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学术表达上常用来展现和表达同一理论问题的某一侧面或者特定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维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内涵、历史演进和本质特征,基本内涵阐释理论基点维度,历史演进展现理论推演维度,本质特征归纳理论实质维度,由基本内涵来推导历史演进,由历史演进来探索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伦理维度的统一体中。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成果,凸显出社会变革背景下的革命伦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伦理、再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上的社会发展伦理的伦理变迁,作为民族复兴的信念伦理的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意蕴。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过反复的曲折和顽强的斗争,在实现其“民族化和时代化”之后,生根开花,茁壮成长,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其要旨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这一过程包含着多重理论和实践维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维度,诞生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理论成果,众多学者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伦理维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在其基本内涵方面,有学者认为应包含如下两方面:其一是结合中国具体的伦理价值传统和伦理现实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伦理精神来促进和更新中国的传统伦理价值;其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促进和改造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过程中,剔除其中那些带有落后性的封建性因素,吸纳其中积极性的价值因素和道德因素。[1]也有学者认为是,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发展与中国伦理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发展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需要的道德文明的深刻思索与不懈创造。[2]41
本文所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维度具体来讲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道德生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科学性和对中国现实状况和具体实际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旨归的人的解放学说,代表了一种既超越封建主义道德又超越资本主义道德的价值自觉和伦理努力,它不仅具有科学的高度,而且内涵了自觉的价值追求。其二,是指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道德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即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实现其“民族化和时代化”的深厚土壤和历史进程当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适合本民族特色和顺应时代步伐的道德经验和伦理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维度就是要把这些道德经验和伦理成果上升为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成果。其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化转型。马克思主义及其伦理观不仅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是一种最广泛的继承了人类文明优秀伦理思想的先进的文化形态,它有着与各国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天然的互通性和包容性,在传入中国大地之后必然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中,吸收和接纳那些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批判和剔除传统封建伦理思想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推动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道德文化资源。
第一,社会变革背景下的革命伦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伦理的伦理演进。近代的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相互交织,与此同时,进步与保守、维新与守旧、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彼此起伏,代表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论战与较量。一方面,在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封建道德伦理面临解体,而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中华民族的危在旦夕的命运使得中国人民从一开始就有着仇视和抵触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动力就在于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社会道德问题,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伦理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与本质,它的主旨在于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斗争,重点在于对旧道德的否定和批判,突出强调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对立决定道德观上的阶级对立。革命功利主义认为,人不过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根结底,道德源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该社会的道德。道德的功利性质在于它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为一种为取得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与其紧密结合的是无产阶级的道义精神,高尚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道德原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追求,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这些思想构成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伦理思想是以革命的伦理思想和政治的伦理思想为主旨和基本要义的,是革命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革命伦理对于鼓舞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热情,增强革命队伍的团结和战斗力凝聚力,以及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加强人民内部团结,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和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后来,对这种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观的贯彻实施日益趋“左”,忽视了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使其伦理思想超越了中国现时代道德生活的具体实际,导致后来中国社会盲目的个人崇拜和宗教式的狂热,在思想道德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较好的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包括道德在内的文化范式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战略决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以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包括道德建设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如果说毛泽东伦理思想是在强调 “政治挂帅”基础上的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表现出的是一种神圣伦理和理想主义伦理,那么邓小平伦理思想则是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注重公民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与维护,并使其与社会集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出的是一种俗世伦理和现实主义伦理。[3]从此便开启了社会变革背景下的革命伦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伦理的伦理演进。
第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伦理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上的社会发展伦理的伦理变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两极争霸势力暂时达到平衡,世界进入“冷战时代后期”,邓小平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视世界,认识到现时代的世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在邓小平看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发展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建设应该是一切工作的重心,生产力标准应是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尺度。与毛泽东认为商品经济必然带来道德上的缺失和沦丧而毫不犹豫的对商品经济加以批判和抵制不同,邓小平深刻吸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肯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认为市场经济不具有“姓资姓社”的制度属性,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因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来建设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了道德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对毛泽东伦理思想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理论,形成了邓小平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对物质利益原则的强调,社会主义功利主义价值体系的确立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社会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富裕了起来。但是这种富裕必须建立在有益于集体、国家和人民的基础上,必须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来达到富裕的目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体现了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自主持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以来,江泽民在关注改革、发展和稳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他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具体实际,在批判的吸收和继承毛泽东邓小平伦理思想道德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道德建设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形成了江泽民的伦理思想。他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提升为时代的主旋律,主张唱响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主张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德法兼治;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和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主张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包括这些伦理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道德观念共同构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在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并且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我们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党中央很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沉疴积弊和给社会进步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到我国社会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调整政策重心,强调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前提条件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开始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来展开,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伦理维度的演进上,推动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伦理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上的社会发展伦理的伦理变迁。社会发展伦理是包括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生幸福的发展伦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所追求的民主公正、以人为本、诚信有爱、和谐有序的伦理意蕴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在内的伦理思想体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发展观,又是道德意义上的“发展伦理观”,它的终极价值关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伦理诉求是正视发展实践的异化问题,反思传统发展观的伦理缺失的必然结果,”[4]从而给予发展以伦理审视,既保证发展的科学性又确保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伦理境界的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各方利益相互协调、各阶级协和共生、社会生活诸要素融洽互动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本身蕴含了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意义。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便是和谐伦理,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能够有效保证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指导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精神旗帜和价值观念来凝聚人力和汇聚力量,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深厚的道义支撑。
