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主义”:制约当前大学生发展的瓶颈

2015-04-09 03:59高志奇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主义考试

高志奇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有用主义”:制约当前大学生发展的瓶颈

高志奇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不仅数量急剧膨胀,而且质量也在快速下滑,“有用主义”随即成为大学生的处世哲学。当前,“有用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读书无用论、考试重点论、报班狂热论、消极等待论、破罐破摔论等表现形式。造成“有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和泛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造成的,当然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有用主义”;大学生;社会转型;瓶颈

高校扩招,不仅使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越来越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大学生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需要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虽然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数量上越来越庞大,但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依然不大,从受教育程度来讲,大学生依然属于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因此,大学生的素质关乎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然而,当前大学生,受整个社会转型影响,变得越来越功利,“有用主义”几乎成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做任何事情都以是否有用,或者更确切地说,以是否对自己有用而判断或决定如何去做。“有用主义”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消极思想,它使学生不能分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看不到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联系,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与大学生的身份与自己的角色扮演不符有直接关系。所以,亟需通过多方努力,消除“有用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有用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的表现形式

1.何谓“有用主义”。在本文中,有用主义可以简单地理解成通俗的实用主义,或者说是狭隘的实用主义,即功利主义,主要是指大学生受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后浮躁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方面。“实用主义是以消弭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分裂为出发点和主题,试图对人的行动有所指导,以避免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活。”[1]32为了避免自己的行动无意义和无价值,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和浮躁,既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也对未来感到渺茫,所以他们不再思考今日的举动能否对未来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而专注于今日的举动能否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能带来好处,则为;不能带来好处,则不为。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就业处于未知数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丧失了其精英的光环,因为从大学生身上已经看不出他们的优越性在哪里,除了他们大学生的身份以外,似乎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与众不同。虽然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很多人进入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大学,但是大学真正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失落,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几乎都丧失了高中和高中之前的刻苦学习精神,而变得急躁和功利,“有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泛滥。

2.“有用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的具体表现。当前,很多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行都围绕着是否对自己有用而进行,而把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抛在脑后。对于自己的未来明知要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依然不思进取,不去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而是逃避,甚至堕落。当前,“有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泛滥,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读书无用论。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读书?现在很多大学生其实是不清楚的,甚至还有人会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和家人。大学生有读书为他人的思想,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效,甚至是失败。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种粟”,这虽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最起码是有目标的,而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是没有目标的,很多人认为读书是无用的。首先,很多大学生认为,尽管好好读书,但毕业后可能还是找不到工作,而有些人不好好读书,甚至没有怎么读书照样可以找到好工作,读书和知识的价值难以体现,使大学生对读书失去了激情。其次,社会发展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大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玩乐上,而无暇顾及读书。城市社会的丰富多彩性,高中生活的枯燥压抑性,大学生活的相对独立自主性,使大学生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功德圆满,至于其他事情以后再说。再次,大学管理的宽松,使大学生没有学习压力,无压力则无动力,导致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考试的内容都在书上,只要考前临时突击几乎都可以过关。有些老师给大学生划重点无疑纵容了大学生不学习的行为。最后,读书所能带来的效益,短时间无法看到,使大学生觉得读不读书都没有关系,只要能保证正常毕业就行。

二是考试重点论。现在有些大学生几乎不关心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而只关心课程是否考试和考试的重点,如果考试则学,如若不考则不学,甚至大面积旷课。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上课既有要求,又没有要求,有要求的是老师讲的内容考不考试,如果考就希望老师认真讲,如果不考试老师讲不讲都无所谓。如果老师按课本讲,就会说这个老师没有水平,只会照着书念,还不如自己看;如果老师不按课本讲,就会说书上没有,还要记笔记,考试时怎么办,是考笔记还是考书上的等等。对于上课无要求来讲,主要是指老师讲的内容再好再精彩,如果不考试,也不会有几个人认真去听。如果老师讲的内容要考试又不是书上的,他们则拼命地做笔记,但是做笔记的也依然是少数学生在认真做,因为现在社会的印刷技术比较发达,没做笔记的学生拿着别人的笔记复印一份就可以了。总之,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试就学就做就听,不考试则不学不做不听。

三是报班狂热论。中国教育几乎一直都属于传统式的灌输式教育,从开始上学一直到高中,几乎都是老师从早跟到晚,追着学生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对中国学生的消极影响非常大,使他们很难养成自学的习惯,对于学习学生总是看老师有什么要求,老师没有要求就不用理不用管,而上大学后,老师只是指导,不会再像高中和高中以前的老师那样整日追着,整日唠叨着让学生学习,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即大学管理松,自由自在。但是,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考试的终结,考试还要继续,因为至少现在还没有什么选拔办法能比考试公正,尤其是面对比较重要的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还有一些资格证考试等,这些考试是要认真学习,不认真学习就很难入围。但是面对这些考试,学生依然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和学习,这时,辅导班的作用凸现出来,很多大学生都将希望寄托在辅导班上。报班狂热已非昔日可比,而办辅导班的人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扩大宣传,使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报了辅导班,就不用担心考试,只要好好去听辅导班的课,考试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即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推到了外因身上,而忽略了自己这个内因。

