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重点,相同主题虽重复出现,但要求逐步提高。现在笔者就三年级《安全的成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的设置基础是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化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则是课程的追求。因此,在教学“安全的成长”这一主题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危险危害的资料。课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察结果展现出来,让他们体会生命来之不易却又易伤易逝,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掌握安全常识,初具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在课堂上,教学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一、从生活中来
笔者开课时问学生:成长道路上什么最重要?大多数孩子张口就来:安全。因为这个词确实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口中重复率最高的词汇。可实际生活中,安全教育却时常流于口头说教,空洞无力,反让孩子心生厌烦。
因此,在引入“独自在家”话题时,笔者选取了孩子们喜爱的讲故事形式,通过帮故事中的安安支招,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乐于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话题激起学生共鸣后,他们很自然地便由故事中的安安联想到了自己,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侃侃而谈,在同伴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评价下,学生不知不觉就明白独自在家时自己该怎么做了。
同样,在“远离危险”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实际,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一步了解隐藏在生活中的危险,明白生活中许多意外伤害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不注意。再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展开找错活动,激发小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提高学生对今后生活中危险的预见能力。
二、到生活中去
“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学生要将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辨析导行”极为重要。教学中,为了做到与实际生活结合,笔者举出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给学生设置活动场景,通过表演还原生活,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安全教育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并鼓励学生提高应变能力。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懂得社会生活的现实性与多样性,避免了灌输式教育。
最后,笔者也注重巩固学习成果,使之真正在实践中能有用武之地。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回忆自己听说过的危险事故或灾难,将课前搜集到的来自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例用来作为课堂后续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上呈现的只是生活中危险情况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危险潜藏在社会各个角落,更深刻地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笔者还有的放矢地设计了读唱儿歌、小小测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和对危险的防范能力。尤其是模拟演习、角色扮演,学生比较偏爱,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当危险发生时只有镇定、机智,才有可能保护自己。如此,课堂学习回到了生活。
孩子们从《品德与社会》的安全教育中学会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整个教学便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知行发展的有效过程。
(作者单位:武汉市梅苑学校)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