识,但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本身存在。齐泽克理解的“社会存在”是人的实质在客观环境中象征性、秩序化、符号化所产生的,并不是现实存在,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层面上的社会存在。这种新的社会存在展现给我们的是: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不再产生于人们描述过程的语言中,不再是人“口中”的观念,意识幻象构成了社会的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不断地复制和构建自身,意识形态幻象支撑着现实社会。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趋向于概念性的“虚假意识”,齐泽克则是着重于意识形态的描述性,更有利于描绘出某种意识形态的轮廓。值得肯定的是意识形态在齐泽克那里延伸到了社会存在,这就把意识形态的研究范畴扩大了,是以往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所不具有的。但齐泽克在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研究中,虽然揭示出了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统治力以及自主性,却把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过分夸大了。如果认为意识形态的自身活动过强,就违背了马克思所强调的经济性,但强行加入经济色彩,势必导致出经济还原论。但事实上马克思认为作为现实力量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非只是依存于社会存在,并且这种现实力量能够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存在。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只会单单把意识形态理解成为经济基础的观念产物,那么就丧失了它复杂的多样性。割开经济基础来研究意识形态,就会使之丧失了物质基础,成为单纯的抽象思想,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意识形态的幽灵是否依附在全部观念之中的区别

思想、意识等世界上的任何观念,在马克思看来并不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观念的力量维持着在社会关系中不平等的利益关系,维护着这种不平等的利益诉求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捍卫着统治秩序。这种观念的力量正是由意识形态与现实相结合所赋予的。这些观念尝试着缓解社会矛盾,以遮蔽、掩盖的手段来掩饰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为那些控制经济生产和分配的人,也调节着观念的生产和分配。”[4]154可以看出,意识形态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观念中,也就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产阶级要维持社会现状,就强行把观念赋予了意识形态性。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的意义在于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下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公,为资产阶级辩护。可以看出,观念在利益的驱使下,由统治阶级赋予了意识形态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在齐泽克那里以观念的、客观物质的形式无处不在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所以“幽灵”这个词是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最直接的描述。如果社会秩序依靠观念的掩盖手段起作用,那么我们就永远在意识形态的怪圈中,那么意识形态这个“幽灵”就会无处不在。意识形态无论是作为一种维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手段,还是作为维持着社会秩序的力量,人的活动都在意识形态的范畴内;无论是作为曲解社会现实的外衣,还是作为以一种错误的信念维持着行动取向,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意识形态。“然而,在此人们得当心不要落入最后一个陷阱:我们在走出意识形态的伪装下,滑入意识形态。”[3]16当人们试图跳出意识形态的怪圈时,恰恰这个行为以及观念的活动就已经带上了意识形态性。可以明显看出,齐泽克把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范围扩大了,认为这个“幽灵”无处不在,任何观念在齐泽克看来都是意识形态。齐泽克对意识形态这样的解释,无疑带有消极的色彩。

四、马克思与齐泽克意识形态观比较的意义

齐泽克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的范畴扩展到了“社会存在”领域,这种带有“现实化”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在哲学层面还是现实意义中,都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当然,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解释不只是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他还将拉康的精神分析、德里达幽灵逻辑以及阿尔都塞质询等理论融合之后,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层的解读,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迸发的源泉。比较分析齐泽克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助于我们找出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点以及缺陷,更深层次地分析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马克思分析意识形态的特点与方法论。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在马克思的视域下审视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可以探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脉络以及观念的发展变化,对于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独特而精彩的论述来研究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有着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但是他片面理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并将意识形态的范畴扩展到社会存在方面,这就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比较分析从马克思到齐泽克意识形态,有利于巩固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以及丰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人的能动性并没有被齐泽克所重视,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意识形态的属性、特点以及作用方式。齐泽克将人定义在消极、被动的层面上,认为犬儒主义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方式。所以,为了避免丧失整个社会公共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经典品格,物质力量的批判才会撕破意识形态神秘的面纱,意识形态的批判需要物质力量为基础,观念性质的“解释世界”的批判方式并不是哲学的真正目的。

[1] 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 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M].3版. 郑一明,陈喜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 郜春霞]

Comparison of the Ideology of Marx and Slavoj Zizek: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ZHANG Ni

(School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The Zizek theory of ideology is based on the Lacan’s psychoanalysis theory and the ideology theory of Marx, bu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is theory and Marx’. First of all, the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admitted ideology false premise. Secondly, Marx thinks that ideology is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Zizek thinks it not only a soci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a meaning of social existence. Finally, Marx argues that not all ideas are ideology, and Zizek thinks that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ideology is eternal and everywhere. Comparisons among the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harmonious society are of great certain significance.

falsity; social existence; ideology

2014-09-01

张 铌(1988- ),男,河南开封人,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文本学与意识形态研究。

A811

A

1671-8127(2015)01-0004-03

猜你喜欢
齐泽克层面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儿童绘画之父——齐泽克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健康观念治疗
论齐泽克的“死亡驱力”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