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2015-04-09 06:05王士强
清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魔头泉子观照

王士强

诗歌是一种辩证,甚至可以说,诗歌是一种妥协: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应该体现时代状况和个体处境,但同时又不能离现实太近,不能简单、粗暴、直白地处理外在现实;诗歌应该体现某种价值观念,但是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其直接的目的,它不可或缺,但很大程度上更像是诗歌的“副产品”;诗歌应该体现某种美学趣味,但同时也应该避免“趣味至上”;诗歌是一种语言游戏,是语言符号的组合,但是仅仅有语言游戏又是不够的,它还应该有意义与关怀……诗歌正是多种艺术因素之间的一种平衡,它努力寻求将各种资源与因素进行配置的最佳状态。如果诗歌不能处理好这种平衡,即使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总体而言也依然难以称得上卓越,很难经得起时间的严酷挑选与检验。阅读本期“当代诗群”中四位诗人的作品,我感触较深的是关于诗歌的入世与出世的问题,好的诗歌应该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观照、两相结合、微妙平衡,在我看来,本期的作品或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魔头贝贝是一位还算年轻的70后诗人,但他的诗却非常老到。魔头贝贝有着出色的直觉能力和超常的语言敏感,他不是以思想而是以悟性来写诗,但这种悟性却往往能够直达本质、核心,如此,“思想”自然而然就包含在了其中。魔头贝贝的诗有较为明显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不时有玄妙、超脱、入定的出世之思,他有时如一位阅尽世间繁华、看穿一切的老僧,有时又如一位在现实中摸爬滚打、备受煎熬、舍之不甘、求之不得的红尘众生。正如其名字中的“魔头”与“贝贝”这两个形象之间差异极大却又相反相成一样,他的诗很多时候也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左奔右突、往来穿梭、辗转求索的。本期魔头贝贝的《笔记本》较为明显地体现了他诗歌的这种特点。《俯首经》大致是写在高处的俯首所见,这里面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既有目光所及的光明,又有更大范围的黑暗:“一个疯傻流浪汉仰卧草坪,翘着二郎腿。/他脑袋里的世界,像一辆经过的客车/——不知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魔头贝贝有着极强的联想、想象能力,他能从正面看到反面,从反面看到正面,将距离遥远的事物连接到一起,比如《饮露经》中的诗句:“美好的阳光堵着青草垂柳和昨夜摔向镜面的酒瓶的嘴”,“青草垂柳”与“摔向镜面的酒瓶”原本大异其趣、大相径庭,却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将两者同时呈现出来或许才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才具有更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诗中,诸如:“一个小孩子用脚来回蹭着树根旁黑压压的蚂蚁窝。”“一群猪被赶进卡车,迎接黎明般幽幽泛着光辉的刀锋。”“爱冷冷闪耀着:满天星辰,倒扣在一只巨大空碗里。”都有着直刺人心的力量,这里面有着大残忍、大冷峻,也有着大悲悯、大关怀。

泉子不久前出版了个人诗集《湖山集》,此次的《湖山续集》显然是同一写作路向上的发展与延续,其所面对的对象也是“湖”与“山”——大自然。诗人泉子心性平和、沉静、淡泊,他对大自然、对世间万物进行着孩童般、陌生化的打量,往往能够发现一个另外的、新奇的世界。如在《看见》中,原本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经过他的独特的“看”,的确“见”出了诸多的人所未见,这已不仅仅是“发现”,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个人化的“发明”:“你看见了佛陀曾经看见的那片叶子了吗?/你看见了佛陀看着的,以整个夜晚的/黑暗缓缓聚拢来的那颗露珠了吗?/你看见了,一个如此静谧的荷塘,/被第一缕阳光整个和盘托出,/而一个完整的尘世落下来时,/一个如此饱满而孤绝的时辰了吗?”《夜晚》中,他的观察极其细致:“夜晚是从树梢开始的,/树之顶部。/幽暗最先在这里聚集,/直到它湮没了你与一棵树,/以及与更远处的青山之间的不同。”这里面最重要的显然并不在于叙述夜晚来临的过程,而更在于其背后所体现出的主体的心理状态和人生态度。实际上,泉子的诗虽然主要是面对自然,看起来很出世、很逍遥,但他对人生、对社会并不是漠不关心的,他只是采取了一种“足够的遥远”——如其诗题《只有足够的遥远》所示——的态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观照,比如,他的“看见”并不仅仅是目中所见,而是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内涵:虽然这是一个“繁华的开始”,但在这之后,则是一个“衰败的季节”。而“重重叠叠的青山”在“暮色中的奔流”经过诗人的观照,则是“那么孤独,那么绝望,那么残忍!”这里面同样是指向人生、指向人世的,包含了深沉的关怀与体恤。

庞白的组诗《我曾经拥有大海》同样既包含了出世又包含了入世的内容,这从其中诗的题目即可约略看出,《青瓷》《整个世界都紫色遍野了》《炭火》大致是写“物”,观照外界,而《疼痛》则是写“人”,观照自我。而实际上,这种简单的划分其实是不可靠的,对外物的观照同时包含了对自我、对生命的书写,而对自我的书写同时也包含了对世界、对外物的观照,好的、优秀的写作可能有所侧重,但应该是两者兼顾的,包含内在性和多重的维度。庞白的《青瓷》只有三行,理解的空间却很大,飘忽、诡异,由“青瓷”这一无生命的“物”出发,却绝不仅仅是写物。《整个世界都紫色遍野了》包含了对整个世界的隐喻,既细致入微,又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梦中消失的/从未有过的/仍将重新出现后反复离开”尤其耐人寻味。《炭火》中的火燃烧后变成石头,而后“你”与石头对视,“你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就像你们都再看不到火挥舞着拳头”,这里面“你”、“火”、“石头”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照、转化的戏剧性结构,富有意味,有着丰富的人生内涵。

吴海歌的诗《铁轨,与火车》用了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物象来隐喻自我,有的时候,“我”是铁轨,有的时候是火车,有的时候则是大地,诸多不同的形象代表了“我”的不同侧面以及不同特质。这里面的铁轨与火车之所以具有诗歌的意义,主要的在于其所体现的品质,比如承受重负、比如努力向前等,“我不希望,火车停止奔跑/不希望铁轨的铺设,止于终点/它必须从我脊梁上通过,与我的心脉一起循环、向前/洞穿黑暗,迎向曙光”,这里面所体现的对生命意志、生命尊严的强调,在任何时候无疑都是必要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与关切。诗最后一部分的“好大的火车,目光如炬/好大的头,吓跑了狮子,隆隆地奔跑着”生动而传神,想象奇特,“火车”虽已驶过,而余音仍然袅袅,回旋不绝。

出世而仍然入世,入世而不无出世,诗歌应该把握好出世与入世之间微妙的平衡,既不可太冷,亦不可太热,既不可太近,亦不可太远,既不可太实,亦不可太虚……诗歌犹如走钢丝,是一种平衡的艺术、高难度的舞蹈,任何一个方面的单向突进、顾此失彼都会影响其艺术的成色与水准,甚至造成艺术的失败。

责任编辑 赵宏兴

猜你喜欢
魔头泉子观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庆幸
苏巴什故城
毅然决然地去成为自己
当“大魔头”离开后
相见欢
泉子
相见欢
穿过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