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之明暗

2015-04-10 06:25沈立典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亡者言说士人

文_沈立典

言说之明暗

文_沈立典

【编者按】

当前,有很多推广儿童阅读的公益组织、教育团队等,其拳拳之心令人感佩。然而,长期关注他们推荐的书目,难免会看出一些可疑之处。比如,欧洲思想启蒙时期产生的经典,甚至是英美中小学生的必读教材,很多都不在推荐之列。这一类文学作品有一共同点,即:均已过版税期,已属人类文明的公共资源。重新出版,各方获利不大。而如今之所以有太多的国外当代作品得以出版,正是因为其庞大的版税收入是许多人的利益所在。这是本栏目开设的初衷,欢迎教师为我们推荐。

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积极入世的士人,国破家散之际不去发表任何政治忧患的思考,只是絮絮叨叨万余言地写一篇只关乎儿女私情的文字,多少有些匪夷所思。

冒襄,冒辟疆,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清史道:“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归德侯朝宗,矜名节,持正论,品覈执政,裁量公卿,时称四公子。襄负盛气,高才飚涌,尤能倾动人。”这样一个士人,为一个女子的香消玉殒,作《影梅庵忆语》痛呼“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而这个女子还并非发妻,只是姬妾,并且是一个在风尘有“艳名”的河房画舫之女,秦淮八艳中的一个——董白,董小宛。

匪夷所思变成了难以置信。

妓女嫁给了公子,已是传奇,而又竟然能够至死不渝深切如此,纵万言亦不能说,其情婉转,使得冒襄在其《朴巢》《水绘》诸集外卓然立身文史,古今俱为所动。《影梅庵忆语》在彼时开“忆语”文章先端,不同于祭文或墓志铭,“忆语”既非传记,也不全然是悼亡哀辞,有情思纾解也有回忆纪事,真情流露,几无矫揉造作之弊。其后即有仿效如陈裴之《香碗楼忆语》、蒋坦《秋灯琐忆》等篇,而时至今日也有诗人柏桦不倦歌咏,写出长诗《水绘仙侣》,后又成书。或许大约从孔子哭颜回开始,生死事大,千百年来无数哀辞流传,人们的思念或扬或抑交织成一缕垂入彼岸的蛛丝,使生者终得以与亡者相连。而那些为亡者说的语言也因此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力量与地位,超越其人其事其时,世代共鸣如涟漪回环。

然而通常的悼亡辞作,其意总是从私情化出,由一人之死而哀及世事万物,还要“哀而不伤”,不因“小我”而有毁于“大义”,遵循天、地、人三才同大之理,亡者的好历然字里行间,而作者的意也几乎总是会超越“我”与亡者的小格局,乃至超越有时反而成为了主题。在这一点上《影梅庵忆语》却有了不同,尽管,身为明清易代中人,又有不凡抱负和社会身份的冒襄当然会提到家国天下,面对身在乐籍却心性澹泊的董小宛,一个失节于国,一个失节于己,却又都困苦于失节之痛,相惜之中也见大义。但《影梅庵忆语》却不以此为主题,而是偏偏耽于佳人、冶游、饮食等声色之美,尽显逸乐,比起道义更爱说性情,把一对仙侣之间的点滴几乎说尽,愁肠层染,哀思绕指,絮絮揉碎人心。

这正是古来文人言说的另一面,或可称之为暗面。狎邪艳冶,当然是有违正道的,而吃吃喝喝、俳优舞乐显然也是不务正业。但是冒襄他偏就爱好于此,他也不是在此“非正道”上的第一人,在他之前,上古不赘,从晋就有刘伶、嵇康竹林一干七贤,唐则杜牧、白居易,宋有苏轼、辛弃疾,元代关汉卿等,而与他同时的张岱也是在《自为墓志铭》中不讳自己“好娈童”之类放辟邪侈的作为,并有专文详细叙说这诸多“声光凌乱”之事。而自古,文人与青楼更是独成一脉文化暗流,“闺阁才女难项其背”的佳人,一时一地的灯下之美也得以依凭文人言说而存于字句之中,惊艳后世的一双双眼。

如此看来,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也并不是那么不可思议了,这只是他的一面,如千千万万人一般,其心有明暗,而这两者都同样真实。只是身为士人、文人,他的明与暗天然要展示于他的言说之中,于是明处他问政经世,暗处,他为自己的亡妾悲伤难已。

编者推荐:本作品适宜高一及以上阶段学生课外拓展阅读。

本刊此栏目整理、推荐更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名篇,亦希望教育界同仁群策群力,

欢迎社会各界向我们推荐各年龄段的优秀文字(附推荐理由),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来稿请寄:the_educator@126.com

猜你喜欢
亡者言说士人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滑轮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亡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