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系统视角下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

2015-04-10 00:38贾鹤鹏王大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媒体报道科技期刊论文

■贾鹤鹏 王大鹏 杨 琳 王 玥

1)康乃尔大学传播学系,美国纽约州伊萨卡 14850

2)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4)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100045

1 引言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有多种手段。但迄今为止,最为广泛的传播科学的途径仍然是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大众传媒。据2010年开展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对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最多的是电视(87.5%)和报纸(59.1%)[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14年发布的《科学与工程索引》也显示,大众媒体仍然是公众获得科学信息的最主要手段[2]。另一方面,最基本的科学传播方式仍然是将科技期刊发表的重要论文变成媒体报道。虽然媒体报道科学的形式不断丰富,但科技期刊在公众科学传播中发挥的源头作用却未被改变。

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技期刊界都在与媒体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设立专门的媒体部门、鼓励和协助发表重要文章的科学家撰写新闻稿、制定管理科学新闻发表时机的限时禁发制度(Embargo)等等。各国科学传播与出版学者也开展了对大众媒体与学术期刊关系的广泛研究,我国学者和科技出版实践者也在这方面发表了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在介绍西方科技期刊与媒体交流[3]、促进我国优秀原创科研成果传播[4]、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5]、推动科学新闻发展[6]、开展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实务[7-8]等方面,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之间关系的认识。

但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这方面研究都限于介绍西方经验或以作者所在期刊为例进行个案探讨。在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对于期刊的引用率这一衡量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指标上,现有研究既缺乏对既往证据的综合述评,也没有提供中国的经验证据。此外,现有研究往往立足于以期刊编辑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而没有充分考虑科研工作者和媒体的需求,从而无法在科学传播系统的层面上综合考察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工作。

本文在广泛介绍国内外研究结论和我国科技期刊与媒体合作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在科学传播系统的层面上探讨了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最后,我们提出科技期刊界应与社会各界一起合作,在我国建设开放性的科学新闻发布平台。

2 媒体报道影响科技期刊的文献综述

媒体报道对论文引用方面最早的研究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1年发表的一项以1978-1979年该刊所发论文为数据进行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如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某篇论文被《纽约时报》报道,一年内它被引用的次数将增加72%[9]。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被报道的研究获得更高引用并非因其本身的科学价值更高。同一研究选取了《纽约时报》1978年罢工期间已经被选用报道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与其他论文做比较,由于罢工使得这些报道《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优秀论文的新闻没有发行到读者手中。研究表明,这些没有发行到读者手中的被新闻报道的论文与对照组相比未被更多引用。

应用同样方法的其他研究发现,包括Nature、Science和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等更多科学期刊论文被美国其他全国性和地方性媒体报道后,其引用数都比未被报道的对照组高,而《纽约时报》报道造成的引用变化与其他媒体相比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10]。这说明,媒体报道提高科学影响力这一点,并非局限在个别优秀科学期刊和最精英的大众媒体中。随后的其他研究显示,论文被制作成新闻稿发放给记者,即便不考虑被什么媒体报道,都会带来2倍多的下载量和引用数[11]。

上述这些研究主要以美国为观察对象、以英语为论文写作及新闻报道语言进行考察。那么对于非英语国家,媒体报道科学论文对该论文的引用频次影响如何呢?一项研究对比了英国和意大利报纸对以英文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报道后发现,如果一篇论文被英国报纸报道,其总体的引用数会提升63%,被意大利报纸报道,总体引用数则会提升16%[12]。然而,如果意大利报纸报道了该论文,其他意大利作者对该文的引用会显著提高,而英国报纸报道后,其他英国作者对该论文的引用则没有显著提高。这固然说明用作为世界科学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对论文的报道在提升引用率方面作用更加明显,也说明用英语之外的本民族语言报道科学同样会带来被报道的科学成果的引用数增加;用非英语的本民族语言报道科研成果还会促进本国的科学传播。

