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5-04-08 16:26陈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就业导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陈璐

摘要:S学校社会体育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面临就业对口率低,课程设置欠合理,场地配套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就业市场对接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S学校2008~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实践平台+个性化就业推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就业导向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升,民众对健康的意识及健身方面的投入有较大的提升。《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的培养。在国家政策和国民需求的推动下,教育部在1998年将社会体育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列为普通高校本科正式专业。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230多所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然而,与专业开设、招生如火如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社体专业的就业并未理想。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分析社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反思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S学校社体专业概况

S学校自2002年开设社体专业,年均招生60人,主要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2年,S学校卢元镇教授开创了社体专业第一本专业教材《社会体育学》。2006年及2008年,该专业在全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排名第一。2008年作为召集人和召集单位负责全国高校社体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工作,并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可以说,S学校的社体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师资队伍。

二、S学校2008~2014届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与强学科相对比的是,S学校2008~2014届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1.S学校2008~2014届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据统计,S学校社体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包括:中小学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公务员、自主创业、考研或出国深造、转行到与体育无关的工作、体育用品或文体活动策划类公司。具体如表1所示:

备注:数据来源于S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系统导出数据

2014届毕业生数据统计截至为2014年10月,为初次就业率

从以上数据可见,S学校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五个特点:

(1)倾向于传统就业途径

共73名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7.4%)从事教师工作。从学校的分类来看,中小学教师偏多,且学生受毕业后才能申报教师资格证的时间限制,只能从事非编的教师工作。但这也反映了与其他体育类工作相比,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前景认可度仍较高。

(2)深造学生持续增加

社体专业升学读研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学校增加了保研的名额,学生得以在研究生学习中转换学习的方向或深化专业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S学校增加了保送至外省学校读研的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深造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但七年来,只有两个学生是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获得深造机会的,其余均为保送研究生。

(3)跨专业就业明显

7年来,S学校共有19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45.5%)跨专业就业,从事诸如销售员、培训课程顾问等工作。说明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拓展不足,值得高校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与就业市场对接的问题。

(4)创业人数偏少

从数据可见,S学校共8名学生创业(占毕业生总人数1.9%),社体专业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是他们普遍拥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整合资源,能敏锐发现商机,敢想敢试。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有较强的吃苦耐劳意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但该比例在学生中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见,社体学生的创业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5)就业区域集中

学生的就业地点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受生源地影响,另一方面是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为社会体育的开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具体就业地点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备注:表2中广东珠三角地区指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

质言之,社体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地点集中在珠江三角地区,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2.社体专业就业质量成因分析

(1)生源特性

社体专业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录取分数低,因此,个别被录取到社体专业的学生抱着先进学校,再想办法转专业的思想。

社体专业学生大部分从高中阶段开始就被列为“特殊群体”,文化课学习比一般学生差,专业特点也使得这些学生“坐不住”。由于文化课较为薄弱,尤其是英语水平不高,社体专业学生考研成功者可谓是凤毛麟角。

(2)市场需求疲软

国内发展最好的社体专业在浙江,由于当地经济发达,人民舍得在健身上消费,因此社体专业的就业较为理想。然而,全国的社会体育就业市场未如预期火爆,甚至大部分人会选择廉价的健身方式,如跑步、跳绳、广场舞等。可见,社会体育的就业市场仍处于疲软状态。

除经济因素影响,用人制度的影响也甚为明显。由于缺乏编制,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大部分是体育教师兼职从事“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只有少部分能在健身俱乐部或体育局等单位从事有偿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高产”的社体专业毕业生加剧了对就业市场的冲击。2000年至2008年,全国社体专业招生院校从30余所猛增至230所,开设院校涵盖了体育、师范、理工、农业和医学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人数猛增,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可见,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一方面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无业可就,用人单位无才可取;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就业市场培育不充分,国内社会体育人才留用管的体质不够健全。

(3)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欠合理

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社体专业办学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社体专业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够成熟、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体专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最突出的是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尚未成熟的社会体育市场相比显得匹配不足。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差异不明显,且有因人设课的现象。又如地场配套未能到位。以高尔夫球场为例,S学校至今未有专属的高尔夫练习场,学生需外借练习场地,且需额外交外教的费用并自行购买高尔夫器材,贫困学生经济负担较重。再以网球场为例,S学校至2006年完成网球场的修建工作,此前学生只能到其他高校蹭网球场,练习时间无法保证。

