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 刘俊丽
Acta Mechanica Sinica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100190
学术专刊(以下简称“专刊”)是指科技期刊针对某一个学术焦点的特刊或称为专辑[1]。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出版专刊有很多优点,如(1)能够及时报道国内外某些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和突破性成果,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导向作用;(2)从组稿到出版都在相对短时间完成,出版效率较高;(3)由于专刊讨论的话题比较专业,便于期刊有针对性地报道,为该领域的作者和读者提供一个更加专业的交流平台。通常,出版专刊被认为是一个吸引好稿源、扩大刊物的知名度、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的有效手段[2],因此很多科技期刊会组织策划专刊出版。例如,我国旗舰型科技期刊Cell Research就非常重视专刊,2011-2014年每年出版1期专刊,将其内容直接放在nature.com主页上进行重点宣传[3],2011-2014年 Cell Research的专刊发表的文章,在ISI数据库中被引用情况非常显著。
专刊对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主题的选择、责任主编的选择、约稿过程、出版过程、专刊推广等。在这些因素中,主题的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出版专刊首先要做的工作[4]。通常,专刊主题选择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编辑选题,指在责任编辑(Guest editor)的指导下,针对某学科领域内的学术热点组织稿件出版文章专辑;第二种是纪念性活动选题,指针对期刊或学科相关的某些纪念活动组织稿件出版文章专辑;第三种是学术会议文章选题,指出版学科相关会议文章组成的专辑。很多期刊在出版专刊之前进行了严谨的选题策划[5-6],也有相关研究描述了选择策划的重要性、方式方法和实践案例[7-8],但是选题对专刊稿件质量的影响以及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多。为了更加有说服力地阐明专刊的选题对文章质量和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本文对期刊 Acta Mechanica Sinica(以下简称 AMS)在2010-2012年出版的3期专刊文章被引用的情况进行了剖析,用数据说明专刊文章的学术质量与常规文章质量的差异,以评估专刊文章的质量,进而总结出科技期刊专刊选题的方法和策略,为科技期刊提高文章学术质量,推动期刊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
1985年,为顺应我国力学学科的蓬勃发展,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郑哲敏等倡导创办AMS,旨在向世界各国宣传我国力学科学成就,交流学术思想,报道我国力学学科的最新成果与动态。AMS是双月刊,年平均出版周期为9个月左右,常规刊期稿件来自于海内外的自由投稿。自2010年起,AMS每年出版1期专刊,由于专刊文章更加讲求时效性,所以出版周期一般在5个月左右,普遍比常规投稿短。其中,AMS在2010-2012年出版的专刊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2年AMS出版专刊情况
2010年是AMS创刊25周年,期刊组织了题为“庆祝创刊25周年”主题专刊。稿件均为主编特别邀请,共出版稿件19篇,在该年度第6期出版,出版周期平均为4.9个月。2011年,AMS刊发了题为“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研究”学术专刊,责任主编为第6届编委波兰籍教授Jan Aw rejcew icz,稿件来自于第十届国际动力学系统理论与应用会议。共出版17篇文章,出版于2011年第1期,出版周期5.9个月。2012年8月,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力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为了迎接这次盛会,AMS特别出版“力学成就未来”主题专刊庆祝。出版的32篇稿件均为期刊时任的三位主编约稿。该期出版于2012年第4期,出版周期3.6个月。
通常,科技期刊期待通过选择适当的主题、邀请到好的稿源来达到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评价专刊文章的学术质量呢?我们知道,在期刊评估中,影响因子仍然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客观和具有公信度的指标,因此,根据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本文选择文章的被引频次作为一个对比数据。除此之外,本文也同时对比专刊文章与同一年刊发的其他各期文章的零引用率这一数据。所谓零引用率是英国学者Wea1e[9]等提出的一种期刊质量反向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文章刊发两年以后,文章引用率为零,即说明,文章的受关注度低,学术价值也较低。所以,零引用的论文数量越高,说明当期刊物的学术质量越低。本文所采用的零引用率是指自刊物出版到统计之日为止,引用率为零的文章数占当期刊发的文章数的百分比。
本文以 AMS所刊发的文章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2年为研究时间段,以每期为单位,考察指标为论文的被引频次和零引用率。统计时间为每一期的文章从刊发开始到2014年12月1日为止。考虑刊发时间的先后,本文仅对同一年内不同刊期文章的被引用情况进行对比。另外,为了排除发文数对整期文章被引频次带来的差异,被引频次采用每期文章平均被引频次(即一期所有文章被引频次总和/当期文章数)。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
