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苑 兰继军
中国.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E-mail:psyliyuan@163.com
关于完美主义的定义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概念,但研究者们关于完美主义的二维性,即根据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在个体生活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而将完美主义划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这一观点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Slaney 等学者指出,积极完美主义可划分为高标准和秩序两个维度。高标准是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自身的要求非常严格,为自己设定了非常高的行为标准。秩序是指个体在工作中非常强调程序的条理性和逻辑的清晰性,在生活中强调个人生活习惯的规律性和生活环境的整洁性。而消极完美主义则可以被定义为差异性,因为个体为自身设立了过高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准则,而导致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很难达到或者几乎不可能做到,这种个体对于高标准和秩序的需求与工作生活中实际表现的差异性就会对个体的其他心理品质产生消极的作用[1]。
大量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多项心理品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4],同时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还分别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5]。自尊是指个体对于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对自我价值、自我重要性以及自我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认可程度[2]。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成功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的信心和信念。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面对目标会表现出不懈的努力,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产生回避的行为反应[3]。就个体心理健康而言,焦虑和抑郁状态是个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和起点,而不同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类型的个体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特别是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上则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因此,研究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个体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及自尊、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探讨。
研究采用问卷测量的方法对西安和杭州两地40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有效回收问卷389 份(97%)。其中男生221人,女生168人。
1.2.1 近乎完美主义量表(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APS-R) 该量表由Slaney 等人编制,包括高标准、秩序和差异3 个维度,共22 个题目[6]。其中高标准和秩序分量表用于测量积极完美主义方面,差异分量表用于测量消极完美主义方面。量表采用7 点评分方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分1~7 分。各个维度分量表的信度依次为0.77、0.81、0.86,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84。
1.2.2 Beck 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该量表由李Beck 等人编制,主要通过对个体抑郁症状的调查来测量个体抑郁状态的程度[7]。量表共21 个题目,采用4 点评分。分别从“无”到“严重”依次计分0~3 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抑郁状态越严重,该量表信度为0.88。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该量表由Schwarzer 等人编制,通过对个体遇到挫折时的自信心水平进行调查从而测量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量表共包含10 个题目,采用4 点评分方法[8]。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依次计分1~4 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量表信度为0.90。
1.2.4 自尊量表(SES) 该量表由Rosenberg 等人编制,通过让个体对于自身的价值、优点和重要程度进行评价从而测量个体的自尊水平[9]。量表共10个题目,采用4 点评分方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分1~4 分,总分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信度为0.73。
采用SPSS 1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各变量间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1,消极完美主义与积极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均与抑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表1 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抑郁、自我效能感以及自尊间的相关(r)
采用Baron 和Kenny 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抑郁(Y)对消极完美主义(X)、自我效能感(W)对消极完美主义(X);抑郁(Y)对消极完美主义(X)和自我效能感(W)3 个回归方程[10]。依次对方程进行检验,见表2,前两个方程和第三个方程中介变量的t 值均显著,说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成立。并且在引入中介变量自我效能感之后,消极完美主义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从引入前的显著(β=0.208,P <0.001)变为引入后的不显著(β=0.088,P >0.05),所以也同时说明了自我效能感在消极完美主义和抑郁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表2 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n=389)
采用温忠麟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建立抑郁(Y)对积极完美主义(X)、自尊(M)和积极完美主义×自尊(XM)的回归方程Y = aX + bM + cXM +e[11]。对方程进行以下层次回归分析:第一步,做Y对X 和M 的回归分析得到测定系数R2;第二步,做Y 对X、M 和XM 的回归分析得到第二个测定系数R2,如果第二个R2显著大于第一个R2,即△R2的检验结果显著,则说明所检验的变量调节效应成立。同时,对方程做XM 的回归系数检验同样可以检测调节效应的存在,如果XM 的回归系数显著,则说明所检测变量的调节效应成立。本方程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交互项积极完美主义×自尊(XM)的回归系数检验结果显著,因此说明自尊在大学生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表3 自尊在大学生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
研究表明,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以及抑郁之间均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呈现出一致性[12-14]。同时研究还揭示出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即消极完美主义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进而作用于抑郁,自我效能感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消极完美主义对于抑郁的影响。就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而言,以往的研究表明,消极完美主义不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换言之当个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自身设立了过高的行为标准和秩序要求,而实际现实生活中自身的能力又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实际与计划的差距性将大大降低个体在今后完成工作性质或生活场景相类似的任务时的自我效能感,而低自我效能感将会促使个体选择逃避或者放弃的态度和方法去做应对。当然,这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持也是不利的,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克服抑郁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当面对困难时,如果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就会选择更加积极和努力的态度去应对挫折,从而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反观如果个体自我效能感过低,面对挑战不堪一击,进而产生退缩和回避的人生态度,将会积生个体的抑郁体验,长此以往将会影响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家庭和社会须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个体合理对待消极完美主义,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另外研究还同时发现,自尊大学生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即个体的自尊水平调节着其自身积极完美主义对抑郁的影响。个体通过建立严格的行为标准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新任务时表现的更加从容和放松。同样,个体通过为自身设定出规律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开辟出整洁的私人空间,帮助个体无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都能井井有条,应对自如。而良好的适应性、乐观的态度以及轻松的心情正是个体克服抑郁状态的有效途径。同样,自尊对于个体克服抑郁状态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高自尊的个体能够更好的抑制焦虑和抑郁状态[15]。因此,在自尊和积极完美主义的交互影响下,个体将更加能够有效的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积极完美主义的塑造和自尊的培养。
[1]Slaney R B,Ashby J,Trippi J.Perfectionism:Its measurement and career relevance[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5,3(3):279-298
[2]戴琴,冯正直.抑郁与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83-285
[3]孙鉴,甘怡,刘君,等.高校研究生完美主义与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729-732
[4]康辉一,丘霞,陈媛,等.大学生完美主义现状及其对孤独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77-1579
[5]佟月华,宋尚桂.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04-406
[6]Slaney R B,Chadha N,Mobley M,et al.The Revised Almost Perfect Scale[J].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1,34:130-144
[7]Shek D L.Measurement of pessimism in Chinese adolescents:The Chinese Hopelessness Sca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3,21(2):107-121
[8]Schwarzer R,Aristi B.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J].Word Psychology,1997,3(2):177-190
[9]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10]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1]温忠麟,张雷,候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38(3):448-452
[12]付亚婷,刘伟,程淑英,等.自我效能感与高中生应对方式及抑郁情绪[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4-115
[13]康华洁,陈晓.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人际敏感及自杀意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0-113
[14]张斌,蔡太生,罗兴伟,等.大学生完美主义对抑郁症状的预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01-105
[15]顾菲菲,郭文汇,陶高松.大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7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