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的解放”思想的哲学思考*①

2015-04-09 15:04谢霄男王让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实事求是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想革命政治

谢霄男 王让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毛泽东“人的解放”思想的哲学思考*①

谢霄男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人的解放,是毛泽东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本文以毛泽东”人的解放“为研究视角,从哲学角度思考如何实现人的政治、思想以及全面解放。人的政治解放,是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中实现的;人的思想解放,是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人的全面解放,是在文化建设与文化批判的良性互动中成为现实的。

毛泽东 人的解放 思想

毛泽东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带领人们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彻底实现了思想解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文化建设与文化批判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人的全面解放从理想变成现实。

一、政治解放: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

毛泽东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以及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自幼就充满了家国情怀。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和基础是带领人民获得政治解放。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政治革命是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中,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1.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政治革命的先导是思想革命。毛泽东政治革命意识的塑造,源于其少年时代的思想革命。在其少年时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为改变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现状,掌握政治革命的领导权,毛泽东就曾进行过一次思想之旅。毛泽东深刻剖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内在原因是国民存在着积淀千年的劣根性。政治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打破这种旧式的、传统的社会心理结构。而持何种理念,以什么方式,走什么道路来改变这一现状,毛泽东进行了长期探索。

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在华夏大地悄然盛行。其中最光彩夺目是梁任公的“新民学说”。这一思潮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社会历史观上,此时的毛泽东尚处于主观唯心主义;而在政治立场上,毛泽东同志接受了梁任公的维新革命主张,即“欲维新我国,先维新我民”。毛泽东在辛亥革命前形成该种民主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合理性。国民的劣根性得不到根本性的改造,纵使爆发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政治革命,建立了先进的国家制度、推行了先进的执政理念,人民也很难长久地享有革命的胜利果实。唯有民“新”,国才能“新”,国才能“兴”。深谙这一道理的毛泽东,于1918年4月14日,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进步的社会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的宗旨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仅仅26岁的毛泽东,其心中的政治抱负充满着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不仅要改变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要改造世界,拯救所有被压迫、受奴役国家的人民于水火。思想的一次次洗礼与革命,推动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投身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潮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意图通过政治革命实现奴性的自除以及民智的自开,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政治革命是无法也不可能取代思想革命的。

2.政治革命是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是政治革命。主观意识能够改造客观世界,但不应过于强调或单纯强调主观意识的改造能力。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但过于强调思想革命或单纯强调思想革命的作用,对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今天之所以说毛泽东早年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就源于其过于强调思想革命的作用,过于高扬主观意识对社会的改造能力。在这一思想的驱导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探索,更多地限于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如与何叔衡、易礼容等积极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和夜校等等。毛泽东作为一名师范出身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其早年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然而,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告诉我们:人的主观意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人的思想革命只有真正的转变为政治革命,才能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思想革命的要求是除却国民的劣根性和奴隶性,而除却了国民劣根性和奴隶性的人民,势必有成为“新”民,成为国家主人的政治诉求。谁能满足人民的这种诉求,谁就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谁若阻碍人民实现这种诉求,谁就将成为人民的公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带领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摒除自身劣根性和奴隶性的运动,如土地改革、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等。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人民群众最终将治理国家的重任交付给了值得信赖的中国共产党。而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民群众除却自身劣根性和奴隶性的利益诉求,相反,国民政府对人民群众横征暴敛,极力压制人民的自由、民主思想,力图使人民屈从于官僚以及封建主义统治,最终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政治革命是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政党就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禁锢人民群众的思想,政党的政治生命力就容易面临衰竭的危机。

3.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中,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对人的解放的理解更多地集中于政治解放。尽管毛泽东早年曾一度高扬主观意识的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持续恶化,救亡图存呼声的日益高涨,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急转直下,毛泽东及时地转变了这一思想。他理性地认识到:只有实现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才能带领人民获得政治解放。同时,毛泽东早年的思想革命理论,在革命大潮的冲刷下,也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即由单纯的主张改造国民性,提升为改造人的整个主观世界。毛泽东有关“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中,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三湾改编”。[1]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提出了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口号。这一口号之所以能成为我党、我军建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就在于其实现了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协调统一。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将党小组设置在班排上,能够充分发掘士兵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在连队以上设置党代表,并让优秀的共产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不仅能够严整党组织体系,夯实“党指挥枪”的政治根基,还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士兵们作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后,毛泽东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广大官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认为拥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与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广大官兵奋勇杀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政治解放的关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并格外强调要将改造主观世界与人的政治解放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共产主义。

二、思想解放: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

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思想引擎;有效的政治实践,是人们坚定社会理想的现实根基;人的思想解放,是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成为现实的。

1.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思想引擎。人的思想解放,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根本。实现人的思想解放,需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它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思想引擎。

