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
——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

2015-04-10 00:38冷怀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第三军医大学医科大学科技期刊

■杨 勇 栾 嘉 冷怀明

1)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教部,重庆市渝中区长江支路10号 400042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400038

1 引言

医科大学学报作为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我国医学科研成果、推动科研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医科大学学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整体没有明显的提升,部分期刊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有限[1]——这与我国近年来科研产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相悖[2]。对此,研究者或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1]、或从内外部环境因素[2]、或从编辑部管理模式及方法[3]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医科大学学报IF难以提升,是否存在办刊策略偏失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办刊人重视。本研究以“办刊策略”为着眼点进行数据调查,并结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实践分析思考,得出一些经验及教训,以期为医科大学学报同行提升学报IF及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2 资料来源与对象选择

根据2011-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数据,统计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综合类期刊、基础医学类期刊、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等4类期刊2010-2013年IF的变化情况。统计《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2013年发文、被引相关数据。抽取《第二军医大学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等5种期刊共计16册统计相关发文数据。分析导致医科大学学报IF下降的影响因素。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础研究高发文量与临床研究高被引率的矛盾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将医学综合类期刊分为: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综合类期刊、基础医学类期刊、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等4类,2010-2013年54种医科大学学报平均IF为0.401[4],居其末位,而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平均IF为0.562,高于其他3类医学综合性期刊(图1)。医学综合类期刊,基础医学综合类期刊位于二者之间[4]。以上数据提示:医学相关综合类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发文类型(基础或临床)相关。因此,笔者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进一步调查期刊所发表文章类型及被引用情况与IF之间的关系。

图1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4类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2010-2013年IF平均值比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栏目设置有:论著、短篇论著、技术方法、经验交流、个案与短篇等。按照目前的评价体系,其中“论著”的学术质量高于其他几种形式。据统计,《学报》2008-2013年共6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4834篇,其中论著占71.3%,非论著占28.7%。论著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很大(70.40%),临床研究仅为23.90%,另有少量的心理学(3.10%)及流行病(2.60%)学科论文;非论著中,临床研究的比例高达84.70%(图2a)。这组数据说明医科大学学报来稿中不乏临床研究论文,但临床研究论文所受评价较低故无法以“论著”形式发表。

图2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2013年发表与被引论文学科类型分布

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学报》“CNKI”2008-2013年被引排名前100名的论文学科分布情况:被引频次累计位列前10名的论文中,临床研究(包括护理专业)论文比例为50%,基础研究为30%,心理学及流行病学各占10%;被引频次位列前20名的论文与前10名论文中各类论文所占比例一致;被引频次位列前100名的论文中,临床研究(41%)和基础研究(43%)论文的被引率比例趋于平均(图2b)。这组数据突显了医科大学学报基础研究高发文量与临床研究高引用率之间的矛盾。虽然医科大学学报是综合性医学期刊,但是其发表论文的学科侧重于基础医学研究,这是其主办单位为医学院校类研究型单位、其“展示院校学术成果的窗口”的办刊宗旨所决定。从IF的角度来看,大量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未能带来理想的收效,与其被引频次完全不成正比。分析其咎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基础研究论文文后参考文献几乎全为英文文献。本研究抽取了2014年5种医科大学学报所发表的50篇基础研究性论文,其文后参考文献里英文文献比例为96.7%,中文文献仅为3.3%。基础研究论文被引率低是因为:①论文来源于科研人员或在读硕博士的研究工作成果,这类人员会自觉地获取英文文献指导研究和撰文;②为了显示自身论文的研究深度,这类人员即使在研究时阅读过同行中文文献,在撰写研究论文时也不会将阅读过的中文文献引出。如此,医科大学学报发表大量基础研究论文,而所发论文几乎不引用学报类论文,导致IF无法攀升。

二是国内临床医生集中于中文学术平台进行交流。本研究抽取了2014年5种医科大学学报所发表的30篇临床类论著与30篇临床类论文(栏目为经验交流和病例报道等),临床论著的中文参考文献比例为66.3%;临床论文的中文参考文献比例高居97.0%。这是因为临床研究论文作者均为临床一线医生,非论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更多来源于基层医院医生,因受个人获取信息能力和英文水平的限制、以及国内文献已能够满足其交流需要等因素,临床论文作者尤基层医院医生仅关注中文文献。

