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周华
新课程改革旨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但笔者认为课改的终极目标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活”字,简而言之就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何创新“活”字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有“活”的教师
课堂教学中的“活”教师不是有生命的教师,而是要有生气的教师,也就是说教学时教师必须“疯”起来,即上课要有激情,放得下架子,走下讲台,能走近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也。”
二、要有“活”的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值得我们新时期教师深思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学习,对课文进行读、思、议、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三、要有“活”的教案
传统的教案以“教”为主,只能在教师的角度,以如何教给学生知识为出发点,不考虑学生的状况;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首先要求教师教案编写思路要活。每位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要只为追求规范和整洁,而是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学好课文为出发点,尽可能地记录备课思路,最大限度地搜集有关资料,以最优化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其次,教案内容模式要活。精心研究教材、学生、方法,精心编写教案,让教案必须有实用性,的的确确起到课堂教学方案、统领课堂教学环节的作用 能清楚地反映出本节课师生双边活动的情况,要变讲为学,从教案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教案的中心或主体地位。
四、要积极培养“活”的学生
我们要清新地认识到:儿童尽管年龄小,但他是个鲜活的个体,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思维,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一些离奇的想法。同一班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同一个老师授课,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太一样,究其原因是方法的问题。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阅历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教师要因人而异,分层善待,学生的个体表现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尊重、支持,师生才可进行合作对话、交流、教学相长。
五、要有“活”的评价
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好并不等有能力、有用。如果有业无德则无用。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时要既要注重学习成绩,又要对其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活”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要让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成功立足,关键要在“活”字上下工夫,这样,我们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