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摘 要】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2009年高考新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延续了2008年的要求,在附加题中占有15分,2010年文理单独画线,这样文科附加题不再作为参考分存在,而是直接加入总分,所以从高一开始就必须对名著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平时名著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应对对策,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名著这一关。
【关 键 词】 名著阅读;高考;问题;对策
经典名著,魅力永恒,常读常新。正如赫钦斯所言“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书籍。”名著阅读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可见,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发自内心深刻认识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然而客观的现状是,中学生不爱读名著。一个高一的学生告诉我: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比名著好读多了。名著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读过《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章,全是在议论建筑,看得自己兴致全无。他们老师曾号召全班同学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实在没有耐心读完,书太厚了,而且哲理议论太多太枯燥了。还读过其他一些西方小说,心理描写都太多了,啰啰嗦嗦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考这样一个指挥棒,很多年来,一直强调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学生最关注的高考中却没有相应的检测,并且中学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没有精力来恰当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面前,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更何况事倍功半的文学名著导读呢?学习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中小学生们读名著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面对这样的情况,名著阅读被纳入高考范围,在附加题中以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形式存在。从而给经典名著阅读带来了机遇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名著学习和教学。
一、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各种各样,在此提倡高中学生适用的资料性阅读的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种根据个人喜好与研究,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下来分类保存,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摘抄法是重要的读书笔记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1)语录式摘抄;(2)内容提要式摘抄;(3)内容赏析式摘抄;(4)专项研究式摘抄;(5)组合式摘抄。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作品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摘抄法尝试做摘抄读书卡,把自己的阅读收获积累下来,不仅可以加深阅读印象,而且能为写作提供素材,还能留下你的阅读轨迹和心路历程。
二、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进入名著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他可能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可能被其中某一个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他也许思考得很深,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并贴在自己的书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是件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三、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含英咀华,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
在小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诵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精彩故事……向全班同学讲课外阅读中所见的时事要闻、奇人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的方法、感受、经验……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等,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外,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课外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
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引领学生视各自实际情况,每日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笨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五、教师应该进行必要、有序的指导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名著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没有合作与交流,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名著阅读的兴趣和质量,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更会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和指导。
每个阅读阶段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指导,组织专题讲座。先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从阅读行为养成上来说:第一阶段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养成良好习惯为重点,第三阶段以优化方法、学会评价鉴赏为重点。
总之,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视野,这不但能使学生们轻松面对高考,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并且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胡月清.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J]. 开心(素质教育),2014(1).
[2] 陈晓彦. 试论高中语文现代小说和名著的阅读教学[J]. 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4).
[3] 林远峰. 摭谈高中文学名著阅读的引导与延伸[J]. 文教资料,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