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早期视野下的自然科学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5-04-10 02:44陈仕伟
实事求是 2015年4期
关键词:手稿感性异化

陈仕伟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为了寻找“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并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肯定地说,他们总是自觉地在排斥人这方面比他们的先驱走得更远,但是,这只是因为他们的科学发展得更加彻底、更加真实罢了。”[1](P75)虽然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但是人的本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地确证,反而使人进一步机器化、劳动简单化和人的发展片面化,异化发展到了顶点。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必然会为共产主义所代替;最终消灭异化,实现人的生存:人类将全面占有和享有自己的本质,或者说全面占有和享有自己的劳动创造。“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1](P85)这就是人的本质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科学不但没有成为人类解放的力量与标志,反而成了进一步剥削压迫人的工具与帮凶;不能实现人的本质确证。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必须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以实现真正人的、社会的生存,或者说“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批判,寻求通往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2](P51)马克思早期视野下的自然科学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将人降低为机器

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实现了机器生产机器。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尤其是自然界的伟大胜利,意味着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的方式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与提升;“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P89)但是在资本主义异化的条件下,整个生产都是围绕剩余价值来进行的。机器是需要人来操作的;工人与机器的完美结合就能生产剩余价值。这个完美结合就是要使工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但是,这对工人来说就是灾难——“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1](P10)

首先,“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1](P5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化和资本积累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必然随着提高。这样无产阶级必然分化为两部分人:一部分人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导致人口过剩走向失业,生活处于更加悲惨的境地;另一部分则能继续从事着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成为了机器。无论如何,“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资本的积累危害着工人),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1](PP10~11)

其次,“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1](P11)机器生产必然导致分工。分工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性质,同时还具有生产关系的功能。“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1](P13)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工不是自由的分工,而是固定的分工,导致了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越来越成为机器构造中的一个部件。因此,工人只能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并且机器化与分工片面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达到了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使工人处于非人的生存境地。

再次,任何一项新的科学成果都不能达到解放人的高度,只能进一步地贬低人:“每一项新的发明,工业对于过去从未利用或很少利用的原料的每一次新的利用,都提高地租。”[1](P40)这样又增加了生产成本。这个加重的成本从哪里来?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任何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很难成为人类进一步解放的标志,只能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压迫工人的帮凶!

第四,由于机器的局限性导致生产简单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吸引了大量童工进入工厂,残害了工人的下一代。“机器、劳动的简单化,被利用来把正在成长的人、完全没有发育成熟的人——儿童——变成工人,正像工人变成无人照管的儿童一样。机器迁就人的软弱性,以便把软弱的人变成机器。”[1](P122)工人永远都只能是软弱的,受制于资本家手中强大的科学技术。

总之,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并没有成为人的本质确证的标志,只能是促使工人进一步降低到机器的水平。

二、从改造自然的视角分析,自然科学来源于实践又是为了实践,是真、善、美的统一

自然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P53)人们正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必然是自然。但是并不是整个自然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人的自然,或者是感性的自然、纳入到人类历史的自然。因此,“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P56)

真正的自然科学产生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产生之初就显示了人的本质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P88)从这个方面来说,自然科学之为科学其真正含义就在于在其指导帮助下建立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展现了人的本质,否则自然科学就不可能产生。因此,真正的自然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且为了实践活动;自然科学研究也是人类特有实践活动之一,“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PP57~58)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自然科学必然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自然科学之“真”就在于能够把握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形成真理;并且能够运用形成的真理实现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丰富的物质财富。它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当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自然科学已经求得了真。马克思在《手稿》中多次强调,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自然科学之“善”主要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在求得真的基础上如何使人类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善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更具体来说,能够从自然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即求得真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这些物质财富,而不会被滥用。虽然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近代工业社会,但这不是一个善的社会。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的详尽阐述就表明资本主义是不善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马尔库塞的《单面人》、阿尔都塞的《理性的失落》等)指出的科学异化、技术异化等就可见一斑。

自然科学之“美”就是在真与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人类对改造自然的过程及其结果的自由肯定;不仅是对以往劳动成果的积极肯定,而且还包含对未来的向往;“充分展现并肯定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这种丰富性和创造性不是建立在直接功利需求的基础上,而是在超越直接功利需求的基础上被感受到的。”“美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主客体的高度统一。”[3](PP374~375)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科学之美无法发挥出来,因为自然科学仅仅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工具而已。“在异化劳动条件下,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1](P59)而不是按照人的特有尺度和关系来观察。资本家则为功利目的所蒙蔽也无法感受到自然科学之美。

因此,自然科学本应是真善美的统一。“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P58)自然科学才是人的本质确证。但是,由于私有财产为部分人(资本家)所掌握,工人的劳动是被动的、受迫的,根本就无法真正享受自己的作品与现实。“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得多余,人就越是会为了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1](PP59~60)

三、从自然科学发展视角分析,感性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激情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1](PP89~90)

“感性”一词在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中是这样提出的:“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4](P112)转引自费尔巴哈运用“感性”一词的目的就是要阐述他的人本学;它本身就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并且他还和人的感觉结合起来思考。应该说这是科学的地方。“但是马克思感性不仅理解为感觉、直观的认识,而且理解为人的实际的活动,感性的活动,理解为生活、劳动、实践,并且显然把后一方面放到主要的地位。”[4](P113)简单说来,“感性”一词包含两层含义:1、感觉、直观;2、劳动实践。从这两层含义来理解“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一方面继承了近代唯物主义的正确传统,强调自然科学必须从感觉开始,也就是说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依赖于实验的,实验就离不开观察、离不开感觉;另一方面,科学不能仅仅从感觉开始,还应该从社会历史中的劳动实践出发来理解和发展自然科学。通观《手稿》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更强调后一层含义。