再加之国内的各大数据库在计算期刊计量学资料时未将国外数据库数据统计在内,导致在医科大学学报审、定稿过程中评价较低的临床研究论文的发文或被引比例显著高于基础研究论文。

3.2 稿源受到“SCI热”的剧烈冲击

2013年度“SCI”收录我国研究者撰写的学术论文20.41万篇[5],其中82.77%的论文产自高校[5],可见高校是高水平论文发表的“主力军”。2013年“SCI”发表中国论文数量的学科排名里,临床医学排名第2(25640篇)、生物学排名第4(22394篇)、基础医学排名第6(10244篇)[5],由此推算出产自于医科大学的大量学术论文流向了国外。主观上,中国科学家几年、十几年如一日励精图治做出了成果,其科研论文能够拿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从而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这是科研人员的自我需求和选择,是值得鼓励和推崇的。而客观上,高校是学术研究和人才集聚之地,人才选拔和学术评价条件连年攀升,逐步形成“唯SCI论英雄”的政策导向。

以3所军医大学《学报》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考核、评价专业人员的客观条件。彼时《学报》的优质稿件来自硕、博士学位研究课题和副高及其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学报》学术质量一度达到国内期刊领先水平,可谓医科大学学报发展的高峰时期。近年来,随着博士毕业和职称晋升条件的“SCI化”,《学报》目前的优质稿源仅剩硕士研究课题,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来稿是“为了毕业,从投往‘SCI’论文中截取一部分”内容。“SCI热”使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冲击,仅从稿源一项就看出其冲击对以“报道本校学术研究成果”起家的医科大学学报显得尤为剧烈。结合前述《学报》基础研究高发文量与低被引率之间的矛盾,医科大学学报既无法如20世纪90年代一般继续获得前沿科学研究的优秀稿源,又不敢贸然降低身段去迎合市场大量发表临床学科论文,着实陷入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发展困境。

3.3 专题组稿无助于医科大学学报IF增长

“专题组稿”是许多医学类科技期刊编辑部每年常规工作中的“重头戏”。专题组稿的“信息采集、策划、采编、编辑、定稿、编校、刊发”等过程,相对于自由来稿编辑须付诸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其收效却并不显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2013年每年平均刊登专题报道4.7组,每组专题平均发表论著6.4篇,专家述评2.2篇。然而在2008-2013年被引排名前100名的论文中,无1篇专题论文上榜。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第一,因互联网和各种数据库的普及和发展,读者不再手捧一本杂志获取信息,而是“点对点”地精确检索目标文献。专题论文的“集中阅读性”已然无法显现;第二,为了保持专题报道的完整性,在专题论文审、定稿过程中,往往会降低标准录用论文,导致专题论文单篇学术质量偏低,从而被引率低;第三,与专业性医学期刊相比,医科大学学报的读者群不固定,编辑部虽然多在专题刊发前做了预告,却没有在专题刊发后做推送,因论文获取受限导致应该读到专题的人员并没有读到该专题;第四,在前述受“SCI热”冲击优秀稿源缺失的大环境下,难以组到真正前沿的、优质的专题稿件。因此,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对专题组稿应采取宁缺毋滥的态度,严肃专题组稿的“准入”条件。

4 对医科大学学报办刊策略的几点建议

我国高校学报具有学术性、内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6]。对于医科大学学报而言,学术性体现为发文内容偏向基础研究,内向性体现为发文多为本校范围人员稿件,综合性则使其缺少固定的作者和读者。这3个特性决定了我国的绝大部分医科大学学报依然定位于:“展示学校科研水平”或“为学校培养人才”。而事实上,这个定位标准与高水平学术论文外流的现况不相符合。尽管没有人能够断言中文科技期刊的未来会走向哪里,然而学报人依旧要全力以赴谋求医科大学学报发展之路。针对上述导致IF低下的几个原因,笔者对医科大学学报的办刊策略提出如下建议:

4.1 做好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学报发文的引用属性

编辑部除了要了解、分析各大“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论文产出状况及相关指标用以指导办刊之外,还应该将学报自身的数据分析纳入每年工作重点——这在很多编辑部或期刊社是没有做到的。数据分析的重点是发文被引的学科分布、热点被引的学科类型及栏目类型、发文时间(阅读时间)到被引时间的跨度等,以充分了解自身学报发文的引用属性。这些信息能够明确地为编辑部在选择论文的学科方向、取舍论文类型、决定刊出时间等方面提供指导,从而提升IF、扩大学报学术影响力。

4.2 编辑要走进科室,走近科学家

因“综合性”的原因,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在与专家教授交流的频度及深度、对学科前沿的把握、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较之专业性医学期刊编辑明显欠缺。学报要发展,编辑须成长。要实现版面编辑(copy editor)向科学编辑(science editor)转变,第一步要做的并非要求编辑具备与专家同等的审稿能力;而是要求编辑能够深入地与专家进行交流。所以,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应一改以往以编辑、校对为主的工作方式;走出编辑部,走进实验室了解基础医学研究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走进医院科室学习临床一线的医疗常规及试验进展;走近大专家、大教授,在学习交流中更争取他们对学报的支持。不仅如此,编辑还应该参与科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比如研究生的培养(开题论证、写作技能培训……)[7]。已有医学期刊编辑部组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8],成为科研工作的实施者、科研质量的监督者,这些尝试,对编辑的培养和期刊影响力的扩大具有实际意义。

4.3 做好论文推送及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期刊社或编辑部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9],构建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对医科大学学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科技期刊办刊而言,走“读者之路”应先于走“作者之路”。综合性科技期刊要保证“有效阅读量”,论文推送及相关个性化服务务必被视作编辑部工作的重点:①常规的方式是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中引入论文推送技术,自动识别、收集读(作)者信息,完成智能化论文推送。②如受经费和技术的局限,编辑部可安排专人做人工推送,如采取用E-mail推送论文题目及全文链接。推送中要注意的是:不要整本期刊推送,一定要针对读(作)者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推送相关的论文,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保证推送的有效性。③根据现在人们的通讯及获取信息的方式,新进借助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平台推送论文,此种方式更适合于单篇论文的推送。同时,鼓励作者通过以上平台推送自己发表的论文,一则因作者自身更有积极性完成推送;二则因学术交流圈的因素也能够使论文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关注。

5 结语

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从创刊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各高校三代以上的期刊人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眼下中文学术期刊“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如何突破医科大学学报发展的瓶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科大学学报持续发展之路?国内业界人士关于:做好期刊的定位[10];大力推广OA,借助更强大的检索平台[11];欲以政策导向来“挽救”中文科技期刊[12]等发展论题,都是很好的建议。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有不同的发展策略,我们可以从明确期刊定位等宏观的问题入手,也可以从逐步提高IF等点滴做起。要想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不是一两年功夫、几个措施就能够得到收效;而是需要一系列的策略和计划,长期持续地努力。笔者认为策略中最活跃的因素便是“人”的因素。坚定发展信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期刊的命运最终掌握在“人”的手上!

[1] 耿鹏,汪勤俭,冷怀明.我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CJCR和SJR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50-555.

[2] 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627.

[3] 鲁亚琳.学术期刊改革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在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36-1043.

[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5]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4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EB/OL].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2014-09-26].http://wenku.baidu.com/link? url=7XL3EX7 FRfKjY2YJPWfUcaAlS5qWpETdo7hHUboq2mSXgsYDeBRkL0GM tLlzPrxp-Z4UyaKLkDVGCt1ZwWV-VCDkGOSTEFK6b jeAZ2d7xiG.

[6] 徐会永.综合性高校学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85-889.

[7] 栾嘉,徐迪雄,李凤学,等.医学期刊编辑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J].编辑学报,2014,26(2):178-180.

[8] 李静,金昕,何膺远,等.医学期刊组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1):47-49.

[9] 张维,吴培红,冷怀明.数字化环境中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156-158.

[10] 原俊凤,钱亦兵,彭永生,等.论期刊定位的重要性——以《干旱区科学(Journalof Arid Land)》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719-720,724.

[11] 栾嘉,冷怀明.OA对国内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8(2):248-250.

[12] 夏金玉.国内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不足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85-487.

猜你喜欢
第三军医大学医科大学科技期刊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医科大学总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征稿、征订启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