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奴性思想、男女有别意识等打上封建烙印的价值理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观。毛泽东自幼就对家中的“弱势群体”母亲、兄弟以及长工表露出了深深的同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寻求自由、平等思想的意识日益发展和成熟。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加入了“赵五贞事件”大讨论,在各类报刊发表了十余篇的评论性文章,为我国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毛泽东倡导家庭革命,改革封建家庭的等级制度;号召自我革命,打破封建社会旧的婚姻制度;倡导社会革命,赢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正是源于对工人阶级以及农民阶级的同情和关注,为将其从“两个压迫”中彻底解放出来,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国民政府,让广大人民群众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2.有效的政治实践,是人们崇高社会理想的现实根基。毛泽东对崇高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不是书院式的,而是有着明显的、强烈的政治实践性。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实践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证明:之所以要选择和坚定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一门寻求人类解放的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引下,人民群众所从事的政治实践活动具有有效性。也正因为其具有有效性,广大人民群众才应更加坚定自身的共产主义信仰。因此,有效的政治实践,是人们崇高社会理想的现实根基。毛泽东倡导妇女解放,并不是空泛地喊口号,由其首倡所创立的新民学会,在建立伊始就吸纳了七名女会员。这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是难能可贵的。毛泽东于1927年写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四权理论”,即政权、族权、神权以及夫权。这四种役使广大妇女的权力,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权。广大妇女要实现解放,首要任务就是摆脱性别压迫,在政治上获得与男性相等的权力,公平地参与社会公共事物的监督与管理。[2](P64)在毛泽东的主持和领导下,我党从1931年起,在中央苏区相继颁行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大力教育和培养妇女干部。妇女在苏维埃学校的招收计划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名额。随着妇女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愈益频繁,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价值理念在人们的心中日益深入,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愈加迫切。因此,有效的政治实践是人们崇高社会理想的现实根基。

3.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思想引擎;其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政治实践,是人们崇高社会理想的现实根基。人的思想解放是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前,我们均面临着如何消灭阶级差别以及阶级对立的问题。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方兴未艾,当时就有人叫嚣农民运动是“糟得很”,将农民运动中的积极分为视为“流氓”“痞子”。[3]鼓吹这些言论的人,实质上是心中残存有严重的阶级差别以及阶级对立思想。革命党人如果不摒弃这些思想,就无从树立“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无从有效发挥农民群众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毛泽东反复强调革命党人要解放思想,摆脱对贫苦农民的偏见。只有消除阶级差别以及阶级对立的思想,广大农民群众才会支持我们的党、拥护我们的党,在我党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消除了阶级差别以及阶级对立,人的思想也因此而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人的思想解放,主要是人的思想方法的转换。转换人的思想方法,需要两个基本的前提。其一是人的思想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要有崇高、远大的社会理想;其二是在崇高、远大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积极投身政治实践活动。当这种政治实践活动被历史检验为正确的时候,人的思想境界就会升华,人传统的思维方法就会转化;而在错误思潮的引导下,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常常会走入歧途。在社会理想与政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思想解放,最终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引向了胜利。

三、人的全面解放:文化建设与文化批判的良性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人民自此实现了政治解放。而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创立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带领人民赢得政治解放。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要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批判的作用。文化建设为文化批判提供时空场域,文化批判能够弥补文化建设的不足,人的全面解放是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中成为现实的。

1.文化建设为文化批判提供时空场域。毛泽东格外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他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4](P110)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文化建设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概莫能外。民主革命胜利初期,文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不搞文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帮助人民群众摆脱愚昧的状态,不仅有助于其共享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成果,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赢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不进行文化建设,我们就永远不会免于帝国主义的欺凌。而进行文化建设,我们又面临着一个“中外,东西”以及“古今,新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为文化批判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场域。文化批判不仅要分析和比较我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还要区分和鉴别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现代文化。文化建设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文化批判作用的发挥。文化建设的步伐越快,对文化批判的要求也就越高。与此同时,文化批判的时空场域也就越广阔。

2.文化批判能够弥补文化建设的不足。任何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在批判中向前发展。文化批判能够弥补我国文化建设的不足,集中表现在“中外,东西”以及“古今,新旧”的问题上。“中外,东西”,实质上是我国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怎样向西方学习、学习什么的问题。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是不加鉴别、不分选择地全盘西化,还是经过仔细鉴别、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涉及到一个文化批判的问题。“古今,新旧”,实质上是指我国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样涉及到文化批判的问题。文化批判关乎文化选择的正确性,关乎文化建设的成败。用辩证的眼光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关键。

3.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先进文化与反动文化之间,是“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生死斗争”[5](P695)关系。一个有先进文化的国家,一个有先进文化的民族,一个有先进文化的个人,能够自觉抵制反动文化,不管其遇到何种逆境,都能够从绝望中找到希望,从希望中展望未来。

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有先进文化的国家、民族以及个体。而有先进文化的国家、民族以及个体在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中,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国家与国家之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危机的加深,其关系愈加呈现出复杂化和尖锐化的特点。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国际文化,批判并遏制不利于国际关系发展的反动文化,能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民族与民族之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大,具体利益的冲突以及宗教、习俗之间的差异,损害民族感情、民族团结的事件也偶尔会发生。建设具有高度融合性的民族文化,批判并遏制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反动文化,能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人与人相处得好,就是“相生”;相处得不好,就是“相克”。“相生”,能够产生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相克”,则会产生负能量,可以阻碍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相处得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及个人的安康快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发展、进步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因此,推进并加强人际文化建设,批判并遏制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反动文化,能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1]熊芳.毛泽东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与实践[J].江汉论坛,2010(04).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龙佳解.解放思想在毛泽东思想历程中的地位[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02).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李月明

B27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2.01

①*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机制、经验和贡献研究”(13JD710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理想革命政治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