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严风华 / 文
以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和效益
——上海部分企业积极探索适应新常态的实践
◆ 本刊记者 严风华 / 文
7月23日,上海质量杂志社组织理事单位进行座谈,就企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体制、科技创新实践和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近几年来,推动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分引人注目,它被认为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决策,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步骤。
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进行了尝试,至今已进行了两次股权改革,很好地激发了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骨干的创业积极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唐尧生在座谈会上说,绿地建设前身为上海宝钢建设有限公司,2004年8月改制,加盟绿地控股集团。当时,该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29人持股40%,绿地控股集团控股60%,成为混合所有制的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后,该公司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投资各方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经营业绩。为进一步达到公司改制的初衷,发挥骨干员工的作用,2011年,绿地建设(集团)通过设立上海恒畅华盛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股权结构调整为向公司团队略作倾斜,扩大了骨干员工的持股人数,建立了内部股权交易机制。这一脱胎换骨的改造,将企业发展与员工的价值体现、利益分配更为紧密地融为一体,使新体制、新机制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成长性。
改制十年来,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充分利用新颖灵活的机制、体制,绿地建设企业绩效得到飞速的发展。据统计,十年来,该公司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8%,利润复合增长率为43%,净资产收益率复合增长率为25%,从2004年改制当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500万元,到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利润2.21亿元。该公司将适时启动恒畅公司增资扩股发展计划,以期对企业和员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为股东、为骨干、为员工服务好。进而为经济转型升级添砖加瓦。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发一度电仅用煤276克,在世界处于“标杆”水平,而且,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平均排放仅相当于欧盟标准的十几分之一,甚至低于中国燃气发电的排放标准。这得益于该公司总经理冯伟忠带领员工,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自主创新,探索和破解了传统煤电企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的“三高”之困,成功地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发展之路。
外三代表华洪在座谈会上说,这些年来,外三通过坚持科技攻关、不断创新,实现了后发超越。目前,外三计划用3年左右,建造一座世界工业史上可以称为“里程碑”的发电站——创新设计的135万千瓦高低位双轴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这一全新的发电机组也被叫“251工程”,其中的“251”就是代表机组设计的能耗新目标:供电煤耗251克/千瓦时。这无疑将在全世界树起节能减排的标杆。
而且,为了推动我国煤电行业的节能减排,外三在继续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创新企业经营和发展模式,从原本的以制造领域为主,拓展到技术输出领域,将一整套节能环保技术输出到国内外发电厂,向技术输出型企业转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内的华润、神华、大唐、华电等四家集团与外三签订了全面推广技术的合作协议。第一个大规模改造项目华润铜山电厂1000MW机组的改造已于去年底前完成,性能试验及电厂统计表明,煤耗比改造前下降了10克/千瓦时以上。还有很多海外企业和行业组织也向外三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
与外三一样,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也是多年来行走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并一次又一次品尝到了坚持自主创新带来的快乐和骄傲。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代表袁健鹤在座谈会上说,汽轮机设计制造属于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上海汽轮机厂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创新典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00千瓦汽轮机,到如今超超临界1240MW等级汽轮机,五十年经历了超过二百倍的增长,无不归功于上海汽轮机厂对创新执着的坚守。
2006年底,上海汽轮机厂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上海汽轮机厂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经济指标并不说明一切,上海汽轮机厂离“世界级工厂”还有距离。长期以来,上海汽轮机厂在技术上都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当时,上海汽轮机厂形成共识: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工厂”的转型,关键是技术创新。
其实,刚开始,上海汽轮机厂想与外国公司联合攻关,但对方却以一句“我们不会培养对手”,拒绝提供帮助。“洋师傅”的闭门羹,使得他们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念,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排除万难也要自主研发和攻关的道路。在之后的一系列重大公关项目中,他们多次与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公司合作,但是,从未放松过对自身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的开发,在合作中始终牢牢掌握了主导地位,实现了借力发展。
近年来,上海汽轮机厂改造机组的订单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超临界60万千瓦机组的改造实际效果也优于国外著名公司,高效超超临界汽轮机已经占据60%的市场份额。2014年,他们获得了具有“一带一路”桥头堡意义的北海项目的订单;2015年,开局就获得了国家863课题“高效宽负荷超超临界机组研发”的依托项目——河南焦作丹河电厂超超临界百万机组的订单,还有众多新产品开发扬帆起航,目前仅改造型项目就有5个,创历史新高。