四是消极等待论。古人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现在好好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大学生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也早没有了所谓的优越性,上大学既要交学费,还要自己找工作,一切都处在未定状态,应该说对于未来,现在的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在部分地区的普及化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2]另外,现在大学生的上学机会成本很高,与很多不上大学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反而没有同龄不上学的人混得好,甚至有些大学生毕业后要给没有上过大学的同龄人打工,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落差感。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份好工作,这是一个相对较为长远的一个目标,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是不会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需要很多阶段性目标的成功才能促成。他们现在学会了等待,却忘记了在这个等待过程是需要努力的,而且这个努力的过程是艰辛的。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积极充实自己,以等待毕业时好机会的来临,使自己有能力能迅速抓住这个好机会,还是消极等待,这是值得每一个大学生深思的问题。

五是破罐破摔论。既然自己的前途很渺茫,一切都处于未定状态,即便是现在努力学习,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也不一定就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那么,还不如上大学好好玩几年。而且自己就这么个样子,学也不会怎么变,不学也是这样,况且周围的人也是如此,自己又何必做个另类,与人不同呢?这就是当前大学生的破罐破摔思想。破罐破摔论充分体现出许多大学生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斗志和激情。对于大学生破罐破摔思想,除了表现在学习上外,还突出表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上,比如有些大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没有公德心,随意破坏公共财物,在教室墙壁上、桌子上乱涂乱画,上厕所不充水,垃圾倒在楼道上等等。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和发展,大学生如果不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谈何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谈何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所以,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冲击是巨大的。

二、“有用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的原因

1.社会转型快速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基本上属于一个同质性社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主要是在国家计划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计划式发展,虽然使社会不会出现大问题,相对比较稳定,但也导致社会发展速度缓慢。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社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继而中国社会发生转型,也使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即由同质性社会转向异质性社会。可以说,中国高校扩招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所以,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着根本影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急剧变化。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导致很多人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一切向“钱”看。扩招后的大学生,对于知识的重视程度下降,而转向有用论,什么有用就学什么,什么能赚钱就学什么。在专业选择上,也是如此,容易就业,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专业必然深受欢迎;而相反,难以就业,经济效益低的专业则被大家冷眼看待。社会的转型是人推动的结果,但是社会转型是客观的,它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转型会导致新的社会需求,而新的社会需求会反作用于高校教育。但是,高校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改革必然还是会落后于社会的需求,这样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现状是不相吻合的,导致学生无法在社会上施展其所学,对于学校教育失去信心,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所学与就业并不存在绝对的必然的联系,学与不学的就业情况差别不大,甚至是相反的,即学习好的反而找不到好工作,而不学习的却找到相对较好的工作。因此,社会转型导致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而需求发生变化的社会,其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于社会转型前的要求,其更重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赚钱能力,讲求学生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学生的其他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然忽略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要求,而变得功利、浮躁与不安,因为社会讲求有用性,因此,“有用主义”不能不被有些大学生当成处世哲学。

2.家庭教育极端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国社会一直讲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唯读书的思想在中国有长达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中国,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家庭、个人,都觉得读书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才可以出人头地和光耀门楣,直到今天这种唯读书的思想在中国还有着巨大的市场。

在中国家庭里,家长都会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的思想。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的态度过于极端化,会导致孩子成为书本的奴隶,即孩子的学习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学习。家庭教育极端化,使孩子认识到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方面并不重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煞费苦心,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和学习班,促使孩子好好学习。家庭对学习的极端态度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最终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孩子上大学后,虽然教育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已经养成了被动式学习的习惯,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会变得失去自我而不知怎样学习,甚至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大学生活比较独立,受家庭影响相对较少,学校管理也比较宽松,学生压抑的心灵一下子得到没有节制的释放,甚至失控,在以前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那是因为学习任务负担太重,无暇顾及,而上大学后,在很多学生看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任务,只要能保证毕业就行。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上大学后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也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倒退。在大学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诸如上厕所不冲水,打饭插队,上自习说话,大学生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搂搂抱抱等等。因此,家庭只注重孩子学习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极端化,也是影响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形式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学校是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所以尽量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大学教育与高中和高中之前的教育,在方式和要求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从严格管理一下子过渡到放羊式管理,而且大学教育在很多方面流于形式,无法激起大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不能给大学生足够的理由让他们相信自己所受教育的真实性。大学教育形式化表现在方方面面,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学生体会不到真实的教育,而总觉得教育是在走形式,这种形式化教育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也有来自老师方面的。

