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琪
(甘肃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甘肃 兰州 730000)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韩国时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中提出,“中国将始终做一个虚心学习的国家”。他同时指出,“中国将继续向世界学习、向各国人民学习,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得更好。”习总书记面向世界的宣示,表达了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昭示了中华儿女爱好学习的本质特性,既是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论断,又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对举国上下提出的郑重要求。
第一,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中华儿女固有的素质和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无论从发展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上来看,抑或从发展的技术领域和不少尖端行业的科技含量来看,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学习,更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才能更好地在风云变幻和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情况,新矛盾,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面对改革创新要解决的矛盾和复杂问题,面对我们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面对我们所要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更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长期不断的坚持学习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思考社会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前提,也是我们学习的前提。知识浩如烟海,学习犹如逆海行舟,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而无所适存,或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或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而不能自拔。其次,党史、国史,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面,扩大知识领域。知识既不能遗传,也不能赠送,更不能复制和购买,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积累学习,靠自己坚持不懈的习惯和深化贯通,提高学习水平。
第三,要善于化解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主动“挤”时间学习
在如何处理工作和学习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无数名人,为我们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肩负指挥、决策等重大使命,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就是这样,他还不忘学习、“手不释卷”,不仅书写了人民战争胜利的绚美华章,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锦秀文章,更为我们在学习上做出了表率。诚然,现代生活的节奏和我们面临的任务,比起前人,确实更显得时间不够用,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嗜好,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以一贯之,坚持始终。要善于挤时间,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勤奋努力,刻骨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要多一点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应该是我们中华儿女在新时期对待学习的座右铭。
中国要做学习大国,关键是要在全国形成大学习的氛围。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始终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华儿女具有的独特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形成一种融化在民族血液中的强大而具有巨大韧性的精神力量和不可摧毁的自信。在于对不同文明开放包容的较强的学习整合能力。“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习总书记关于中国要“永远做虚心学习的大国”的战略论断,要求我们在学习态度上自信而开放,就要学习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只有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才会有从容不迫的历史底蕴,才会不失去其精神凝聚力,才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堕入歧途,形成学习上的自信;在学习内容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我们在学习上应有的态度。既要通过书本学习,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古今中外,凡为我有用者,皆为我所学;同时,我们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各个阶层和组织共建学习型社会,一方面,坚持个人学习,另一方面,依靠党团等各级组织和团队力量,起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在学习效果上,重实效而立足长远,即联系实际,解决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又着眼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社会发展积累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在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中,才能形成学习大国的格局和氛围。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广阔平台,每个人都生活在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不论是商业行为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集中反映在“合”与“争”上。合则相容,争则互抑。要有海纳百川、和而不同胸怀,努力做到兼容并蓄,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在差异中找到同一,找到相互之间的融汇点,聚同化异,使合作各方因共同利益而共同追求,因共同追求而共同合作。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要有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胸怀,中国要做学习大国,就必须要有学习大国的风范,就必须学会包容,对每个人来讲,就必须学会虚心学习,才能在学习态度上,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知识,虚心学习别国、别人的一切长处,这才是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一贯之地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对待、来倡导、来坚持,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对推动全党的学习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上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领导干部在党内和社会上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和风气引领作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看中高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勤于学习,必然会激发干部、党员和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职责、而且要从社会责任和示范需要来看待读书和学习问题,即做读书的自觉实践着,又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导党内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做引领学习的积极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