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颖,吴振东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近十年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许 颖,吴振东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心理资本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或心理能量。综合我国近十年有关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结构包括教师完成教学的任务、工作以及事务相关的心理资本和与人际关系、人情世故相关的心理资本。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师心理资本现状研究基本能反映特定教师群体心理资本的特点及规律,可归结出直接、间接、调节及中介等4种主要的教师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主要围绕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等心理资本构成要素提出开发教师心理资本的对策。认为可以从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干预研究等角度进行相应的借鉴性研究。
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开发利用
在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兴起的背景下,Luthans等人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主张心理资本是个体的一种具有积极导向、可测量、可开发、可有效管理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能量,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1-2]。随着该概念的提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资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尤其集中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目前,心理资本已本土化,特指组织情景下个体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拥有的一种可测量、可开发和对工作绩效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心态或心理能量[3]。近年来,国内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已开始针对教师群体展开心理资本的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近十年(2004-2013)我国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共66篇。其中,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优秀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以“教师心理资本”为关键词,检索2004-2013年的文献资料,剔除明显一稿多投以及仅主题词相关而实质内容与主题不符的期刊,最后获65篇主题相关的中文文献,其中40篇期刊文献,20篇硕/博学位论文;同样,通过外文数据库查,以“teacher”和“psychological capital”为主题词,最终找到1篇与主题相关的外文期刊;未查到任何相关的专著或教材。综合已有文献,有关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多以中小学及高校教师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尚缺乏针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本文拟就教师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心理资本运用于幼儿教师研究领域的启示。
(一)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总体情况
就目前所获的文献资料,从文献发表的年度上,教师心理资本相关的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11-2013这三年间,占总数的84.8%,总体上研究者对教师心理资本的关注度呈增长的趋势。从文献的期刊性质上,1篇发表于SSCI期刊,12篇发表于CSSCI期刊,2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6篇发表于本科学报,7篇发表于专科学报,18篇发表于其他CN期刊,18篇硕士论文和2篇博士论文;从研究者的单位及工作性质上,大部分研究者为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高校教师、在校或在职研究生,其中,以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李志勇讲师、廖军和副教授、张爱群副教授等为主的研究团队,以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刘毅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结构的研究
探讨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利于开展心理资本干预、培训,通过这些外在措施在短期内提升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目前,研究者基于对心理资本的理解,主要采用文献检索、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及心理测量学评估等方式,尤其针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资本结构的探讨。有研究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等4个因素[4],这与组织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还有研究基于心理资本的构成可能存在文化、群体差异的角度,认为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同,如吴伟炯、刘毅等人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构建了本土化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具体包含事务型心理资本(希望、乐观和坚韧)与人际型心理资本(自谦、感恩、利他、情商和自我效能)[5]。又如毛晋平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存在9个因素并可划分为任务型心理资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进取心)与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热诚、幽默、公平正直、爱与感恩)两个维度[6]。同时,仅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也发现了教师心理资本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教学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沟通合作、责任心和宽容七大因素,前四者可以归为个体心理资本,后三者则可归为关系心理资本[7]。此外,个别研究者还针对高校教师群体探讨心理资本的结构,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资本包括人际导向型心理资本(友善热情、宽容谦逊、正直团结)和工作导向心理资本(乐观、冷静、坚韧、自信)两个维度[8]。
综上,尽管在维度或因素命名上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教师心理资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工作以及教学事务相关的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等4个因素,这与致力于心理资本领域的研究者普遍关注并不断得到验证的要素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则是与人际关系、人情世故相关的心理资本,如谦虚、感恩、热诚、宽容等,但由于研究视角和群体特征的差异,研究者所关注的要素不尽相同,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三)关于教师心理资本基本特点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展开,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基本特点得到了普遍关注。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教师心理资本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在学历、教龄、职称等人力资本变量上的差异;以及在学校类型(小学、初中、高中、职中)、学校性质(公办重点、公办非重点、民办)、学校地区(城市、农村)、任教年段、任教学科等组织特征上的差异[4,7,9-11]。少数以高校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围绕教师心理资本在性别、学历、职称、文化程度、教龄、专业上等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探讨[12]。
尽管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基本能反映出特定教师群体心理资本的特点及规律,为了解教师心理资本总体状况及不同群组差异提供丰富的信息,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策略,同时,有助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排除相关额外变量的干扰,更深入地探究教师心理资本与相关变量的内在关系。
(四)关于教师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研究