第三,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信念伦理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面对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习近平顺势而为,在积极把握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问题,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树立对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是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庄严提出了中国梦,他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接着,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分别论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要问题。中国梦深刻回答了对“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这一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5]在伦理意义上,在特定时空和语境背景下,中国梦就是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伦理。信念伦理的概念由英国学者克里夫特在19世纪首次提出,主要通过道德角度来考察我们的相信和信念的是非、对错和善恶问题,基本主张是我们对自己相信什么,即对自己的信念负有某种道德责任。[6]中国梦既是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梦;既是着眼长远的宏图梦,又是利于当下的具体梦;既是中华崛起的民族梦,也是世界共荣的全球梦;既立足于当前改革发展现实,又来源于几代中国人争取实现民族振兴的夙愿。中国梦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也是鼓舞中国人民为其实现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可以增强中国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觉性。[7]在历史前进的关键节点上,面对改革与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国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圆梦的热情,汇聚实现梦想的巨大力量,引领每一位中国人自觉承担起实现梦想的责任和义务,指引和推动着中华民族沿着正确的道路和光明的方向奋勇向前。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伦理思想的核心。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和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归根结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只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道德观不同,中国共产党把为绝大多数人民谋福祉视为党的宗旨视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并把它贯穿到党的各项工作当中,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伦理思想科学与精神相统一的辩证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发动群众,坚定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夺取了人民革命的完全胜利,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搞建设促改革谋发展的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树立了典范。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对为人民服务赋予了不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特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和新的表述方式。邓小平忠于人民,热爱人民,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明确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他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胡锦涛更进一步提出了核心内容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把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进一步具化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政党伦理,是“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的升华和飞跃。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样体现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精神内核和最高道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列宁反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道德观。斯大林在1934年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集体主义”的概念,他说:“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革命导师的集体主义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坚持尊重个人、集体至上的道德原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革命导师关于集体主义的思想,强调了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的重要意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代表了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奋斗目标,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而有了其生存发展的根基,毛泽东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在他的一些论述中深刻阐述了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至高无上、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根本一致的和谐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要积极维护集体利益、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邓小平坚持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大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他特别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蕴含了丰富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这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了标杆。习近平在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同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的相关论述中,也肯定和强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对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树立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及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做出了要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单从人性和道义角度出发,主张“舍生取义”、“重义轻利”,过分强调到道义精神而轻视利益追求,从而弱化了利。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义利问题上摒弃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重义轻利的思想,认为义与利的结合也是一种义,而不存在抽象的纯粹的道义论,坚持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义体现的是一种伦理规范和道德素养,利则是通过合法合理手段获取的正当利益,这种评判标准一方面强调要通过符合道义的精神、通过诚实合法的手段去获取利益,不能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另一方面也肯定个人依法谋利求功的行为,鼓励通过诚实合法的活动去获得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而不仅仅单纯的抽象的谈论道义。革命时期的功利观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上,主张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观察一切善恶是非的标准,本身充满着革命道义的精神,他与狭隘的功利主义和抽象的道义论是完全不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狭隘的功利主义者。”[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邓小平创造性的将功利观由原来的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必然指向共同富裕,指向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本质上要求把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总体而言,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坚持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本质上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发展振兴寓于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之中。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中的理想状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发展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人类解放的现实的历史运动。毛泽东将中国古代和近代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论。在他看来,德育、智育、体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三个基本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信任的培养中居于主导地位,三者是有机的辩证统一体。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他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形成了“四有”新人的标准。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9]40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史上首次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把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以人为本深蕴着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理论旨趣,是当代中国最为深刻的一场价值革命,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中第一次用“以人为本”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语言,明确界定“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并将以人为本确定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10]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传统的伦理文化遗产上坚持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批判和摒弃了传统伦理思想的封建糟粕,吸收和继承了传统伦理的精华,在对待外来伦理思想文化上也坚持了“洋为中用”的方针,建立了一种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既有民族特色又合乎世界伦理文化潮流的社会主义新伦理。毛泽东形象地描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于历史遗产,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上述思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他还着重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1]戴兆国.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价值维度[J].哲学动态,2007(5):16—20.
[2]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王泽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与伦理文化的伟大变迁 [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20—27.
[4]唐秀华,王婷婷.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诉求[J].科学社会主义,2011(6):41—44..
[5]邢理.对中国梦深远意义的学理阐释[EB/OL].[2013-05-23](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3-05/23/c_115877230.htm)
[6]王庆原.信念伦理学:争论的起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5):15—19.
[7]江畅.中国梦与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J].道德与文明,2013(4):33—36.
[8]王泽应.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86-90.
[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姚巧华.中国特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30年演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