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高
摘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综述以往有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改革,立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内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适应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受到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学历之痛和就业压力等问题,往往比普通高校本科生更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铺开。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冲突,更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认知过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点、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主观层面倡导构建个体的积极体验;个体层面重视形成个体的积极人格;集体层面强调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也使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不得不面临一次重大的改革,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这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推翻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中的消极形象,不再以消极的、负面的“事后治疗”或“诊断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而是采取积极的、正面的“提前预防”和“积极引导”为实施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的理念,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
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以消极目标为主导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不清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存在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缺乏可行的合理的评估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缺乏保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更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当前,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加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育活动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切实提升我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为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非常有价值的方向,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完善以及维护学校稳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和研究的领域对于克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弊端、引导教育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由于西方国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西方国家的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它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发展起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和积累,欧美等国家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与服务,这一系列的优秀成果都是值得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的。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M)倡导下在美国产生,其影响日益增强,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了很多研究方向和成果。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更关注“积极”对解决学生自身问题的有效性。积极心理学是着力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强调研究每一个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从而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内在潜力,要求学生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塑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等。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参与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早,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较好的存在和发展氛围,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极为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术界有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归纳起来目前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对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分析和研究;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研究;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研究;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对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
我国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大约开始于世纪之交,20世纪末开始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理念渗透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为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新理念,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他强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继承和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为直接源泉,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在《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一文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关注人的弱点和错误,而是关注和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教授在《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著作和《积极心理健康内涵解析》《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等文章中对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健康内涵、积极心理学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做了深入细致研究。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找寻并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拓展和培育。华南师范大学郑雪教授近年来重视青年大学生幸福心理、健康人格等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探索,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健康人格关系研究”等课题研究。南昌大学苗元江教授,进行了《教育与幸福的理论》《积极心理教育探索》《感恩:积极心理教育新视角》等研究。他强调加强幸福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认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人格特质,有助于构建个体持续的幸福感资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综合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结论如下:一是总的来看,研究的层次错综复杂,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内容形式千差万别。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是很多,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研究相对更少。二是都反思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意识到过去传统病理式、问题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意识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需求。三是都主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探索建立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以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探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环境等方面做出积极改变和尝试,并对一些关键要素如大学生幸福感研究、感恩教育研究、积极人格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开展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有利于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目标
一是以积极人格培养为目标,调整课程教学理念。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作为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将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作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将注意力转移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上来。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从“问题”模式转化成“发展”模式,在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同时,更重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积极人格培养。
二是以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改进课程教学体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宗旨来进行改进课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使课程的内容设置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与学生最贴近的相关主题,从积极的角度介绍和解释这些问题。教学方法增加团体辅导、素质拓展、案例教学、情境设计等形式,将积极的理念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不断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合适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程与教学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的各环节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
三是以积极环境营造为核心,完善课程教学评价。强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发展功能,弱化甄别功能。构建综合的评价模式,即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常用的终结性评价应加入阶段性评价的比例。另外,还应将量化的方法和质的方法结合起来,还可以考虑学生互评、自我分析报告、情境性测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检验和督促学生用积极的心理理念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3.
[3]余莉.当代职业技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5.
[4]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10.
[5]王彬.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D].武汉大学,2005,5.
[6]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7,(3).
[7]乾润梅.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8]王国光.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9]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
[10]林清杰.积极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10,4.
[1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4年立项一般项目A类(2014JGA328)、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年度一般资助项目(SK13YB155)、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年度立项一般课题(2013LSZ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