教师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能量,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及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目前,研究者已围绕教师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并可归结出直接、间接、调节及中介等4种主要的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机制,指的是教师心理资本对相关的结果变量具有直接且独立于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已有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等工作态度[4,13],对工作投入、工作绩效、离职意向、转换工作意愿等工作表现[4,6,11,13]以及生活满意度[14]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以高校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也发现,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15-17]也有直接预测作用。
间接作用机制,或称缓冲作用机制,指教师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即通过一些中介变量间接地对结果变量产生影响。以李志勇、廖军和等人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内在关系,发现心理资本通过工作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倦怠等)间接的影响教师的工作行为(如离职意向、工作投入、工作绩效等)[13-18],还发现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部分通过工作促进来实现[14]。此外,以高校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也发现了心理资本通过工作满意度对教师的离职倾向产生影响[19]。
调节作用机制,指在不同教师心理资本水平下,相关的前因变量对相关的结果变量的影响存在差异。部分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与不利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工作或心理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心理资本能调节职业或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20]、幸福感[21]之间,工作要求与衰竭感之间[22]以及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健康[23]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基于资源守恒理论,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与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24]、职业幸福感[25]之间以及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的调节作用都得到证实。鲜有的关注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探讨,同样发现了人际型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3]。
中介作用机制,指前因变量通过教师心理资本间接地对结果变量产生影响。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发现,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公平感与情绪衰竭、低效能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即心理资本在教师组织公平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发挥着缓冲作用[26]。而以高校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工作满意度之间[15]、工作自由与工作投入[27]以及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28]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除了上述4种作用机制的研究之外,已有个别研究开始探讨教师心理资本调节及中介作用同时存在的可能性[29]。还有研究从新的视角探讨了教师心理资本对相关结果变量产生影响,如吴伟炯、刘毅等人在整合心理资本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COR理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师心理资本的作用模型,研究验证了教师心理资本通过能量补充与动机激发双过程可以影响职业幸福感[5]。
以上研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心理资本与工作内容及压力、工作态度与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趋势从早期关注于教师心理资本直接作用机制的探讨,到后来转向间接、调节或中介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结果从不同侧面证明了研究、利用、开发和管理教师心理资本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更多采取系统的观点,从整合多种理论或作用机制的角度去挖掘教师心理资本与其它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或复合的模式,为更有效地实践指导提供依据。
(五)关于教师心理资本开发及利用的研究
教师心理资本作为教师个体甚至学校组织的积极资源,是可以进行测量、开发和管理的。目前研究者主要基于Luthans和Avey等人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PCI)[30],针对基本要素提出开发教师心理资本的策略,如通过成功体验、榜样/换位学习、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等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设置合理、具体、可行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寻找备选路径,以及制定消除障碍的计划以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等方法提高教师的希望感;通过包容过去、珍惜/欣赏现在、寻找未来进步和发展的机会等策略培养教师的乐观精神;通过规避风险,关注优势、增加资源,实施员工援助计划,加强适应逆境、克服困难、提升抗挫折力等培训方式增强教师的坚韧性[9,31]。
也有研究者从其它视角提出了开发教师心理资本的建议,如基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的特点,研究者提出针对不同职称青年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推行“传、帮、带”的导师制,给予机会并支持其进入高层次的科研工作[8]等建议。此外,关注中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教师心理资本现状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如优化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评价活动,优化和谐人际及工作环境,创造教师可持续发展条件,以及协同开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开发策略。
除了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还有研究者关注高校在教师管理中应将心理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融入到教师的引进、培训、激励、绩效管理、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教师心理契约管理等环节中[19]。
综上可知,现有对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对策或建议基本围绕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展开,有利于直接有效地提升不同维度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教师整体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然而,结合先前对教师心理资本结构的综述,则发现已有关于开发的对策或建议的研究多注重任务、事务或工作导向的心理资本,而较少涉及到人际或关系导向的心理资本,且多存在群体特征不甚清晰,开发策略宏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开发措施或建议的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的干预研究验证。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一言一行对儿童有很大影响。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度和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提高,社会赋予了幼儿教师更多的责任,加之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年龄最小的受教育者,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考虑到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能量,其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其形成或保持积极的工作或生活态度和行为,因此,有必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问题。
目前,鲜有研究者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展开系统的研究。幼儿教师工作性质、职业群体结构特征决定着幼儿教师群体是有别于其他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群体,因而,已有针对中小学及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结果不能等同替代到幼儿教师群体中。因此,有必要借鉴已有的研究思路,着重从如下四个维度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问题展开借鉴性研究。
