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新思考
——以学生工作应对为视角

2015-04-09 02:33:05陈胜国
时代法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第二课堂卓越

陈胜国,刘 力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新思考
——以学生工作应对为视角

陈胜国,刘 力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虽已实施三年多,但随着培养计划的深入进行,却面临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与当前学生工作不协调的矛盾,因此,要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学生工作就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课外合作学习、课外实践锻炼、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期配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法学教育;学生工作;应对

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重任,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背景下,法学高等教育已经发生相应改变,作为法学高等教育一部分的法学学生工作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就法学专业学生工作中思想引领、学习引导、社会实践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初略探讨,以期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下学生工作的转变有所裨益。

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内容概要

2011年12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遴选并确定建设 58 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 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 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都跟传统的法律人才有所不同,更加突出了卓越两字。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首先,信念执著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根本要求。信念执着指我们培养的卓越法律人才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的拥护者。当前社会还存在着价值乱象、取向不明等现象,只有信念坚定,才能旗帜鲜明的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可靠人才。其次,知识丰富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现实需要。目前,对知识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甚为强烈,尤其是法律+经济、法律+外语、法律+医疗、法律+金融、法律+旅游等专业或学科交叉型法律人才等学科的复合*朱志峰. 由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看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变革[J].社会科学研究,2013,(6):83.。再则,本领过硬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本质所在。衡量法律人才是否本领过硬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法学毕业生是否具备实践本领,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人文科学,没有实践性,法学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法学实践性最为关键的就是法律来源于现实世界,其正当性存在于人类之间践行法律的社会理性。学习法律,就是要在不断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中来回穿梭,缺少实践性的事实判断就无法培养一个卓越的法律人才。最后,品德优良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社会要求。现在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强调自我思考和自身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知和行为相悖、重利轻义等现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给予矫正。卓越法律人才应当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的,应当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措施上更加注重“实践”二字。通过分析各个基地的具体培养措施,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在教学方法上,由原来的大课堂式、讲述式转变为现时的讨论式、研讨式,并实施小班教学。指引学生 “像律师那样思考”(“think like a lawyer”),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逻辑,更多引入问题教学、辩讨教学、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期末考核转变为综合评价,除要求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考试外,还要求学生完成综合素质的考核,如要求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读书报告,撰写学术论文、法律文书,进行模拟审判等。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大幅度的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课程以及实践性研讨课程等。例如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培养总学分为 171 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和实习 15 学分,综合论练 15 学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本科总学分163学分,其中实践教学14文训学分,占 8.59%。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邀请在法律实务领域颇具建树的院外相关人士为学生授课、开设讲座,此类活动平均每学年达 60 课时,占整个法学课程的比例在 8%左右*王文华.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7):32-33.。

二、对法学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由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和措施与以往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不同,这就给以建立在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学生工作模式带来三个挑战。

(一)对学生工作自身方法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学校和学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工作更多的采用的是“重微观、重管理、重共性”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主动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多的采用外在强制力和行政命令等方式来督促学生,未将大学生作为平等主体看待,不能有效率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热情,也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工作要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精神作为指导,转变传统的工作方法,采取“重导向、重服务、重个性”的方式,引导法学专业学生自觉信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培养法学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养成法律实践能力,如: 沟通、协商的能力,谈判、妥协的能力,辩论的技巧和方法,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获取、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

(二)对学生工作把握专业特性带来的挑战

60多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总体不断丰富,工作机制和方法不断完善,从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展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学业帮扶等多个方面。总体来说,这些工作面向的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强调共性,忽视了各个专业的个性。就法学专业的学生工作而言,存在着学生工作与法学学科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充分把握法学专业的特点,较少注重法律学生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和法学院校学生工作相结合,根据实践性、操作性、运用性均强等法律专业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爱思考、重逻辑等法学专业学生的特性,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以一个法律人的主体来提高法律能力,从而突出法学院校学生工作的个性,使法学院校学生工作更加贴近法学专业。突显出法学院校学生工作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对学生工作的第二课堂建设带来挑战

第二课堂就是课外学习的平台,由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因为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有能动性、自发性、渗透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不仅仅要建设第二课堂,更要建设好第二课堂,要重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衔接好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扩展第二课堂的丰富内涵。第二课堂的范畴较广: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网络活动、班团活动等都是第二课堂的阵地。它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发挥第一课堂以外的各种资源来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体系,它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应该建设好一套符合法学学科特点的第二课堂,设计好第二课堂的宏观和微观制度,进一步注重复合的专业素养、通识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王文华.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7):32-3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法律操作能力。

