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于见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也是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灵和谐、校园和谐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义、目前民族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其如何加强具有民族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三个方面来谈一下笔者的工作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于见伟,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校级项目——“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XYZB004;四川民族学院校级项目——“ 四川民族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YZB14020。)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Yu Jianwei
Abstrac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enhance the mental quality 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or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ee aspect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on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taken by ethnic colleges, th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ethnic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y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灵和谐、校园和谐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不断涌现,一切矛盾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心理冲突的外化形式,而在民族院校一个小的矛盾可能引发大的冲突或者民族事件,因此加强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抗挫及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化解各种心理冲突,促进心灵和谐、校园文明和民族团结。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今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竞争全球化趋势加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世外,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这个趋势中,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时代的召唤,而心理素质又是一切素质的核心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政治转治的深刻变革时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思想新旧杂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生长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容易迷茫、无助,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世纪头20年又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具有发展速度快、矛盾多、竞争激烈等诸多特征,而进入关键期对人的要求更高,要塑造一批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扎实的社会主义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学业、生活、就业、人际方面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1989年国家教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12.6万名学生中约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004年四川省教委的课题“大学生心理治疗”对西南4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31.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中等程度偏重的占12.42%、严重的占0.81%。其他各地均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查,有心理障碍的在l%-34%之间。[1]10多年过去了,我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当前大学生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学生中心理问题的比例逐年增高。
民族院校大学生由于出在一个特殊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问题也不容乐观,根据去年我院进行的新生健康普查,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规律和问题表现样态,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大学生处于“三理矛盾期”的典型阶段的论述,即生理-心理矛盾期;理想-现实矛盾期;理论-实际矛盾期。
生理-心理矛盾期主要表现为当代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或者以趋成熟,而心理发育还略显滞后,有学者把他形容为“小大人”状态,身体相貌像成人,为人处世像小孩,思维不够理性容易出现两极化思维,情绪调控能力还有待发展,意志上表现为做事前豪情万丈,遇到挫折就偃旗息鼓或者一蹶不振,做事的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不够。行为表现有时略显幼稚,缺少稳健之态。
理想-现实矛盾期主要表现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特别是大学生在刚入校后会有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期,寻求自我认同是青年人共同的心理特点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同的方式其实也是理想与现实进行接轨整合的过程,认同的结果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对确立,这一过程是青年人欲望客体化的过程,用拉康的话来说“也是主体欲望被大彼者欲望异化加速的过程”,[2]在寻求认同的过程是充满混乱、颠覆与建构的过程,正如法国精神分析家卢梭所说的“青少年在此阶段需要寻求一个破与立的矛盾过渡期”,[3]因此青年期是一个暴风骤雨期,也是一个多事之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定位、大学的期待、专业的认同、人际关系的认识等一系列的新生适应问题。
理论-实践矛盾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高校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理论学习为主,由于各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学生有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周期不同,间接经验指导实践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知行难以合一,许多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很弱,对学习专业课兴趣不大,动力不足。加之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少学生受大众传媒的误导,出现读书无用论,读书功利思维严重,做事急于求成,客观上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学习就业心理问题。总之“三理矛盾期”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发展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通过科学的心理疏导能够很很好地度过,如果没有适当的加以引导教育在一定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下会转化为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规律及问题样态也客观上要求高校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非民族院校大学心理特点虽有其共性,但由于特殊的区域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文化在三理矛盾期上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例如民族学生由于一般出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堵塞、市场经济发育滞后,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民族学生在理想和现实表现得更为突出,民族院校学生到了高校之后会面临重新比较平衡的过程,先前的优越感在与非民族学生相比较的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心理,由于较弱的基础教育及自身综合素质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想学好但又学不好的状态,在一定程度给民族学生学业带来了一定的适应困难,在生活上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民族地区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适应和就业方面有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二、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况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自1994年国家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才首次提出来,其后又接连又发了几个文件来加强此项工作,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要求,明确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经历20多年的发展,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心理调适技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方面来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基于各家之言总结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几个比较突出特点:
(一)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有条件的学校起步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上探索自己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例如中南大学探索出的“生理-心理-社会-伦理”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民族类院校里西南民族大学提出了“教育与咨询相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自助与他助相结合、专职于兼职相结合、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六个结合理念。而发展基础薄弱或起步较晚的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跟着政策走,没有或缺少自主发展的思路,有其形而无其实。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较少,民族特色不突出
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还是照搬西方较多,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较少,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凸显民族特色而采取非民族院校的教育模式,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4]而文化又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心理疾病的形成与特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传统文化里有好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对当代国人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儒家倡导的仁学,道家倡导的大道自然、清净无为思想,禅宗的观照思想对现代人的身心修炼有很大的帮助,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个药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民族特色的精华所在。
(三)注重过程开展而活动实效研究较少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效果的实证性研究较少,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一个人精神层次的变化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用单一的实验变量来测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复杂、困难并不代表没有方法来检测。我们需要用多维的方法来验证其实效性。
(四)以问题为导向模式为主,而以发展为导向模式较弱
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心理疾病、困扰的咨询治疗,宣传知识、普及技能只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治疗,从根本上说只要不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就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有效,这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低级水平,而如何针对大部分健康人群采取发展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高级阶段,促进健康人群的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发展、增其动力,实现梦想,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旨趣所在。
(五)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笔者五月份参加国家民委举办的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来自全国十六所民族院校同仁都有个共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较为薄弱,远远低于国家所要求的标准师生比,况且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更少。各高校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资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最高的每生达到56.70元,而投入较低的学校每生不足5元,投入最高的院校还感觉资金的投入与实际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经费在通向标准化建设投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强民族院校心理健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不足,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站在更高的起点统筹规划,谋篇全局。解决了思路问题,沿着可靠的方法,不懈余力的推进发展才可能长远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有效地发展。笔者在此谈自己的拙见:
2.4 考虑到实际流水施工时,1#仓先进行滑模施工,依次为 2#仓、3#仓滑模。故在 1#、2#仓上须埋设预埋钢板(150×150×10预埋钢板上焊接 Ф48钢管短头),作为连墙件。
(一)构建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组织体系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组织负责能够站在给更高的起点整合各种资源,做好统筹规划,在发展的思路上和行动的执行上起到引领监管作用;制度保障能够确保愿景的顶层设计能够落到实处。
(二)构建时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营造一个知健康、讲健康、促健康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民族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打造一个时空一体化的宣传体系。在开学、周日、班会、心理健康月等时间节点向学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强化健康生活理念;在空间上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报纸、网络、灯箱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时空一体化的宣传策略,达到人人知健康、懂健康、护健康的效果。
(三)构建一支专兼结合、行动高效的师生援助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合力作用,构建心理委员-班级-系部-校级四级网络服务模式,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构建宏观微观双向结合,显性隐性互补的实施体系
(五)构建面向全体学生,走向生活,走进心灵的课程体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心灵的课程体系,例如开展《心理学与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开展《心理健康与成人成才》帮助学生塑造成人成才,通过一系列的实用、科学的程科体系全面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拥有幸福的大学时光。
(六)加强民族特色研究,探索民族院校的教育模式
当前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处在与非民族院校的一样开展模式,对民族学生心理特点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如何聚全国之力探索各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常模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基础研究问题,不了解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规律而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方案不一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特色文化,探索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性研究,为高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部分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主管部门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了解,认为可有可无,只有到了出现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时才引起重视,但要付出血的代价。另一方面作为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性研究较少,拿不出实证的结果来证明此项活动的有效性,只满足活动的开展,形式的多样,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性研究非常必要,也是一门学科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
(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专业化和民族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从西方的理论体系嫁接到中国文化中,嫁接到民族文化中,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研究,具体到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从各个民族文化中去理解学生的人格结构的成因及现实层面的心理行为模式。从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中撷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去干预民族学生的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才能找到开启心灵症结的钥匙所在。在本土化和民族化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专业化研究,秉承专业化的思维,打造一批专业化的队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结语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政治、教育意义,民族院校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民族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需要学校主管部门、一线教师和广大同仁共同努力潜心探讨,前途漫漫,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法]卢梭. 青少年精神分析十讲,摘自精神分析笔记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4]马元龙、 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王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