(4)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

学生的就业心态欠合理。学生入学时冲着新兴专业,学科实力,火爆的就业需求形成了较高的心理预期,导致求职就业时有较强的心理落差,学生在心态上难以适应。看着体育教育的同学就业顺利,加之体育教师就业的稳定性,造成社体学生就业时也削尖脑袋往学校钻。对体育俱乐部的低底薪,劳动量大的压力缺乏心理预期,对本专业的就业缺乏信心,只能选择跨专业就业。

此外,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情况。大部分体育俱乐部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倾向有省、市级体育竞赛获奖经历的学生,若学生在学期间缺乏此类的平台,在求职时则缺乏竞争力。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显著。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在国家经济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特点更为凸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可见,提升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质量是高校的现实课题。

1.正确认识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抓质量,就需要抓就业;抓就业,也就是抓质量。”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的一个集合体。就业虽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目标,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对于高校而言,就业质量还会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意在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此外,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自2014年起,编制和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此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在我国,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稳定作用。因此,高校要提高认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以就业为导向创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应为课程、实践平台和个性化就业推送三位一体的模式。

(1)贴近市场人才需求设置课程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找准市场,内化素质,外炼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高校设置专业,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促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高校应与社体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体育部门与知名健身俱乐部负责人进行座谈。紧盯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对用人单位注重的体育项目指导能力、服务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应通过相应的课程和配套的校内、外实践,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社体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需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健身教练为例,不仅要有较好、健美的身形、相关的获奖经历,还需要营养学、动作分解及讲解能力。因此,高校需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减少理论课程时数,增加实操类课程。协调好场地创收和学生训练场地保障的关系,创设良好的训练环境,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做到术业有专攻。

同时,动态开展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以便对社会需求趋势进行研判,动态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针对市场热点及时调整,增加如高尔夫、篮球、营养学、力量训练、攀岩、跑步教练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开设条件上,尽量避免因选课人数少不开课或限制授课人数的规定,让学生有机会选择最擅长且感兴趣的项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建立与国外高校的联系,互相派谴交换生,扩大知识面,保持与世界先进理念的同步。

(2)畅通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渠道

实习、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方式,学生的实习质量越有保障,其就业竞争力就越强。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社体专业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且至少精通一门专项技能。高校需通过多渠道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利用寒假、暑假灵活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如设置专业实践周,课程观摩,参与赛事组织等,提升实践质量。高校亦可尝试实施增加实践学分的方式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同时,在与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同时,开拓社体专业学生的实践市场,增强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争取对方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力度,避免学生在某一基层岗位从事重复、低端的工作,通过设计一定的挑战和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此外,高校可多办赛事,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磨练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3)研究式开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个性化就业推送

社体专业学生就业难,根源在于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高校应研究式开展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力求突出指导的专业性和分层分类,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信心。

首先,就业指导思想应改变传统的模式,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融合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中。根据不同体育专项的学生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分类设计,形成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实习体验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就业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修炼、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满意度。

其次,当前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和方式趋向多元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紧贴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时代步伐,紧盯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如重视对就业市场的开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体育指导相关的职业。在充分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实训,为学生推送合适的就业信息,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私人定制,提高就业质量。此外,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后续发展的生涯咨询。帮助毕业生在行业中摆好心态,站稳脚跟,早日成长为中坚力量,带动后续的就业。

再次,社体专业就业指导的核心为就业心态的调整。社体专业学生对社会体育指导相关职业不“感冒”,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工作收入不稳定,且有大量基础、重复性的工作。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因此,向学生真实反映、分析该专业的就业质量,有助于及时调整学生的就业期待,让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院辅导员可开展模拟面试、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照职业要求在职业素质方面查漏补缺。

最后,和音乐、美术专业一样,社体专业学生可凭借自身技能,市场触觉,通过开设私人辅导机构,体育俱乐部,承包体育培训项目等方式走向创业,甚至带动就业。加之社体专业同学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好的创业者潜能与素质,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多关注该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结合专业学生的创业案例,给予切合学生需求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

四、结语

发展体育事业,最重要的是有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场地保障。加强社体专业建设,走内涵式的发展,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能前瞻性地引领和开发民众的意识,为全民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当前,社体专业遇到的就业问题有其深刻的内、外部原因。高校应立足于对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创新“课程+实践+个性化就业推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力量,场地保障,经费支持,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打好“组合拳”,引领社会体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1-32.

[2]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7):38-41.

[3]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兼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J].体育学刊,2010,(7):34-3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07)阶段性成果;2013~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资助课题“创新教育及创业实践现状梳理、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子课题“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研究”(课题编号:13jycyw0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就业导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