大学教育形式化是很危险的,它无法使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很多东西都是持怀疑态度,甚至不信任。所以,在大学生看来,什么有用就信什么,什么没用或者是暂时没用就不信什么,就连考试也是如此,只要没有到期末,那就不用学习,因为学了又不考,不着急,等快考试时再复习也不迟。大学教育形式化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两课的书本内容还主要局限于理论,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显得内容空洞,说服力不强,再加上有些老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对于上课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已。老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高校老师的待遇较低,无法激励老师的积极性;二是公共课班级大,人数多,课堂秩序混乱;三是学生对于公共课的态度使然,因为有些大学生觉得公共课没有什么用,学习公共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愿意上公共课。其次,专业知识教育流于形式。对于专业知识教育,很多学校没有专业老师,或者专业老师的素质不高,无法满足学生需要。专业知识教育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通过考试,而考试本身就是形式,因为考试的内容全是书上的,再加上有些老师给学生划重点,更让学生无心学习。大学教育方式的呆板化使大学生觉得学习用处不大,只有形式上的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专业教育没有效果。另外,在专业课教育上,也存在部分老师上课走形式的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最后,学校管理流于形式。高校扩招后,实行了学费制,上大学不再是公费,而由学生付费,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学费就由学生家庭出。扩招后的大学生,不仅要出学费,而且找工作也成了自己的事情,大学生失去了荣耀的光环。学校既无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维持学校的生存,就只能对学生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管理过严会引起学生不满,而学校又无力解决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需求面前,学校底气不足。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管理,只要学生不犯大错误就行,至于平时的表现和素质如何都不重要,这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大学生没有在大学得到应有的教育。

4.个人自由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伴随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其荣耀的光环,大学生的角色行为与传统人们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发生了偏差,大学生已经算不上是社会的精英,只能算是“年龄大”的学生,或者说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高中和高中之前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升学问题,而大学生面临的则是就业问题。经过大学洗礼,竟然还找不到工作,这使大学生的地位一落千丈,也使大学和大学老师的地位逐渐下降,因为一个学校的好坏,除了要以学校条件和老师的水平衡量以外,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改革开放后,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社会原有的思想意识形态,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国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应该说,学生个人自由主义盛行,除了与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直接相关以外,也与国外社会思潮的传入和影响有着直接联系。

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是让世界震惊的,短短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也是不可避免的。高校扩招,不仅使大学生数量膨胀,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质量严重下滑,大学生名实不符,既没有大学生所应有的知识素质,甚至连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没有,大学生整体处于一种散漫化、自由化、无纪律化、无组织化的状态。现在的大学生做什么事情都不懂得思考,更谈不上“三思而后行”,比如对于上课,有些学生要么是旷课,实行逃跑主义路线;要么是上课不带书,甚至也不带纸笔,只要人来了就行;要么是来到课堂上,不听课,或者说话,抑或睡觉。在上课问题上,老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不是怎么去认真讲课,而是维持课堂秩序,在上小班课时还好,如果是大堂课,课堂秩序更加难以维持。对于老师的要求,要么是不理不睬,要么是消极抵抗,甚至是厚着脸皮直接顶撞,学生俨然不像学生,总是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大学生现在不仅在校园里是自由主义,走出校门,也依然如此。有些大学生没有公德意识,没有礼貌,不懂得尊敬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所想所好行事,给社会留下很多大学生负面的印象,如大学生情侣在公众场合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买票不排队,坐公交车不给老孕残弱让座,见人没有话语,总是把别人忽略掉。所以,当下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非常重要,这甚至比知识教育还要重要。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以是否对自己有用而行事,这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下降有直接联系,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造成大学生以“有用主义”为处世哲学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校扩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而数量大幅增加,就会增加提高质量的难度,因为每个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分享,那么每个大学生分享到的资源则会越来越少。就业难度的增加,使人们对大学生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来上大学就是为了能找份好工作,从而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毕业后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即便是费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份工作,依然面临生活的问题,城市社会是高消费的社会,无论是住房消费,还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都有着高额的成本,这给在校的大学生带不来希望,有的只是对前途的无奈和失落。所以,大学生就要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做什么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大学生看来必须是眼前的,而不是长远的,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无的,因为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努力和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未来关系并不是很大。社会将大学生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大学生自己,如果是某一个大学生是这样,那必然是学生的问题,可是很多大学生都是如此,都是这样浮躁和功利,那就不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就像我们常说的,一个大学生就不了业,那肯定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但是如果很多大学生都就不了业,那必然是社会的问题一样。“有用主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处世哲学,大学生做什么都是以是否有用而行事,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成为制约大学生发展的瓶颈。有用主义割裂了现在与将来的关系,而没有现在,谈何将来。“有用主义”的持续会进一步使大学生更加浮躁,认不清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表现,学生只管今天如何,不管明天怎样,又怎么会发展呢?因此,要认清“有用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大学生发展。同时,要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对于高中和高中之前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学习教育上,要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协调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1]罗玉海.实用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兼论实用主义研究的视角转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2]专题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Pragmatism: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GAO Zhiqi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system reform,college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elite education into mass education.Not only is the quantity on the increase sharply,but also the quality is declining.Thus, pragmatism becomes the philosophy of college students.Nowadays,there are many forms of pragmat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such as"uselessness of study","focus on important points in examination","mania for training classes","theory of waiting negatively","behaving badly"and so on.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pragmatism is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 main reason is from the society where they live,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reason from undergraduates themselves can not be ignored as well.

pragmatism;college students;social transformation;bottleneck

G643.1

A

1009-4326(2015)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6.029

(责任编辑 王爱玲)

2015-09-14

高志奇(1984-),男,陕西洛川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主义考试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