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走向

2015-04-08 22:51李俊斌
社科纵横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格局全球化世界

李俊斌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四川 达州 635000;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走向

李俊斌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四川 达州 635000;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全球化时代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话题的时代,政治全球化是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时代衍生出的一个命题,已经成为不可阻挡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政治全球化过程,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一系列政治领域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追求兼容的政治文化、协调的政治行为、平衡的政治格局的国际政治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走向,在总体上表现为政治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政治行为从对抗走向合作,政治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发展态势。

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政治文化 政治行为 政治格局

全球化时代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话题的时代,政治全球化是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时代衍生出的一个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1]全球化原本发生在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世界市场日趋一体化,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的触角也就逐渐延伸到政治领域,引发了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变革与发展。政治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在实践上的反映,政治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无沦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这都属于一个毋庸讳言的客观判断。一般认为,“政治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与频繁,另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生活相关性的空前加强,以至于开始显露出某种被称为‘全球政治’的新现象。”[2]政治全球化过程,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一系列政治领域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追求兼容的政治文化、协调的政治行为、平衡的政治格局的国际政治过程。政治全球化发展体现了政治交往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动态的辩证的悖论: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既有对抗,又有合作;既有单级,又有多极。虽然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当代国际政治秩序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走向,在总体上表现为政治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政治行为从对抗走向合作,政治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发展态势。

一、政治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系统中存在的主观范畴或精神范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综合体或统一体,是政治体系的政治价值基础。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的文化交往、交锋、交融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表现形式,而且即便是同一个区域的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的同一个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性作用于民族和国家的政治领域层面,曾在人类历史上引发过许多严重的政治斗争或激烈的军事冲突,构成了全球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于是,有西方学者鼓吹“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冲突”,力图以西方文化排挤和打压非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文明的冲突”论与“历史的终结论”论如出一辙。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指出,“文明的冲突”根源于“西方与世界其余各地相抗衡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它的前提是只有西方式的地方知识才是可普遍化的(即便说不是普世化的话),为西方特殊论辩护。如果‘文明的冲突’是为提高作者钟爱的西方价值观的说服力献策,那么它的目标归根结底仍是跟‘历史的终结’差不多”。[3]

全球化进程中政治文化实质上是共相与殊相、一体化与多样化的矛盾统一体。“历史的终结论”武断地强调世界一体化,认为世界不同文明形态、社会制度、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都应该统一于以自由民主理念为思想内核的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论”片面强调文化的多样化或差异性,认为多元化是导致全球冲突的文化根源。二者都割裂了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与多样化的辩证关系,这是政治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化霸权的典型表现。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价值干涉,谋求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体化,反而会在更大程度上引起价值冲突和文化分裂。政治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其政治文化必然带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观色彩,对于被裹挟进入全球化的其他国家而言,在一定程度存在文化的不适应甚至冲突。然而,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正是以文化差异为逻辑起点,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的过程。政治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各种政治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应地加快了政治价值趋同的速度。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人权等现代政治价值,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同追求,成为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的评价标准。尽管由于在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个民族和国家对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人权等价值观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世界人民对这些现代政治价值理念的认同度越来越高,而保障这些政治价值实现的民主制度经过民族化转换,也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推行。塞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末民主化浪潮》中统计指出,从1974年到1990年的全球民主浪潮期间,世界上大约有30个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转向了民主政治体制。可见,政治制度民主化的普遍推进,得益于政治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认同,政治全球化过程就是世界各国政治文化融合的过程。

二、政治行为:从对抗走向合作

政治全球化使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联度大大增强,国家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制约和相依、共存的互动关系,相互依存的利益格局强化了国际关系的合作维度。从民族国家自身发展来看,出于维护各自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各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交往中难免出现摩擦和碰撞,但为了避免这种矛盾和冲突升级为激烈的敌我对抗,造成两败俱伤、多方受损的局面,甚至给地区或全

三、政治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

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政治格局从球带来消极的恶劣的影响,各个国家往往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寻找共识,树立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采取协调、合作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从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发展来看,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复杂性、严峻性和广泛性的“全球性问题”,诸如环境、资源、人口、国际犯罪、恐怖主义等问题,直接关涉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已经超越了单个主权国家凭借一己之力量进行应对的能力范围,这就为世界各国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了巨大契机和广阔舞台。因此,政治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国际界限划分趋向模糊,国内政治与国外政治互为前提、相互依赖,国内政治国际化与国际政治国内化交织在一起,各国自我性的行为决策的空间越来越小,各种政治行为体超越社会制度对立和消除意识形态偏见以谋求合作共事成为常态。

比特斯指出,“在全球化之下,各国的国门都打开了,很多跨越国境的活动出现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境的消失,各国政府仍然是国际事务方面最重要的组织,但已不是唯一的组织。全球化的浪潮缩小了各国政府行为决策的空间,而各种国际组织、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地区性合作、非政府组织等的作用则越来越大。”[4]随着国际交往次数的频繁和范围的扩大,国家之间、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主题内容和行为方式。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非国家主体的大量涌现,在构建国际协调机制、整合世界各国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的主权,改变了原有国家主权丝毫不可让渡的状况。正如贝克所说,“全球化描述的是相应的一个发展进程,这种发展的结果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主权被跨国活动主体,被它们的权力机会、方针取向、认同与网络挖掉了基础。”[5]政治全球化在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自觉地适度地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以遵循“国际惯例”和实现“国际接轨”,进而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和国际声誉。当然,各种行为体在国际政治关系的博弈中,最重要的行为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各国政府淡化对抗、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已经成为政治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色调和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单极、两极或联合霸权体系转向多极化发展,政治格局多极化已经成为政治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极”是在国际政治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是对在某一区域甚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或集团的称呼。政治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国家实力的客观差距,“极”具有多层次性,各“极”力量分布不均衡,各“极”作用显示不对称,政治格局中的“极”往往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二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主导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美国凭借其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强行推销西方政治价值,图谋世界单极霸权,引起了多极化力量的极度不满和奋力抵抗。“欧洲联盟”、“金砖国家”和“新钻11国”等诸多新兴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成长、崛起和彼此之间的协调联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有效地遏制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意图和行为,形成了国际政治势力多足鼎立的平衡局面,昭示着政治格局多极化势头不可阻挡,对于改良和优化政治全球化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但由于政治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单极霸权与多极力量之间的较量,始终是一个充满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复杂性过程。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对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作出了美好展望:“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6]从目标指向上讲,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就是通过构建公平、正义、科学、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道路的多元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就是按照各国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内事务由各国人民自己作主,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尊重主权国家独立的话语权。国际事务则由各国平等参与、共同协商、合作解决,避免国际关系出现支配与被支配的格局。在处理国内国际事务上,任何单极霸权的企图或霸权主义的行径,都有悖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必然遭到其他国家和人民的谴责和鄙弃。发展道路的多元化,就是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统一的固定的普世模式,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化发展模式。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加上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各国民族和国家必然要遵循基本的历史规律和沿袭独特的发展轨迹,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具体的政治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一个多极行为体、多元发展模式的国际政治文明。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2]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J].南开学报,1999(6).

[3][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17.

[4]转引自张晓群.经济全球化如何导致政治全球化[J].生产力研究,2004(3).

[5]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J].欧洲,2000(1).

[6]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9-07.

D64

A

1007-9106(2015)11-0018-03

李俊斌(1981—),男,中共达州市委党校讲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格局全球化世界
新旧全球化
格局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