正因为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激情”就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实践是人特有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对象是指向客观世界尤其是自然界。“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实践不仅仅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它也体现了人的受动性。能动性是指人对世界的改造,受动性是指世界,包括被人改造过了的世界、人的劳动产物,对人的作用或改造。”[5](P62)人具有能动性,而自然是受动的。“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是说它是受动的。”[1](P107)实践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正因为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到自己受自然制约而是受动的,就需要不断地认识和利用自然,把受动转化为能动与主动,进而不断追求自己的本质,进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P107)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要不断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确证,就不能没有激情;激情本身就是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总结说:“对象性的本质在我身上的统治,我的本质活动的感性爆发,是激情,从而激情在这里就成了我的本质的活动。”[1](P90)因此,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重要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离不开“激情”的推动。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因重视“激情”就陷入非理性主义的泥淖。“激情”总体来说还是属于非理性的范畴,但是“激情”要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必须坚持以感性即感性的活动为前提基础,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必须坚持以理性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简单的理性主义流派,也不是非理性主义流派:马克思在《手稿》中重视“激情”等非理性是在坚持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四、从资本主义人文与科学分裂的视角,应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以实现二者的统一

自然科学在近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日益与人的本质确证、人的解放相分离,仅仅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工具而已,没有真正与哲学结合起来。“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过去把他们暂时结合起来,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缺乏结合的能力。甚至历史学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仅仅把它看作是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1](P89)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自然科学。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否定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历史作用:“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P89)但是自然科学作为人的本质确证的力量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达到了顶点,最终导致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将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而没有实现真正人的社会性生存。

因此,要真正理解自然科学必须结合起人的本质确证来思考。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自然科学才会有真正的基础,才不会被抽象地理解,才不会走向唯心主义。“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说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基础,科学还有别的什么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1](P89)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这段话深刻阐述了,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充分发展是离不开资本主义这块土壤和这个舞台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人的本质的确证,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以异化的形式存在的,但是最终必须回到“人的科学”上来。“人的科学”实际上就是指人化的科学,而不是异化的科学;是为了人而又依靠人的科学。如果不能朝着这个方向来发展,自然科学也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而朝着唯心主义的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直接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的劳动实践。这样,自然科学和人都必须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人的本质确证,使人类越来越在更高的层次上自由劳动实践;要实现自由地劳动实践,就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要真正实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就必须建立一门新的学科——人的科学,即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P90)因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但是,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因此,)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1](P90)因此,一切科学都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并且要从人的本质确证发展的历史来综合考察,简单说来就是要将一切科学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结合前面的论述,建立真正人的科学就是一切科学都必须是社会的科学、关于人的本质确证的科学;并且是真善美的统一;最终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1](P140)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与人文是无法真正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就是科学从属于资本,自然科学仅仅是资本的重要形式之一。

五、结语:指导价值

通观《手稿》,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确证的分析过程中深刻阐述了自由的劳动实践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又服务于实践的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已经显示了其作为生产力的强大作用。正是这个强大力量,促使了生产关系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降低为机器),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独特的异化生产关系,即建立在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并没有成为人的本质确证的最佳历史时期,而是异化达到了顶点;自然科学就不是真、善、美的统一了;促使自然科学朝着唯心主义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以改变资本主义人文与科学的分裂。这样也就是要实现异化的复归,建立共产主义(这也是马克思当时认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这对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一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问题在当代仍然有效,如果不加注意的话,仍有可能发酵,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认识到,上述四个方面问题现在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人降低到机器的地位,现在则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种种异化问题,人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简单化,甚至越来越傻瓜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在生产生活中确证自己;自然科学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往往就表现各种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能够求得真,但是永远无法认识和感受其中的善与美。科学技术并没有真正从感性即实践出发,而是从科学家的个人喜好出发;发展科学技术也就不是服务于人民,而是单纯地服务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仿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远离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似的。因此,激情也没有真正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因为没有真正与感性即实践结合起来!现在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仍然没有真正实现,甚至分离的趋势愈加明显。如果不引起我们的足够警觉的话,人的全面发展就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提出了问题,并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之所以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成为人的本质的重要确证,关键在于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仍然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发展历程分析,他并没有过多地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批判的重点或者要害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未来的共产主义也必须是建立在继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成果的基础上的。以此分析,要真正发挥出自然科学或者说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确证的功能来,关键在于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调整,进而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确证人的本质。这也是我们现在解决好这方面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其实,现在出现的各种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各种科技异化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生产关系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的滥用不可避免。

第三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科学技术与人的本质确证的有机统一关系,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社会生产力的不高且不平衡的状况,我们还不可能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只能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也是人的本质即自由的劳动实践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互动关系。

因此,马克思的《手稿》是批判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著作,指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发展状况,并且绝对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确证的标志。这就必须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科学技术的应有功能,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现实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就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于春玲,李兆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技术观——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阐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

[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杨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安启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1).

猜你喜欢
手稿感性异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