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琴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动!
语文课堂灵动学习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追求、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语文工作者不懈的努力,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应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韧不拔的决心,那样才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洞然开悟的境界。唯有从自身的修为出发,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去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来构建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方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经过20载语文教学的求索,笔者深有感触,要想使语文课堂充满灵动,教师就要从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导入,到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和谐共振的局面,一改课堂上不是小和尚念经就是老太婆哼曲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用创新思维处理教材、教法,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飞扬!
一、使学生心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开启灵动之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学生与自己之间的审美经验,善于创设凝练、艺术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冰心的《谈生命》中写到:“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壮观情景。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不断呈现,春水挟卷而下,奔流激荡。再讲到“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教师又用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画面:种子破土而出、嫩叶繁花、蜂蝶起舞、小鸟欢歌、浓荫如盖、硕果累累、黄叶飘飞、叶落归根。前者画面上:春水时而怒吼,时而温柔,时而欢歌,最后化作甘露;后面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回归自然。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感悟到了生命力的顽强、欣赏到了生命的美。在课后的拓展写作训练中学生们写到“生命是蜡烛之光”“生命是落叶的感动”“生命是小鸟的晨鸣”“生命是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生命是父母鬓间的白发”,很显然,学生悟道了!教着足也。
二、朗读——课堂灵动的重要环节
语文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欲望,使之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时代对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积极举手,大胆发言,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换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学生的口形全面、系统地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锻炼机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解读文本,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的感性体验,正如宋人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就是从声的角度去体悟了。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时该动情处情如水涌,饱满丰富;该细腻时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时平缓理智,博大精深;而该娓娓细语时则平心静气,坦荡自然。语文是一门充满灵性的学科,语文素养不是靠机械分析得出的,更多的是靠读。“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朗读的课堂才是语文味的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艺术美。笔者还体会到,在朗读中如果能配上合适的音乐就更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新的火花。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
在教学《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我播放了古筝曲《月儿高》,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海面,琵琶女的孤影。当我要求他们去朗读时,他们已经有了对这篇文章的情感体验。知道如何去把握语音、语调、语速的转折变化,听着他们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柔和,时而高亢的朗读时,连我也深深地陶醉了。
三、课堂讨论——课堂灵动的重要手段
真正的语文课堂不是政治说教课,也不是生物解剖课,通过讨论,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都展示了自己,除了知识、技能的熟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强烈地表现欲,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所需求的重要内容。当然,课堂讨论活跃了气氛,同时也给教师掌控课堂带来了困难,很容易失控,这就需要有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成为习惯,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班级文化的亮点。要有讨论小组,合理搭配,小组长牵头对成员进行分工,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活动探究。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认真倾听地习惯。最好再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大胆讨论。通过讨论,引来“活水”,激发“灵感火花”。课堂上学生的思想交流、智慧碰撞,才是语文课堂最为令人兴奋的场景,才能使课堂成为“享受快乐的殿堂”。
“教育就是一个慢磨细研的活,恒定一种信念:做有温情的老师,让教育过程濡润情趣,从而自然地培养浩然正气。”灵动,涌动的是语文教学的智慧艺术,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动,愿我们的学生一身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