为了便于比较,将2010-2012年文章数、整期被引频次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2年文章数、整期被引频次
图1-图3显示了AMS在2010-2012年出版的文章的被引频次和零引用率。2010年第6期AMS出版了“创刊25周年”纪念专刊。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0年第6期出版的文章虽然其出版的时间晚于同年其他各期,被引用的周期也比同年其他期短,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文章的表现力。其每篇平均被引频次达到7.38次,相当于同年其他各期的2倍。其零引文章所占比例仅12.5%,明显低于同年其他各期文章。图2为2011年每期平均被引频次与零引用率数据,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专刊在当年第1期出版,刊发文章的被引频次甚至于低于同年刊发的其他各期文章,并且有58.2%文章没有被引用。图3为2012年出版的每期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零引用率的数据。数据显示,第4期文章即专刊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同年其他各期文章的数据,零引用率也明显低于同年其他各期数据,本期专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高于常规投稿水平。
图1 2010年每期平均被引频次与零引用率
图2 2011年每期平均被引频次与零引用率
图3 2012年每期平均被引频次与零引用率
2010年和2012年组织的专刊,其平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常规投稿,零引用率低于常规投稿。2010年除专刊外,其余各期的平均被引频次分布在2.32-4.93之间,零引用率分布在21.43%-36.84%之间,这些数据是期刊常规投稿平均被引频次和零引用率的范围,基本反映了期刊文章的水平。而专刊的平均被引频次达到7.83,零引用率为12.5%,这说明,专刊的学术质量超出了常规投稿的水平。数据也说明了本期专刊对期刊产生了很理想的效果。2012年专刊其学术质量也高于常规投稿。这两年的专刊有相同的特点,首先,这两年的专刊文章都为主编约稿和投稿。2010年,专刊责任主编由时任期刊主编担任,主编指派相关编委邀请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撰稿,完成了组稿工作。2012年,为了庆祝“中国力学年”,AMS出版了“力学成就未来”主题专刊。时任三位主编充分发挥其在各自学术领域的影响力,邀请了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其次,稿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引领性。2010年,主编总结了当时力学的学科热点,在“生物力学”、“微纳米力学”、“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学”等几个方向指定编委撰写或邀请稿件。该期发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进展”、“壁面湍流统计模型新展望”以及“计算生物力学在飞行动力学中的应用”等具有前瞻性的学科热点文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第三,邀请专家为国内外知名学者。2012年专刊来稿作者均系国际上的力学大家,包括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John Hutchinson教授,美国三院院士、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前任主席L.Ben Freund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布朗大学教授高华健,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等。同时,针对学术热点,主编指定相应编委撰写或邀请稿件。第四,专刊的审稿和出版进入绿色通道,快速出版使文章更容易被引用。2010年专刊,约稿过程历时6个月左右,审稿周期约3个月,出版周期不到2个月。而2012年出版的专刊,出版周期为3.6个月。第五,对专刊的推广力度大。2012年出版的专刊在世界力学家大会召开前夕出版,在世界力学家大会召开之际,将专刊免费赠送给与会的2000名代表,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同时AMS借Springer1ink平台,对文章免费开放3个月。
专刊选题是决定专刊文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期刊办刊思路的体现。相对于学术会议文章组成的专刊,为纪念活动而组织的专刊取得效果更好,总结起来共有4个原因:(1)为期刊的某些纪念活动组织专刊,一般专刊的策划时间较长,给作者的撰稿时间也会比较充裕,充裕的写作时间能够确保文章质量。而会议文章组成的专刊一般出版在某一学术会议之后,为了快速报道学术会议讨论的学科热点,专刊的出版速度会很快,短时间撰稿对文章质量会有一定影响。另外,会议文章讨论的学术问题范围窄,读者群体较小,文章受关注度有限。(2)为纪念活动组织的专刊,一般综述性文章数量较多,此类文章的受关注程度更高;而学术会议文章组成的专刊综述类文章很少。(3)纪念性专刊稿件专业方向延伸比较广,不会因为专业而导致读者群过于局限。相对而言,由学术会议论文组成的专刊文章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作者通常是同一个学术圈子的研究人员,作者和审稿人也互相熟识,所以审稿的要求会人为有所降低,从而导致录用标准降低。(4)纪念性专刊通常是为了纪念期刊创刊周年庆或纪念重要学术活动和科学家而出版,这样的专刊对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作用很大。期刊的主编会利用这样的契机组织国内外的优秀稿件,主编重视这样的专刊出版,稿件的邀请一般也由期刊的主编亲自组织或指派编委约稿,主编和编委会发挥自己的学术影响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撰稿,专刊作者通常为选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基金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以保证约稿作者的学术权威性和前瞻性。受邀作者也会对纪念性活动很重视,而为期刊贡献高质量文章,这样当期专刊稿件的整体质量会高于常规文章,这是会议文章不具备的优势。
