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惠
(衢州学院社会科学部 浙江 衢州 324000)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探析
程旭惠
(衢州学院社会科学部 浙江 衢州 324000)
开展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探索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分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从成长史角度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提出增进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途径。
大学生 留守经历 人格发展 优化途径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由长辈、亲戚、朋友或邻居等代为照看,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达半年以上,现就读普通大学者,定义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此次调查对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被试年龄17-26岁,回收问卷1186份,其中男生534人(45.02%),女生615人(54.98%),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427人(36%),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759人(64%)。
(二)调查方法
1.学生情况:采用自制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生活的看法、代养人情况等项目。
2.人格测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EPQ),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它由E、P、N、L四个量表组成。E、P、N三个量表包括了艾森克个性理论的三个要素E量表表示内-外倾向,P量表表示心理变态倾向(精神质),N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L量表表示受试者的掩饰程度。
3.心理健康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三)调查分析
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性
调查数据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精神质、内外向维度上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比非留守经历的更孤独、内向、情感更冷漠;有留守经历的男、女大学生的精神质和掩饰性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的,内外向得分则更低。男生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上高于女生,内外向得分低于女生。另外,由于自卑、自闭的倾向,他们多数陷入到焦虑、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状态中,周围人群对他们心理层面缺乏了解和关注,他们对于这些情绪往往是默默承受,较多采取压抑、投射、否定等不成熟而消极的防御方式,不愿意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外部世界。
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精神质维度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各维度呈正相关;内外向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呈负相关;神经质与9个因子均呈明显正相关;掩饰性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呈正相关;SCL-90总分与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呈明显正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这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得分间呈明显相关,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向维度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力。因此,对这部分有着特殊成长经历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积极关注情绪较不稳定和内向的学生,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人格,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亲子关系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是亲子关系的的重要特征。调查数据显示,留守期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使亲子间彼此感到陌生;监护人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及年龄、知识的代沟而与孩子沟通有限,这对留守学生情感世界影响较大,他们普遍思念在外的父母,同时也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导致较低的亲子关系疏远淡漠进而产生较低的家庭归属感,而亲子关系与家庭归属感的下降共同导致较高的心理健康危机,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具有负功能。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1.留守经历有助于大学生独立性及抗挫能力的提高
从社会支持方面来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总体社会支持要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困境,解决各种问题。若抚养方式是隔代抚养,由于长辈们文化水平较低,精力有限,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对孩子的培养基本上停留在管穿管吃的层面上,难以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委托监护的孩子很难产生归属感,因为亲戚朋友精力有限,对其关心不够,生活中许多问题都自己处理,在学习上碰到障碍或伙伴关系出现问题时,往往也只能独自面对,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理性的去思考与应对,这种历练的过程使他们更具独立性和较强的抗挫能力。
2.留守经历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力及自律能力的提升
学生留守期间遇到困难挫折,大多只能独自面对,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应对的心态与能力,做出对自己有效的解决路径,这不仅仅是暂时地解决了自己面对的困难挫折,而且可以实现耐力和意志力的提升。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和对较艰苦的生活环境有深刻的体验,在做事情时成就动机和自律能力一般都较强。他们不仅在学业、班级、社团工作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在各方面都努力保持较好状态。留守锻炼的他们吃苦耐劳、意志力坚强、自律能力强,这些是其他一般学生所不具备的。
3.留守经历有助于大学生积极追求更高的奋斗目标
部分“留守经历”大学生将留守生活看成是一种磨练,珍惜现有大学生活,他们在大学期间及面临毕业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有合乎实际的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境遇。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改变现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以获得更大的自信。他们往往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注重学习成绩,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校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自己。
(二)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的消极影响
1.留守经历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其童年时代与其最亲密的父母之间的缺乏良好沟通,不能及时从父母那边得到积极反馈,长期的留守经历让其逐渐产生一种被抛弃感和孤独感,形成了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消极的评价。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感觉慢慢形成并且固定下来,形成一种自动化的人际交往的模式,并且迁移到其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从而造成其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表现出自卑与敏感,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和谐。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上,留守经历越长的学生越倾向于回避策略,这可能源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导致性格退缩、内向,缺乏与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在人际冲突处理策略上趋向于回避策略。
2.留守经历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应对方式
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从外界获得的社会支持比较少,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自己独自面对日常困难挫折时,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往往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留守经历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援助、物质支持,更需要情感交流、精神支柱。为此,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群体,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不仅要在支持的提供上注意方式、方法,更要注意在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与条件,不断培养和增强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并提高支持的利用度。引导他们对消极应对方式的识别与矫正,避免单一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不良影响。
(一)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给予特别关注
针对目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人数趋多的现状,高校管理者要给予特别关注,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和人格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建立起专门针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档案资料,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文化程度、家庭亲子关系,中学阶段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等。学校要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及时把握他们的行为变化,找出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工作。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档案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这是观察他们人格发展趋势的第一手资料。尽管每个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都有他们的人格形成轨迹,但在类似的生活背景下,人格发展和表现总会有相似之处,因此,做好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档案的建立,有利于丰富今后指导更多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多种案例中寻找规律,使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生人格教育形成有效体系。
(二)注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校相关部门可开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交流论坛,并定期开展各种素质竞赛、心理沙龙、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通过以上平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有机会相互交流人生感悟和生活经历,他们更能够认同彼此,从而相互鼓励。通过参与活动与交流的方式,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活动经历中得到生活的愉悦感和成功的满足感,培养他们积极心理品质,使其树立积极心态,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促进自己的人格健康发展。首先,咨询中心有相关丰富心理知识的老师能够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调适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功能,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咨询活动,因势利导地对他们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挖掘留守经历的积极因素,加强人格教育
要引导留守经历大学生对留守经历积极认知,不要把留守经历看成是一种人生不幸,而应将留守看成是一种磨练,能锻炼自己。积极挖掘留守经历的积极因素,减少留守期间经历的孤独、歧视等消极因素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同时,要加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显现在校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如定期聘请教育专家进行大学生人格分析和教育讲座、通过校园网,校报等媒体渠道不定期地宣传名人及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及高尚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板报等形式在校园中开展人格教育专栏,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感受到人格健全对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四)加强高校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的联系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不仅是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内部规律的客观要求。心理学家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得以实施和实现的载体,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较为完善和健全的人格,缺乏沟通和互动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缺陷。密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父母间的亲子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父母亲密切联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进行成功的教育。
[1]温义媛.“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2]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02).
[3]卜艳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4]陈孜,卢溪,何骢,陆阳,杨曦.早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7).
[5]唐胜蓝,肖芳,辛培娜.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5).
G641
A
1007-9106(2015)11-0064-03
* 本文为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X2013198)的研究成果。
程旭惠(1969—),男,衢州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