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依奎 黄岭娥 张萍 余新跃 林洪秀
[摘要] 目的 观察评价单纯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血液透析联合透析滤过(HDF)三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 HP)组及血液透析联合透析滤过(HDF)组,每组30例,分别采取对应的血液净化疗法。两个月后对治疗前后各组血中毒素水平及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前三组的Pi、Scr及BUN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Pi、Scr及BUN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三组间各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PTH、β2-MG及Cys 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HD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HD+HP)组、HDF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HD+HP)组、HDF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HD组(P<0.05),但两组间并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HD+HP)组、HDF组皮肤瘙痒症状的改善率均高于HD组(P<0.05),但(HD+HP)组、HDF组组间比较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HD、(HD+HP)与HDF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大致相同,(HD+HP)与HDF对大、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均优于HD,其中以(HD+HP)效果最佳。
[关键词]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尿毒症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024-03
尿毒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功能出现进行性不可逆性功能减退,造成体内代谢产物潴留,出现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或全身多个系统症状[1]。早期主要以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随病情进展晚期将累及全身系统,直至出现心衰、意识不清、昏迷等严重后果[2]。目前血液透析(HD)是临床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法。但在对体内潴留毒素的清除中,单纯采用血液透析仅能成功清除小分子,对大、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在此基础上对透析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目前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还有血液灌流(HP)及血液滤过(HF)。HP是指将患者血液由体内引至体外循环系统,通过灌流器中的吸附剂对血液中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等进行吸附,以达到清除作用的一种血液净化手段[4]。HF是模仿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再吸收原理,以对流的方式清除血液中小分子物质及水分。临床应用中多采用不同方式间的组合。如血液透析滤过(HDF)即为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结合,具有两种治疗模式的优点,可通过弥散和对流两种机制清除溶质,在单位时间内比单独的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清除更多的中小分子物质[5,6]。本研究对90例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分别采取单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联合透析滤过三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与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24~75岁,平均(59.42±10.34)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5例,糖尿病肾病31例,高血压肾病14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及血液透析联合透析滤过(HDF)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取对应的血液净化疗法。三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单纯血液透析(HD)组 采用德国贝朗透析机,常规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 h,血流量为(180~240)mL/min。透析器为Fresenius F6聚砜膜透析器,表面积为1.6 m2,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疗程为 2 个月。
1.2.2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 采用德国贝朗透析机,Fresenius F6聚砜膜透析器,血流量为(180~24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将灌流器串联于透析器前,(HD+HP)2 h后取下灌流器,再行HD。串联前先采用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2500 mL肝素生理盐水冲管,冲洗后闭路循环20 min,最后用0.9%生理盐水将血路内肝素冲洗干净。常规透析基础上每两周安排1次(HD+HP)。每次治疗时间为4 h,血液灌流、透析2 h后,再行血液透析2 h。疗程为2 个月。
1.2.3 血液透析联合透析滤过(HDF)组 采用德国贝朗透析机,血流量为(180~240)mL/min,透析器采用Fresenius AV600血滤器,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常规透析基础上每两周安排1次HDF,每次4 h。采用后稀释法,置换液总量为20 L。疗程为 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磷(Pi)、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Cys C)水平。③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三组内多重比较采用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Pi、Scr及BUN比较
治疗前三组的Pi、Scr及BUN水平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Pi、Scr及BUN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三组间各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HD+HP)组、HDF组的各项指标含量均低于H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HP)组与HDF组比较各项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PTH、β2-MG及Cys C比较
治疗前三组PTH、β2-MG及Cys 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HD组的PTH、β2-MG及Cys C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HD+HP)组、HDF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HD+HP)组、HDF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HD组(P<0.05),但两组间并未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三组皮肤瘙痒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HD+HP)组、HDF组皮肤瘙痒症状的改善率均高于HD组(P<0.05),但(HD+HP)组、HDF组比较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三组皮肤瘙痒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HD组相比,P<0.05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造成体内代谢产物及毒素蓄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目前尿毒症的临床治疗主要为 HD,利用弥散、吸附、对流及超滤作用对各种毒素进行清除[7]。尿毒症引起的毒素蓄积多种多样,按分子量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8]。研究表明,HD对脂溶性低的小分子毒素清除效果较好,而对分子量大的毒素清除效果较差[9]。本组研究中,治疗前三组的Pi、Scr及BUN水平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Pi、Scr及BUN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三组间各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HD、(HD+HP)与HDF对小分子量的物质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且三种方式的清除效果无显著差别。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PTH过高可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皮肤骚痒、转移性钙化、肾小管损伤等,还可抑制EPO活性,引发尿毒症性贫血[10]。β2-MG则与全身性淀粉样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PTH、β2-MG被认为是造成尿毒症和机体损害重要毒性物质[11]。Cys C多应用于对疾病进行早期评估,尤其可作为对肾功能损害的早期判断[12]。本组研究中,治疗前三组PTH、β2-MG及Cys 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HD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HD+HP)组、HDF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HD+HP)组、HDF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HD组(P<0.05),但两组间并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HD+HP)、HDF对大、中分子的毒素物质清除效果要明显优于HD。
皮肤瘙痒在终末期肾衰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原因与皮肤肥大细胞增多、血PTH及β2-MG等潴留有关[13]。本组研究中,(HD+HP)组、HDF组皮肤瘙痒症状的改善率均高于HD组(P<0.05),但(HD+HP)组、HDF组组间比较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HD+HP)、HDF对皮肤瘙痒症状的缓解作用相当。这也与上述结论中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PTH、β2-MG的清除作用相一致。
综上所述,HD、(HD+HP)与HDF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大致相同,(HD+HP)与HDF对大、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均优于HD,其中以(HD+HP)作用最强,且价格低廉、方便,因此可作为治疗尿毒症的首选方法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晓萍,杨珉,尤宇望,等. 高通量透析联合低钙透析液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分析[J]. 中国血液净化,2014, 13(1):38-40.
[2] 吴歌,高丹,贾晓媛,等.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93-395.
[3] 单新莉,张玮,陈晨,等.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48-150.
[4] Soyoral,Y.U.,Demir,C.,Begenik,H,et al. Skin bleeding time for the evaluation of uremic platelet dysfunction and effect of dialysis[J]. 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Hemostasis,2012,18(2):185-188.
[5] 李斌.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3):332-334.
[6] Sakamoto Y,Mashiko K,Matsumoto H,et al. Selection of acute blood purifi cationtherapy according to severity score and blood lactic acid value in patients withseptic shock[J]. 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0,14(4):175-179.
[7] 周洪文,刘健君,黄萍,等.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2,41(23):2381-2382.
[8] 王俊,刘圣,李雪竹,等. 不同透析膜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J]. 上海医学,2012,35(7):601-604.
[9] Elshamaa MF,Elghoroury EA,Helmy A,et al. Intradialytic and postdialytic platelet activation, increased platelet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platelet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uremia[J]. Blood Coagulation Fibrinolysis,2009,20(4):230-239.
[10] Wiesen P,van Overmeire L,Delanaye P,et al. Nutrition disorders during acute renal failure and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J].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1,35(2):217-222.
[11] 王彤,涂阳科,安文文,等.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改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血液净化,2009,8(3):155-157.
[12] 沈良兰,房星星,黄华星,等.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毒素清除效果观察[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855-857.
[13] 张庆芳,任野平,刘畅,等.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与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J]. 中国血液净化,2006,5(1):10-12.
(收稿日期: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