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平
新常态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既从属于又服务于经济工作,深入研究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问题,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善弈者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内涵外延也将发生一些趋势性变化。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就业方面。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扩能可能相应趋缓,就业岗位可能相对减少,新增就业和稳定就业面临新的压力;随着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推动国企改革和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出现的隐性失业显性化,部分困难企业可能裁员,从而带来结构性失业。
社会保险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局势相应变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空间可能有所收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待遇刚性支出和享受待遇群体日趋增大,社保基金收支压力必将加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提高社保待遇的诉求和公平性期待将越发强烈,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紧迫性明显增强。
人才工作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凸现。
劳动关系方面。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劳动者就业选择性增大、话语权增强,权益诉求及表达方式多元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任务加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劳动关系不稳定性可能增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的压力。
以上所述,都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客观表象。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就业弹性大为提高,就业岗位质量显著提升,势必为稳定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就业局势稳定必然同步激发社保扩面征缴活力,同时也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级人社部门应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增强做好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使命感。
“打蛇打七寸”。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把握趋势性变化的准确程度。综观成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建议人社系统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审时度势、有的放矢,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深化改革是推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慎实施县级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另一方面,围绕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优化提升。加快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社会调查失业率制度,完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制度,探索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推进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功能拓展;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治理体系建设,适度提高城乡社保待遇水平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标准;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企业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引进等机制和在蓉境外人员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机制。从而,有效化解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依法行政上求效率。依法行政是推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法治建设,使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人事人才、收入分配、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二是坚持与深化改革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权力清单、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治审查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及自由裁量权限,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责任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三是加大职能转变力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缺位不失职,不越位不滥权。
在风险防控上求活力。风险防控是推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坚持民主决策,制定政策措施时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加强研判,降低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政策措施出台前加强风险排查和评估,严格合法性审查备案;实施前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制定周密措施,确保各类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