为了让传统的建筑行业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绿色、环保的追求,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积极探索绿色施工、绿色建造。该公司代表王洪秀说,从2002年开始,中建八局就与同济大学合作,围绕绿色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在严格遵守国家各项绿色施工要求的前提下,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出发,制定了“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保护环境”(“四节一保”)的控制目标,并形成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综合技术”体系。其中,仅“TCC建筑保温模板”等技术就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近几年来,该公司在科研方面成果累累。比如“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一种混凝土预埋件结构”“大型体育场馆塔吊布置结构”“大坡度屋面植被种植结构”等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扭曲箱体的制造方法”等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ZSL3200超大型动臂塔吊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经鉴定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而且,该公司多次在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选中受到肯定。特别是其2013年承担完成的成都银泰中心项目,更是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视为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的一面旗帜,认为对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有重要启示。该公司在这一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十项绿色施工创新技术,实现了建筑垃圾“零排放”,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该公司依靠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承建着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首创性的工程。比如,该公司正在建设中的长春一汽技术中心停车楼项目为我国首例全装配式立体停车楼工程,建筑面积79000平方米,为7层双T板-剪力墙结构,装配率高达95%以上。该工程预制构件数量为3780块,最大构件重量20吨,大量采用了干式连接节点,构件类型多,重量体积大,吊装工况复杂,工艺流程和模具设计要求高。其中,“装配式大跨双T板-剪力墙结构停车楼建造技术”经专家组鉴定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不断提升质量水平是永恒的追求。特别是在目前互联网、大数据的新的环境下,紧紧围绕客户满意度这个关键点,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等,已经成为上海很多企业的共识。在座谈会上,不少企业提到,正在努力通过采用各种新方法、新管理模式等,积极转型,优化产品结构,特别是通过改善客户体验,力争在“大质量”领域全面提升,为客户奉献精品。
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代表陈安说,随着汽车消费者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对于汽车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汽车召回和汽车三包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质量管理,创造魅力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期望,是必由之路。为此,该公司从四大方面着手,积极提高用户满意度。
一是以目标为引领,创造魅力质量。魅力质量有别于一元质量和必须质量,它是通过卓越质量战略,用创新激励行动设计和生产领先的产品,满足顾客未表达的质量特性。该公司通过引入魅力质量目标,策划建设路径,明确实施行动重点,以创造让顾客惊喜的魅力质量。
二是以文化为引导,持续践行“四驱”质量文化。该公司以“四驱”(全时驱动、全员驱动、全链驱动、全域驱动)质量文化为引导,将“四驱”质量文化落实于员工日常工作行为,体现在每个岗位,使全体员工为提高用户满意度而努力工作。
三是以方法驱动,突破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应用瓶颈。FMEA本身是质量管理方法的创新成果,是以往创新成果系统性应用。该公司重新认识FMEA的地位和作用,突破FMEA在应用中的瓶颈,通过有效的系统应用,提高用户满意度。
四是以创新互联网+校正体系,实时响应用户需求。该公司经过研究,认为在现有的质量信息软件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创建以FMEA结合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依托,关注供应链和生产管理5M1E分析法的过程链,将产品质量策划、实施和校正合为一体的互联网+校正系统,能够达到实时监测、异常反馈、及时响应、自我管理的校正目的,提高用户满意度。
不仅汽车行业企业如此,百货商场、毛线纺织等传统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在质量创新的“新”字上下功夫,力争给用户全新的体验,更是与“互联网+”等当今时代最热门的概念保持一致,千方百计融入时代潮流。
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朱茜表示,他们作为以经营毛线起步的企业,原本属于传统纺织领域,近年来,也不断创新产品开发理念,为客户推出“新潮”的产品。在传统的纺织品领域,他们通过与中国纺织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攻关,在织物染料等方面陆续推出了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而且,他们结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传统纺织和新兴的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在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比如,他们已经研制出了智能手环,还研制出了可检测人体睡眠情况的被子等等。这些都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于纺织品的体验,让传统的纺织产品也能带给客户电子化的全新感觉。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代表章振方在座谈会上专门提到了他们今年年初开始试运营的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认为它在设计、布局和服务等方面创造了不少亮点,其中关键是突破了传统百货的一贯法则,将大量资源及资本投入到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体验营造中。比如,在商场中心位置留出广阔空间打造大尺度中庭,建设了亚洲首次出现的旋转电梯,十分吸引眼球;商场的内部装修风格独特,除去一楼的统一形象展示,商场二楼至六楼每个楼层的四条主通道均依据配置商品品类的不同均进行了不同主题的顶部及地砖装饰,使得6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内,有了多达20种的主题化视觉传达效果。事实证明,这种作用于人的感官体验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丸百货自开业以来,每天都门庭若市,很受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