首先,关于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的研究。考虑到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特点及生存现状,现有以其它教育阶段的教师群体为对象的研究结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幼儿教师,因此,有必要关注幼儿教师总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同时关注不同人口学特征(如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力资本特征(学历、职称等)或组织特征(如学校性质、学校地区等)上的组间差异及交互差异,形成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的基本认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其次,关于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鲜有研究探讨教师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这为幼儿教师心理资本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以便为探索开发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间接途径提供实证依据。
再次,关于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对幼儿教师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借鉴在其他教师群体的研究思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关注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效应,还可以关注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在不利因素对结果消极影响之间保护性的调节或中介作用。此外,也可以关注幼儿心理资本在影响结果变量的过程中,不同作用机制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或从动态交互的角度探讨幼儿教师心理资本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复合关系。
最后,关于开发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以往研究已针对其他教师群体提出大量开发心理资本的理论框架,为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今后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结果,着眼于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形成针对性强、干预要素契合度高的干预方案,并通过后续的干预实施与评估以验证干预的有效性,总结可推广的经验。
[1] 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1):45-50.
[2] Luthans F,Avolio B J,Avey J B,Norman S M.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541-572.
[3] 孙阳,张向葵.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56-259.
[4] 张文.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及其特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吴伟炯,刘毅,路红,等.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10):1349-1370.
[6] 毛晋平,谢颖.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与工作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5):23-29.
[7] 王思阳.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李敏.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分析及培养建议[J].理论界,2013(10).
[9] 吴伟炯.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赖小霞.中学教师心理资本,薪酬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吴伟炯,刘毅,路红,等.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7):27-30.
[12]李力.高校教师职业心理资本的差异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
[13]廖军和,李志勇.心理资本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6):136-139.
[14]李志勇,吴明证,张爱群.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工作家庭促进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6):818-820.
[15]李力,廖晓明.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高校积极组织管理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204-207.
[16]江红艳,孙配贞,余祖伟.电大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48-52.
[17]丁小春.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18]欧阳儒阳,李志勇,廖军和.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离职意向关系的内在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62-165.
[19]于兆良,孙武斌,史海波.心理资本对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3(2):75-80.
[20]夏青.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1]李旭.初中教师幸福感与工作压力、心理资本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2]张凌燕.中小学教师情绪调节、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3]周阿妮.中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4]Cheung F,Tang C S,Tang S.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a moderator between emotional labor,burnout,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11(4):348.
[25]刘文令,陈容,罗小漫,等.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策略与职业幸福感: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52-157.
[26]张爱群,李志勇,吴明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公平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8):635-636.
[27]石变梅.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工作资源与工作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50-55.
[28]刘建平,何志芳.高校教师人格对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6).
[29]刘建平,付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6):765-769.
[30]Luthans F,Avey J B,Avolio B J,et al.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3):387-393.
[31]张军.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 张雁影]
Review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XU Ying,WU Zhen-dong
(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Quanzhou 362000,China)
Psychological capital(PsyCap)has been defined as an individual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or capability.The review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PsyCap included:PsyCap is associated with teaching,teaching task or teaching affairs;and PsyCap is relevant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r interpersonal affairs.Surveys of teacher’s PsyCap could generally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s of different group of teachers.The mechanisms of teacher’s PsyCap consist of direct,indirect,moderate,and mediate effect.And the strategies to develop teacher’s PsyCap mainly focused on key factors of Psy-Cap.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we can study preschool teachers’status,influence factors,mechanisms,and intervention of teacher’s PsyCap to achieve more about their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teachers’psychological capital,research review,implications
G625.1
A
2095-770X(2015)01-0101-05
2014-11-10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校级课题(QY2014-06)
许颖,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