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探析

2015-04-09 08:03詹先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着力点特殊性

★教育研究★

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探析

詹先友

【摘要】藏区高校由于其所在区域、培养对象及服务地区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着力点与内地其他高校有所不同。探讨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要以分析和研究其特殊性为基础。藏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等方面思考其着力点,努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 】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着力点;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詹先友,四川民族学院副院长,教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On the Prior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Tibetan-Inhabited Regions

Zhan Xianyou

Abstract【】Colleges of Tibetan-inhabited regions, owing to their special geological locations and unique objectives of both training the talents and serving local development, should offer students appropri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ose teaching contents and prior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colleges. The prior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ibetan-inhabited regions should be given to particular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us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can be improved and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can be enhanced.

【Key words】colleges of Tibetan-inhabited reg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rticularity; priority; cultivation through practice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工作之一,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藏区高校由于其所在区域、培养对象及服务地区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着力点与内地其他高校有所不同。对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进行深入探讨,对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分析入手,并从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等几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力求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要探讨藏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首先就要分析和研究其特殊性。认清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既是认识和了解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分析藏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的重要依据。

(一)对象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学校数量较大的学生群体,少的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有的学校高的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藏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背景、语言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与内地学生有较大不同,这体现了藏区高校学生来源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当前藏区在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敏感性,区域内的稳定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藏区的首要任务。培养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高度认同,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坚定的反民族分裂立场与思想,道德合格,能献身于民族地区的可靠人才,是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二)内容的特殊性

基于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目标的特殊性,其内容自然要与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相一致。与内地高校相比,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其特殊性。

1.正确的政治观、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教育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千百年来中国多民族的历史选择,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家园,是56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和根基。56个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无法分割,也不能分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以下简称“三个离不开”),既反对民族歧视的大汉民族主义,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团结是中国稳定发展,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在师生成分多民族化的藏区高校,加强中华民族观和国家统一观的教育与培养,是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内容。培养师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是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和着力点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的国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在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藏区高校,加强对多民族学生正确政治观教育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其特殊性之一。

宗教信仰在藏区高校的民族学生中是较普遍的问题,是民族学生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对待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必须客观而慎重,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但宗教又不能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及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因此,培养各民族学生正确的宗教观,对民族团结和培养可靠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也是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

要通过以上四观的教育,最终让多民族学生达到“四个认同”,即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2.民族团结教育

藏区高校多民族师生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学校自身的稳定发展角度,都必须把各民族的团结与和睦放在重要位置。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着力点之一。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中,“三个离不开”是核心,即要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普及到师生,使之深入人心。

3.民族习惯、习俗同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的一致性教育

在藏区高校,师生民族成分多元化,不同民族习俗、习惯并存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差异性,产生矛盾也是难免的。对民族习惯、习俗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以及民族习俗、习惯与学校培养目标及校规校纪的协调一致,是学校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藏区高校加强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习惯的学习和教育,同时帮助民族学生正确处理民族习俗和校规校纪的关系,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这也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二、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及对策

(一)明晰和坚定教育目标

党的十八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进一步为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历来强调立人先立德,做事先做人。比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立德(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作为做人之首。《管子·权修》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把培养人才作为长久大计。

在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要认真深入汲取其中的精华。学校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想,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族、爱党、坚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献身民族地区的精神和情感,并将其作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并把之放在培养接班人和事关藏区稳定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

以上目标不应只是文字和口头上的表述而已,而要真正内化为学校办学的价值和行动追求,要成为学校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要外化为绝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实实在在的教学与管理行为。为此,既需要学校教学与管理者形成高度共识,更需要学校领导层在落实和实践层面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并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实现措施和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否则,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文字和口号层面,无法变成现实的成果。今天包括学校在内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低效甚至个别地方的无效状况,就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各级政府、学校、文化产品管理及生产部门以及社会其他各层面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的重视,实则是多数时候的虚无化或基本形式化,普遍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和细化的操作措施。今天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社会责任和关爱淡漠、宽容太少、行为失范、诚信欠缺、重物质轻精神、重享乐轻奋斗、道德沦丧、行为文明程度低等乱象,其深层次的原因也在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道德教育虚无的“重视”或工作无效。没有良好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国民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支撑,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发展起来的物质财富和成就也可能被最终毁掉。这应该引起政府、学校、家长和每个国民的深思。