三、法学专业学生工作的应对

(一)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求法律人才在政治上信念坚定。这就需要我们在法学专业学生中深入开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进头脑,使法学专业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合理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既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也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并赋予现代特征与内涵*吴一平. 高校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1,(9):38.。可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坚持法治信仰,也要求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破除片面成见、纠正错误观点,才能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另一个方面,要转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传统的教育方法。我们的传统手段大多是采取不定期地开展思想道德课、党团课以及集中学习、撰写思想汇报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下定义式”的单向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模式,开展一系列以法学学术性研究、时政研讨为重点的活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推动法律实施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法律热点问题及法律现象地讨论,同时通过开展模拟立法和对政策法律的解读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自觉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同感,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推行课外学习交流

课外学习交流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开展学习活动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以交流合作的形式共同进行学习。具体包括:首先,以合作学习为核心,建立由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一方面,小组内的成员可能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有研究,而对其他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因此小组成员内部之间就可以形成对同一个问题的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研究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对不同问题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学到不同的知识。在条件成熟之后,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各自领域的知识,从而形成复合型知识。其次,以知识竞赛为推手,组建知识对抗赛的舞台,开展以法律理论问题、社会时政热点、其他专业基本知识为内容一系列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以赛代练,将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奖励体系,逐渐从班内学生对抗上升到学院之间学生的知识对抗,通过这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复合型知识。最后,以学科交流为重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获取不同学科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争取高校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定期邀请跨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来学院进行讲授,拓宽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三)打造课外实践教育平台

在课堂外加强实践教育,加强学生法律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通过校外的“公检法司”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校内模拟法庭等方式来增强法律实践能力,是对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实践能力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特点和兴趣的关注,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积极建设好课外实践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提高实践能力的舞台。首先,搭建模拟法庭赛的新擂台,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了解法庭审理案件的整个流程和细节,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组织协调、法律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模拟审判训练,就是在具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扮演角色并直接参与庭审活动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但增加了相关知识,而且对法院及法官的职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法学院校学生工作可以按照模拟法庭的组织程序,建立班级内部对抗、班级之间对抗、不同年级对抗、不同学校对抗的机制,实现模拟法庭活动的常态化。其次,组建法律实践的新舞台,开展一系列与法律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为有关单位、街道社区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法制宣传,社区矫正人员帮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传播法律知识,在线解答法律问题,倡导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且为服务地的各类人群提供维权建议,旨在通过专业性的社会活动,使得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提升法科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最后,利用好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是法学专业学生培养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能够使学生体验法律在社会基层的运用,能够持续深入社会生活,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与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还要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合作对象,除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以外,还可以建立与基层政府组织、基层党组织金融经济部门的合作关系,开展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同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

(四)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出品德优良的法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职业操守。法学院校的学生工作应着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和营造浓重的法律文化氛围两个方面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一方面,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应当加入法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专题内容。目前的职业规划课,是以职业规划课理论为中心进行分割教育,忽视了法学专业的特性,因此我们需要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性和专业性功能,系统全面地讲授职业道德的含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培养路径等基本内容,创新职业道德的实践模式*陆岸.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5.。另一方面加强营造浓重的法律文化氛围,用名人名言、法学格言对学院公共教学、办公区域进行合理的布置,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法律文化,定期举办“法律人的思维、法官与检察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律师的价值判断、法律规范与法治文明……”等专题活动,让法律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感受法律文化,崇尚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The New Change of the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 Training Plan —Perspective of Respond to Student Work

CHEN Sheng-guo, LIU Li

(SchoolofLaw,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 training plan has been formally implemented for nearly three more years,outstanding legal talent cultiv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discussion. But with training program conducting, Uncoordinated issues between the leg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current students work has been faced. Therefore,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we should deepening reform some area such as:education about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second class structures, legal ethics training, our hope is to help cultivate about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

excellent legal talent training plan; legal education; student work

2015-04-17

陈胜国,男,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刘力,男,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7

A

1672-769X(2015)04-0118-04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第二课堂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14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08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7:32
大作为 走向卓越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26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