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伟
摘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科学整体化、系统化的重要保证。论文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的涵义入手,通过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分析,构建了以“学科渗透、核心打造、特色凸显”为内核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具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分析,进行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创新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一、前言
培养创新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意见,从国家宏观层面对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标志着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单一型学科培养向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培养方向发展,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本文拟从现实出发,通过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解读,结合教学实践,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要素与类型
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国内外教育界的说法莫衷一是,歧义纷呈,但总的来说,始终是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来构建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样培养人(培养路径)”这两个问题,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途径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相区别,它是关于人才培养的动态性过程、综合性概念与总体性表述。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本文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教育背景下,按照相关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的指导,教学单位根据自身的教育目的、办学方向和特点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结构而进行的教育运作过程、机制和方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揭示,可以有助于对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理解。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相关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备的要素应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培养途径与方式、课程团队、师资结构、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人才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概括来讲,其基本要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和保障机制。它决定着大学所培养出人才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属于目标层;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培养途径与方式则属于体系层,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本的支撑;课程团队、师资结构则属于资源层,是对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支持;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人才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等要素则属于制度层,它是整个培养模式的根本保障。
3.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类型的划分,不同的标准则划分类型也会不同。通过对高等教育历史的回顾可以发现,由于教育价值观以及人才观的不同,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划分和选择也是不同的。最为普遍的一种划分方式为: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也越来越提倡和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坚持社会需求导向,不断创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在探索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是一个树立观念、梳理思路的过程,更是一个结合社会实际、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通过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基本特点理解,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目标、体系、资源和制度四个层面,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较为完善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
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针对多年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效果,学院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和学院学科特点的具体实际,提出并构建实施了一套以“学科渗透、核心打造、特色凸显”为内核,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以“学科渗透、核心打造、特色凸显”为内核,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在于:首先,是树立了新的学科观,实现了从原先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到对学生进行以创新能力导向的系统化素质教育的转变,做到多学科间交叉渗透、系统综合;其次,是践行了新的培养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构成各要素的重新打造,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建立扎实的教学基层组织,并通过核心课程的优化、教师团队的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数字能力等;最后,是实施了新的保障机制,学院立足于特色工科型院校背景,通过加强对文科实验平台的建设,构建特色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同时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从而为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创新能力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规格
长期以来,学院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结合特色工科院校的实际,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明确提出了以特色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核心,推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的建立以及教学质量工程的开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新型人才培养之路。目前学院共拥有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法学三大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相对单一的事实也使得学院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相比,专业的特色优势不明显,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不足,综合竞争力欠缺。这一困境也促使了学院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致力于培养特色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总的来说,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柔性化的培养模式,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重素质”的交叉融合培养的柔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层次化的课程设置,按学科门类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综合基础课程和交叉学科基础课程设置课程平台;三是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以学科大平台为基础,整合学科专业,融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科渗透。
2.实施精品工程建设,构建个性化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院根据学科及课程状况,以基础化、结构化、一体化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强调基础学科的奠基性、同一专业和不同专业的协调性、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一体性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性,分层次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学科平台课程建设和文科实验平台教学体系建设等精品工程。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培养和打造核心能力,构建了个性化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基础。
3.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形成核心课程团队,发挥教师群体优势
师资资源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决定因素,它处于学校组织构成要素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人才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许多高校对于高水平教师人才的引进十分重视,但是却往往忽视学科团队的建设和师资结构的优化,其结果就是只有一流的师资,却没有一流的团队。最终落实到教学环节,由于师资缺乏合力,师资学科背景缺乏互补,最后导致在人才培养中的学科缺失。目前学院坚持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为引领,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关键,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核心,多层面开展教学队伍建设。
4.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培养计划提供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能否实施以及实施质量如何,最终需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因此,建立一个符合学校教学实际而又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至关重要。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五、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化综合性工程,必须要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所在学校和学院特点,才能找到适合的模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社会需求导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而创新能力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现在阶段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和方向,势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6.
[2]于书洁,史长丽,于嘉林,等.跨学科实验室轮训体系与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