藏区高等学校作为民族地区培养中高级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该肩负其立德树人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更应该明晰和坚定以德立人、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于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以及家长以升学为指挥棒,重分数、重升学,德育欠了不少账,所以高校还要对学生在德育上进行很多“补课”,甚至是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课。尽管如此,学校必须责无旁贷,在以德树人,以德立人的目标下,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是学校对国家、民族的神圣责任,也是对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社会职责。

(二)完善课程与教学内容

基于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师生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观点、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情感、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着重考虑以下工作。

1.细化国家规定的政治课程

目前藏区高校在政治课程中,按照国家规定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及教学实际,既要精炼也要细化相关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精炼有效。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教育,让师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民族复兴的奋斗,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通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让广大师生真正明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不由之路。从而让师生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立场和观念意识。

2.强化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要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关系史,特别是藏汉关系史等内容以课程形式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师生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对大民族意识和狭隘的民族意识)、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历史观。在这类课程上,要认真思考,进行课程内容的有效组合,精心编写教材,使教材内容精炼而实用。目前,藏区高校在这方面课程内容上还显得凌乱,缺乏系统性,成熟教材还没有。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推进。

3.充实人格发展和道德修养内容

道德修养是一种社会责任。道德修养,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道德素质的过程及由此而达到的道德境界。这种转化过程,实则是在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也是道德上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否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将自己锻炼成为合乎社会道德发展进步要求的“道德人”,取决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就是说,是否进行道德修养、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1]学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专门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实现人格健康发展,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3.1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至今仍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东西,其中的文化精华仍然是我们民族继续前行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与动力。古代不少经典的教育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德育十分重视和推崇,对人格修养尤其关注,对行为习惯养成有严格要求,且内容丰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历来强调立人先立德,做事先做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礼记·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提出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奋斗轨迹。德依然在先。

对于如何修德,论述也很丰富。比如《论语·学而》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里仁》中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孟子·尽心上》中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告子下》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中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代陆游《病起书怀》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皆是修身修德的精辟之言。南宋学者王应麟著的《三字经》、清代秀才李毓秀著的《训蒙文》(《弟子规》),明代朱柏庐著的《朱子治家格言》都曾作为古代儿童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教材和教学内容。其中有大量涉及儿童品德教育、做人修养、励志成才等方面的内容,十分经典绝妙。比如《第子规》中把孔子的重德思想具体化,提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并把孝、悌、谨、信、仁爱等方面要求细化。《三字经》中提出“首孝悌,次见闻”;“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对人如何处理与父母、长者、兄弟姊妹、及他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进行了具体规范和要求。

以上内容和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的不一定适合今天,但里面包含的对人思想品德与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在道德失范、规范缺失、责任淡漠、宽容不多见、信任出现危机等成为社会较普遍现象的今天,其借鉴意义甚为宝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培养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藏区高校应把这些内容有效的纳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思想。通过教育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进入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父母、家人、对他人、自己的情感与责任,全面提高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道德文化和思想自信,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健康成长。

3.2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有善。24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并结合时代需要和特征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塑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需要,是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凝聚中国社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因此,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和课堂中,丰富和细化其具体内容,特别是要丰富和细化爱国、社会责任、感恩、正义、公平、诚信、廉耻,以及文明和礼仪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力避内容说教化,努力增强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理解、接受、信服之,并内化于心,付诸于行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质量

1.充实教师数量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足是藏区高校的普遍现象,不少学校教师教学的周学时在20学时左右,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每天忙于应付上课,要保证每堂课的质量和专业提高,难度较大。因此,要把充实教师数量作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实际情况看,可以从两个渠道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数量问题。一是通过引进或校内调整专业教师去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二是让一部分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且有较好教学能力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去做兼职教师。

2.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作为民族院校,藏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首先要考虑合理的多民族结构。一方面,除了汉族教师外,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民族教师。因为当地或民族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会因其知识结构、文化和心理上较接近而体现出许多优势,同时对培养学生对民族地区的情感和心理认同也会比其他教师更有效一些。[2]这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教师的学科结构要适合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比如应涵盖政治学科、历史学科、传统文化学科、民族学科、宗教学科等。