除了选题外,专刊出版的时间安排也是专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因素。出版专刊在时间安排上必须有策划。为了提高被引用的概率,专刊最好安排在每一年的第一期出版。因此,选择责任主编、邀请稿件、组织审稿、编辑出版的工作只能在出版的前一年完成。一般一篇研究型论文产出周期为3-6个月,综述通常需要6-10个月。通常情况,邀请稿件均进入绿色通道审稿,专刊的审稿周期至少需要持续1个月,编辑出版1个月左右。所以,策划和启动出版专刊工作至少需要在拟出版前5个月进行。另外,出版专刊通常会影响期刊常规投稿的出版,延长常规稿件的出版周期。所以,需要协调专刊前后两期稿件的出版时间。如果针对一些有时效性的热门话题,比如“智能材料”、“雾霾研究”、“高铁最新进展”等专刊,需要遵循“最快速度出版”的原则,撰稿过程、审稿过程、编辑过程均越快越好,争取首发权。
通过多种手段向读者群推介文章,会有效增加文章的被引用概率,因此专刊出版前期和后期的宣传工作非常必要。在AMS出版的3期专刊中,2012年出版的“力学成就未来”主题专刊作了很多宣传工作,包括在专刊出版之前,AMS及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对专刊作了介绍,专刊出版之后向2000多位参会代表赠刊,优秀文章在Springer1ink上限时免费开放获取,电子期刊推广、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专刊等平台推广。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专刊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我国是科技大国,正朝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快速迈进。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我国科技发展态势不能匹配。只有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争取和加强我国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的话语权。在科技期刊能力建设方面,积极组织出版专刊是快速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措施。科技期刊可以及时借助各类有纪念性的重大主题活动,精心策划安排,充分发挥主编和编委的学术影响力,组织优秀稿件,出版相关专刊。出版相关专刊是提升科技刊物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致谢:本文在创作之初,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洪友士研究员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写作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 李霞.浅谈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特刊(期刊专辑)的出版意义[J].科学新闻,2007(6):15.
[2] 何玉娟.科技期刊如何做好学术专刊的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2(11):32-34.
[3] 程磊,张爱兰,李党生.国际化视角——Cell Research办刊经验点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 672-675.
[4] 黄娟,刘谦,吴民淑.《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学术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20(3):504-506.
[5] 黄敏.科技期刊专题策划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42-645.
[6] 黄蓓华.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品牌的重要途径——以《绿色建筑》系列专题策划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745-747.
[7] 彭利平.行业科技期刊专刊策划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47-52.
[8] 刘爱姝,魏佩芳,薛静,等.科技期刊出版科普增刊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出版科普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2-125.
[9] ARWea1e, M Bai1ey, PA Lear.The 1eve1 of non-citation of artic1eswithin a journa1as ameasure of qua1ity:A comparison to the impact factor[J].BMCMed ResMethodol,20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