在发达国家之外也不乏媒体报道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案例。例如,在独立不久的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医学期刊》通过向媒体发送新闻稿也让该刊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13]。

科学研究被广泛报道后也更加容易得到决策者重视和资助,至少在医学领域如此[14]。这样,支持科学家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也成了世界各大主要学术期刊的工作重点之一。

3 中国媒体科学报道影响科技期刊的实证研究

上述的对媒体报道影响科技论文引用量研究的概述表明,科学的媒体报道是科技期刊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机会。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佟贺丰等人的研究间接表明了媒体报道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这一研究显示,中国部分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及网络影响因子与这些期刊通过百度搜索获得的网页数具有相关性。很显然,如果一个期刊的成果更多地被新闻媒体报道,其通过百度检索获得的外部链接也更多。这项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排在前8位的都是一些注重科普的科技期刊[15]。

本文以2007-2011年在中国科协领导下举行的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活动(以下简称“见面会”)为例,以文献计量手段分析考察了中国媒体报道科技论文与论文引用率之间的相关性。案例调研表明,“见面会”自2007年1月开始举行,效果显著,在促进公众及时了解我国科学家原创成果的同时,也提升了科技期刊自身的影响力[16]。据该活动的积极参与单位《中华医学杂志》的编辑高健报道,该刊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撰写并推荐新闻33篇,27篇被新闻媒体采用[17]。与此同时,《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总被引频次由上一年的3000次上升至4763次;期刊订户地域覆盖也有所增加[18]。

在高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统计了中文的《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和2008年两年通过“见面会”向媒体推荐的43篇论文、以及英文的《中国药理学报》2007年向媒体推荐的13篇论文历年的被引情况。并比较分析这些被推荐论文与这两份刊物其他论文的被引频次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通过“见面会”向媒体推荐的23篇论文,以及2008年向媒体推荐的20篇论文,其随后历年的被引量均显著高于该刊2007年及2008年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量。其中,该刊2007年推荐的论文,在当年篇均被引用频次为《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所发全部论文的2.8倍,次年仍为1.5倍。随后,《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推荐的论文,在当年篇均被引用频次为该刊2008年所发全部论文的3.5倍,次年仍为1.4倍。

本文也验证了英文的《中国药理学报》向媒体发布新闻稿后论文引用频率的变化。由于该刊入选了SCI系统,因此可以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其引用情况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

表1 《中华医学杂志》2007、2008年向媒体推荐论文历年被引情况

表2 《中国药理学报》2007年向媒体推荐论文的历年被引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药理学报》在2007年向媒体推荐的13篇论文,其当年的篇均引用频次为0.231,远超过该刊未经推荐的其他论文(共242篇)0.128的篇均引用频次。这符合既往研究中媒体报道带来的引用量在短时间内增加的特点。该刊在2007年向媒体推荐的13篇论文在2008、2009两年的引用频次虽比未发布新闻稿的论文的篇均引用数略低,但两者间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距,这也与既往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

4 科技期刊与媒体互动的系统讨论

4.1 科技期刊与媒体的系统合作

科技期刊与媒体的互动,其收益远不只是论文引用量的变化。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活动在促进公众及时获知科学信息、促进新技术与市场的交流以及为科技期刊吸引更多社会关注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从国外的经验看,由于科学家和科技决策者对媒体工作的日益重视,那些积极推广自身和推动其所刊发的论文进入公共科学传播领域的期刊,有更大的可能性吸引到更高质量的论文[19]。

但促进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与媒体影响力,也要从整个科学传播系统着眼。实际上,绝大多数科学产出是得不到媒体关注的,2001年,世界各国科学家共生产了65万篇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国际论文,但其中只有0.013%~0.34%得到了媒体报道[20]。而且,媒体的关注点首先不在于所报道的论文在科学上是否更加重要,而在于所报道的论文是否对读者具有吸引力[21]。更好适应这种情况需要科技期刊编辑与科学记者密切合作,而不是由期刊编辑单方做出选稿决定。此外,从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所发布的新闻稿来看,其文字仍然过于专业,这也需要通过与媒体记者的合作来进一步通俗化。科技期刊与媒体的这种合作,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科学传播系统的社会化合作。

