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娟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政务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电子政务理论研究逐渐兴起,电子政务陆续成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电子政务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推进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层次人才是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继电子商务之后,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断被各国政府重视并付诸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方便政民互动交流和在线办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建立了电子政务评估的长效机制,把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1993年提出的“三金”工程拉开了政府信息化的序幕。1999年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推动了我国各级各类政府网站的建设。2001年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以电子政务作为突破口来带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当时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以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重要核心业务系统为突破口,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起步向深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电子政务课程而言,“蓬勃发展的实践应用构成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和基础”。同时,电子政务实践的快速发展也对本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人才数量及其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各部门兼具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稀缺,因此,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电子政务课程甚至设立了电子政务方向,但所属学科并不统一。相关统计显示,电子政务专业方向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占多数,也有的隶属于软件工程专业,还有的设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总体而言,电子政务人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对其的培养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高校在本科阶段的一些专业开设电子政务课程正是为了满足上述需求,但目前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人才培养面临困境。
如上所述,电子政务课程分布在不同的学科开设,因此其课程内容、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应有所区别。但在实践中,电子政务教材大多没有清晰地体现这种学科分野,一本教材常常顾及了全面性而忽视了每一部分的丰富度和体系的个性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电子政务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但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较少。这既有主观认识的问题,也有客观环境限制的问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条件有限,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机会到实际的电子政务活动中操作。
由于电子政务实践运行的时间较短,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都处于发展的早期,所以电子政务课程缺乏成熟的案例库,这给教师授课带来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能进行描述性的讲解,学生难以获得具体直观的认识。
电子政务既是一个新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变化迅速的领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创新改革时刻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实施模式和发展进程”,所以,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动态性和持续性。但大多数电子政务的课堂教学所依据的是一些间接的信息和资料,在很多细节方面与政府的电子政务实践存在偏差。
实践中需要的电子政务人才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电子政务系统操作人员,二是电子政务技术人员,三是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在目前的高校教学实践中,电子政务课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应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公共管理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针对目前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使教学理念更加科学、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得当、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实现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对电子政务理论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对电子政务实践能进行更为理性深入的分析,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使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更好地掌握电子政务相关理论并了解电子政务事务,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本文从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3.2.1 案例教学
电子政务课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而高校大学生缺乏与此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直观认知。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了解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师生双方通过对典型电子政务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揭示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规律,总结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教训,探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改革的途径和趋势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程中可以通过商务部网站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政务三种主要应用形式在门户网站中的体现,借助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报告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制定和结果的统计方法以及电子政务绩效在全球及国内的量化结果,通过讨论信息无障碍网站的建设分析如何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通过许霆案探讨互联网发展对法律建设提出的挑战以及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总之,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的理解、师生的互动和问题讨论的深入。
3.2.2 双语教学
由于政府管理活动和信息通信技术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电子政务活动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基于此,我们仅靠一些间接的信息和资料去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状况和相关研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从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本课程应将双语教学引入课堂,通过考察网站、阅读文献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一手的信息和资料直观深入地探讨问题。例如,在概念介绍中将国外有关E-government理解的原始表述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在介绍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时直接在www.usa.gov、www.gov.uk、www.gov.sg等网站上直接获取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门户网站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等,了解“gateway”、“open data”、“e-citizen”、“e-GeBiz”等先进做法。其实,该课程中涉及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最初都源于国外,如“smart city”“Enterprise Architecture”“Reinventing Government”“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等。将这些概念的英语表述出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或相关学术性论文引导学生阅读,实现了解社会实务和关注前沿思想的双重目标。
3.2.3 实践教学
电子政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引入政务模拟系统如“奥派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使学生对电子政务的操作流程有更直观的认识。该类平台总体上参照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府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电子政务系统,使学生能够分别以政府、公务员、公众、企业等不同的身份进入教学模拟系统的前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门户网站)和后台(政府机关内部的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实际的操作。当然,由于这些教学平台的开发者并非政府部门人员,而且实践中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务流程也并非统一,因此这种实践教学平台不是对现实电子政务活动的完全复制,其应用目的是情景模拟、直观感受和操作技能训练。更贴近实际的实验平台应该是将政府部门实际使用的操作系统进行改造后供教学使用,因这种改造的成本较高,大多数高校无法实现。二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电子政务实践,培养问题意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为电子政务的实践运行献计献策。如通过联系实践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考察、聘请政府中直接从事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利用、研究、管理的人员开展讲座等方式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另外应引导学生考察政府门户网站的运行状况以了解信息公开、交流互动和在线办事电子政务三大功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总之,公共管理学科中开设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技术”,而是认识电子政务建设过程、树立电子政务应用意识、分析电子政务深层问题、探究电子政务发展规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以“研究性”教学为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三种途径加强师生互动、创造研讨情景、引导深层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要使电子政务课程教改方案落实到班级教学中,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本教改实施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1)公共管理学科中电子政务课程内容如何定位。(2)如何将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先进经验引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3)如何借助已开发的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使学生对电子政务的流程有更直观的认知,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4)如何通过双语教学考察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网站建设和运行状况、阅读国外的相关报告和论文,使学生能够直观及时地了解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并获知相关研究动态,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借鉴。
本教改方案需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以实施:(1)文献分析。多渠道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已有成果,为本项目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2)调查研究。对本科学生、教学同行深度访谈了解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状况;利用为在职研究生学业授课的机会,就电子政务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进行深入交流;对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下其他课程中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借鉴。(3)课堂实践。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措施应用在正在开课的教学班级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4)专家咨询。借助“电子政务论坛”和“电子政务师资研讨会”等平台,向电子政务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咨询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为本教改课题的开展提供指导。
电子政务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其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因此授课的内容应坚持基础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不同的专业在开设本课程时应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的政治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知识面宽、社会实践能力强,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写作、政策研究、调查统计、人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本类专业开设电子政务课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本教改方案中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助于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张锐昕,赫 亮,于秀峰.电子政务系列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现[J].电子政务,2014(3).
[2]朱 虹,罗 宁.“电子政务”课程研究型教学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2).
[3]姚国章.中国电子政务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