3.建立教师准入制度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全局和战略性意义,客观上讲,学校应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十分必要。具体来讲,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坚持学科准入、教学技能准入、政治条件准入,品德条件准入。即教师必须拥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背景,有较强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较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良好的师德,绝大多数教师还应有党员的政治身份。如此,可确保教育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确保教育质量。

4.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强化教学研究

通过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室,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研中的相关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科研水平。

5.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师外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是在课堂以外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较大,建立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十分必要。鉴于学校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的相关因素,高校辅导员可考虑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解决。在工作安排上,要统筹考虑教学与管理工作,合理安排。不能让兼职辅导员有太多的其他工作,对其教学工作要设上限,以保证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受太多影响。

对专兼职辅导员的选拔,要严格慎重,力避为凑数而随意安排。对专兼职辅导员要在师德、责任心、教育、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除选配时在这几方面把好关外,还要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的交流和培训,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对专职辅导员,要从制度和机制上考虑好他们的发展出路和发展通道(比如职称晋升或行政职级晋升的通道),以确保其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

(四)强化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观念意识,培养符合国家、民族和社会所要求的人格素养。而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教育部等七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也强调要“积极促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部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贯彻落实。对学校而言,就是要把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实践锻炼和行为养成培养上,并形成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实践育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含了社会实践规划、质量评价标准、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保障体系、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等诸多要素。需要学校、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既要求突出青年师生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又要求政府企业的政策动力支持和充分利用社会的育人功能。[3]学校要综合统筹组织安排,运用综合因素,采取多种途径,协调多种力量,有效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具体来讲,学校要确保人力、财力和制度支持,通过拓展课内课外实践教育途径,有效开展校内社团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强化体验式教育,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增强教育的多样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在实践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强化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培育学生相应的思想和观点。但单靠书本知识传授是难以收到明显成效的,在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和知识与现实中的大量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对理论和真理既感到神圣,又感到真实、可信。要让实践育人进入理论课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强化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必须关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要多深入和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知识,增加社会生活阅历。具体途径之一,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到基层顶岗或挂职锻炼。

2.针对性地开展校园内的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阵地。[4]藏区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内课外实践活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民族院校的各种活动,丰富实践育人的载体。比如,各民族学生的帮扶活动、各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活动月、爱国教育活动月、励志成才及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把爱国、民族团结、感恩、社会责任、励志、乐观上进、诚信、敬业、宽容、友善等思想道德价值融入进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3.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社会实践

构建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就是把教育从校园引向社会,在课堂的“小教育”基础上,强调社会的“大教育”。[3]假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机会,学校应设立相应的机构和部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统筹、组织与协调,各教学院系也应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同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民族地区惠民政策社会调查及体验活动、民族地区对口支援调查活动、改革开放成果社会调查及体验活动、革命历史实地考察活动、假期“三下乡”活动、假期“打工”自立活动等。让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恩之心、意志品质、自立能力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4.请校外人士来校交流

转变社会实践的观念,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只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社会”走进校园,使大学生在校园内了解和接触“社会”。这同样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目前条件下更具可行性和可持续的一种方式。只要组织得好、对象选择得好,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3]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邀请社会相关行业一线的领导、专家或有影响的人士,来学校给学生现场讲课,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和感受现实社会,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社会正能量的影响和激励。这种方式有时比教师课堂上的知识和理论讲授更加有效,应充分利用。

5.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是一个涉及面广、持续时间较长的系统工作,为了确保持续有效地推进工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十分必要。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主动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地域建立密切关系,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在基地建设中,要考虑行业、部门和地域的合理布点,不能只管数量。同时要建立起基地单位和学校双赢的合作机制,确保基地长久化。为此学校要在人员、经费、制度建设上对基地加强投入和建设。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学校的办学方向,事关人才的核心素质和质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藏区高校要站在为国家和藏区稳定发展培养忠实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战略高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创新机制和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钱广荣. “基础”课应对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若干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 p54-57

[2]詹先友.藏区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p215-220

[3]刘教民.深化高校实际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4第19期, p17-20

[4]詹先友.藏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p45-49

[责任编辑:王鹤艳]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着力点特殊性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乡村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