4.2 科技新闻发布的开放平台

在总结“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工作时,高健等人多次探讨了建立在线科技新闻发布平台的重要性[22],苏青等人也指出,见面会参会媒体过少,也缺乏诸如限时禁发等确保科学新闻发布秩序的制度[16]。但这些讨论都没有提到,“见面会”的参会媒体受限(只限于科技类媒体和在京党报系列媒体)与中国缺乏及时的在线科技新闻发布平台及限时禁发制度,都是由于中国科学传播的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不少参加“见面会”的期刊是因为担心不参加该活动无法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的经费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其发布的新闻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建立在线发布平台,并不能确保我国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的合作更上层楼。

因此,建立在线科技新闻发布平台需要的不只是有关部门的推动和经费支持,也需要将之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涉及到科学传播的社会各界在审核注册、基于同行评议证据(包括期刊和会议论文以及同行评议的研究报告)、限时禁发、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平等参与,让参加该平台的科技期刊体会到引用频次、吸引稿件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让科技媒体或媒体的科技新闻采编人员能获得更加充分的本土稿源(我国媒体对国际科研成果往往采用新华社编译稿,对国内科研成果才进行独立报道);这些都不是仅靠政府或科技部门的行政指令可以实现的。

这一科技新闻发布平台的参与者不仅应包括科技期刊和媒体记者,也应该包括科研院所和科学家。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从媒体报道中可以获得诸多好处,但要将这些好处“变现”,则需要逐渐调整科研考评体系,并启动科学家传播能力培训。此外,科学中介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也必不可少。例如,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于2002年在英国出现后,逐渐扩展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丹麦等国,该组织在将优秀的科研论文转化为科学新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搭建了科学家与媒体的及时交流的桥梁[23],这种及时交流通道可以弥补基于论文的科学新闻发布这种本质上以科学界为中心的科学传播方式在应对热点突发事件时信息发布的滞后[24]。

5 结论

本文基于国外文献和我国的经验证据和案例,表明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活动可以促进科研论文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但促进科技期刊的新闻发布活动,也需要推动科学传播系统所涉及的诸多环节实现社会化分工合作,包括建立开放的第三方科技新闻发布平台并由政府科技管理及科学传播部门给予支持和资助而不是进行更多干涉。

毋庸置疑,中国的科学传播体制化、社会化的程度尚不能与西方媲美。但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加强。201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学传播局,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亲自分管,可见科技领导层对科学传播的工作越来越重视。而科学家中重视媒体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近年快速发展的《细胞研究》和《分子植物》等国内期刊,借助与其合作的国际出版商,纷纷加强了论文的新闻发布工作。国内传统科学期刊的领头羊《中国科学》杂志社也设立了新闻发布职能[5]。新闻发布工作对这些优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也有科学传播学者担忧对科学进行过度的媒体报道会对科学知识生产和科研议程产生影响[25],科技期刊界也不能完全无视这种负面影响。但对此也无需多虑,因为科学信息从科学界流向媒体,本质上受到了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科学界的控制[26],媒体尽管会渲染或夸大特定科学的意义,但这种判断往往是建立在科学家结论的基础上[27]。

科技期刊与媒体的合作涉及科学传播各个部门的协作,推动开放的科研论文的新闻发布平台在我国的启动与建设,可以在利用媒体报道扩大自身影响的同时,促进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

[1] 任福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第二辑)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10.

[2] Nationa1 Science Board.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Chapter 7 Science and Techno1ogy: Pub1ic Attitudes and Understanding[R].Ar1ington, VA: (US) Nationa1 Science Foundation,2014:7-12.

[3] 贾鹤鹏,赵彦.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意义、方法与挑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41-644.

[4] 杨颖,游苏宁.医学期刊与大众传媒的相互沟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8(4):671-674.

[5] 闫蓓,严谨,肖宏.搭建科学与大众的桥梁——谈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实践[J].编辑学报,2009,21(4):325-327.

[6] 吴淑金.科技期刊新闻属性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2(8):108-110.

[7] 陈宏宇.大众传媒——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的新模式[J].编辑学报,2011,23(Sup.1):1-2.

[8] 孙静,韩锟,游苏宁.医学学术期刊应加强医学新闻报道[J].编辑学报, 2009,21(3):215-217.

[9] Phi11ips D P, Kanter E J, Bednarczyk B et a1.Importance of the 1ay pres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edica1 know1edg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1, 325(16): 1180-1183.

[10] Kiernan V.Diffusion of News about Research[J].Science Communication, 2003, 25(1): 3-14.

[11] Chapman S,Nguyen T N, Caro1ine W.Press-re1eased papers aremore down1oaded and cited[J].Tobacco Control, 2007,16(1): 71.

[12] Fane11i D.Any pub1icity is better than none:newspaper coverage increases citations,in the UK more than in Ita1y[J].Scientometrics, 2013, 95(3): 1167-1177.

[13] Sambunjak D.Increasing 1oca1 and g1oba1 visibi1ity of a sma11 medica1 journa1[J].Learned Publishing,2006,19(4):267-271.

[14] Rogers E, Dearing J, Chang S.AIDS in the1980s: the agenda setting process for a pub1ic issue[J].Journalism Monograph,1991, (26): 40-44.

[15] 佟贺丰,刘润生,武夷山.关于学术期刊科普功能的网络计量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585-588.

[16] 苏青,高健,黄永明,等.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实施情况评述[J].科技导报,2008,26(21):21-25.

[17] 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增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的新闻属性[J].编辑学报,2009,21(2):99-101.

[18] 高健,陈新石,游苏宁.进行源于论文的科技新闻发布是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C]//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编),北京:2008:829-833.

[19] Franzen M.Making Science News:The Press Re1ations of Scientific Journa1s and Imp1ications for Scho1ar1y Communication[C]//Roödder S, Franzen M, Weingart P(eds).The Sciences’Media Connection-Pub1ic Communication and its Repercussions(Socio1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 28), Dordrecht: Springer,2012:333-352.

[20] Su1eski J, IbarakiM.Scientists are ta1king, butmost1y to each other:a quantitative ana1ysis of research represented in mass media[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10, 19(1):115-125.

[21] 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学术期刊如何为大众媒体撰写和推荐科技新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45-647.

[22] 高健,陈新石,游苏宁.源于论文的科技新闻发布需要第四媒体支持——建设专业化网络平台迫在眉睫[J].科技传播,2009,(8上):568-671.

[23] Fox F.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The Ro1e and Function of the Science Media Centre[C]//Roödder S,Franzen M,Weingart P(eds).The Sciences’ Media Connection-Pub1ic Communication and its Repercussions(Socio1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 28),Dordrecht: Springer, 2012: 257-270.

[24] F1ipse SM,Osseweijer P.Media attention to GM food cases:an innovation perspective[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13, 22 (2): 185-202.

[25] Franzen M, Weingart P, Roödder S.Exp1oring the Impac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on Scientific Know1edge Production:An Introduction[C]//Roödder S, Franzen M, Weingart P(eds).The Sciences’ Media Connection-Pub1ic Communication and its Repercussions(Socio1ogy of the Sciences Yearbook 28), Dordrecht: Springer, 2012: 3-14.

[26] Lewenstein B V.Science and the Media[C]//Jasanoff S,M ark1e G E,Petersen JG.et a1.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1ogy Studies, Thousand Oaks, Ca1if.: Sage, 1995:343-360.

[27] 贾鹤鹏,王大鹏,闫隽.媒体报道能否改变科学进程?——对科学媒体化的反思[J].现代传播,2015,(2):25-27.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科技期刊论文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技术开路 颜值助攻——如何做好融媒体报道的实战心得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