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革命情结对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015-04-08 22:51舒毅彪郭宪鹏
社科纵横 2015年11期
关键词:情结革命现代化

舒毅彪 郭宪鹏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论毛泽东的革命情结对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舒毅彪 郭宪鹏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毛泽东一生对革命情有独钟,他的革命情结对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建设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总结其得失,可以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毛泽东 革命情结 社会主义现代化 影响

一、毛泽东革命情结在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现

情结,按照字典的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情结作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隐藏在人内心思想深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冲动,情结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为方式的一惯性,情结总是让人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和习惯来行动;影响持久性,情结往往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行为选择;情结作为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反应,往往具有执著性,成为一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犯错误的思想根源。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一生对革命情有独钟,他“看到革命二字就高兴”[1](P236),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我们党最擅长的就是革命,革命也是毛泽东一辈子感到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他总是习惯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和思考问题,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伴随毛泽东的一生。建国后,虽然革命已经结束,但是他相信革命的经验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显身手,试图采用革命中的方法来推动新中国经济发展。他指出运用革命经验“二十二年的战争都打胜了,为什么建设共产主义就不行了。”[2](P833)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情结和革命思维影响了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对其执政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口号,试图把革命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建设中,对于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试图以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来推动新中国经济发展。

其一,突出政治挂帅,用群众运动的方法来推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群众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采用群众运动的形式能迅速地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孤立我们的敌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试图利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来改变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的局面,因此发动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并不切实际地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路线,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主张,把革命运动的经验运用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以超常规的飞速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把全国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新的战场,试图通过组织合作社和互助组的形式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正如胡乔木所指出的:“1958年以后,中国经济工作追求的主题是革命化和不断革命。”[3](P265)其二,把军事斗争的经验运用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在革命过程中,为了革命军事斗争的需要,强调统一指挥、统一步调,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做法在革命过程中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这种方法也被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试图通过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来谋划经济发展,因而在1964年为农业和工业的经济发展树立了两个样板,要求做到“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违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三,把革命时期的军事供给制模式运用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分配模式上。在革命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军事共产主义,在分配制度上坚持的绝对平均主义和统一军事供给制,以满足人民公平地获取社会必需品的需要,对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有本能的排斥。这种模式被运用到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强调分配中绝对公平,突出精神因素的作用,忽视物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要求割资本主义尾巴,忽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社会模式的选择上也包含了革命理想主义。

其一,以革命时期的整风运动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革命的关键和转折时期,我们党总是通过开展全国整风运动的形式来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觉悟,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党内开展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保证了我们党的队伍纯洁性。在建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清除党内官僚主义和贪污浪费等的不正之风,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官僚主义、反对浪费”的“三反”和“五反”运动。试图通过革命运动清除党内的各种不正之风,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以维持党的思想纯洁性。在思想领域里,建国初期也开展全国范围的整风运动,加强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对于新生共和国的巩固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其二,在社会模式的选择上受革命理想主义的影响。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革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受革命理想主义社会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主张,试图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来实现革命时期的远大理想,把公社建立成为一个封闭的军事共同体,采用革命时期的军事管理方式和一大二公的分配模式,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纪律化”来实现理想社会伟大目标,这就是革命时期共产主义社会模式的翻版。其三,在革命思维影响下,加上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让党的工作重点偏离了经济建设的正确轨道。在革命过程中,阶级斗争和军事斗争是政治生活的主题,人们习惯把战争、阶级冲突、专政等比较显露的现象称为政治。在革命思维的影响下,在复杂的阶级斗争背景下,毛泽东晚年继续坚持“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口号,在1966年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背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论述,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而提出“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把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边缘化,试图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消灭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中去,让党的各项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再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也渗透了革命理想主义的情结。

其一,通过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知识分子培育成新型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工作,要求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学习、锻炼,走入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陕北的农村去锻炼、去学习,让毛岸英接受实践的锻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建国初期,他同样重视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试图通过让知识分子下乡到农村去锻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成为群众的一部分。因此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发动社会主义的教育运动,让知识分子下乡锻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在革命过程中成长的知识分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的知识分子。其二,把革命时期的民主作风运用到文化建设过程中。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民主作风,让大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放手提意见来解决革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根据地红色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受到这种革命思维的影响,毛泽东试图采用重视大鸣大放这种理想主义的方式在党内实行大民主,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实行充分的学术自由,推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包容性,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博大魅力。其三,在文革时期,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结渗透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在文革时期,文学也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应,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属物,成为样板文学,把文艺看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突出对英雄人物、正面人物的塑造,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多面性被歪曲,英雄人物被神化,绝对的美化,成为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真实生活的神,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其四,毛泽东把文化作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文化革命”的主张。指出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条件,把知识分子分为红专和白专,强调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忠诚和热爱,忽视了知识分子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他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战线。”[4](P3081)他发动的文化革命就是革命情结在文化领域里的延续,通过斗资批修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用道德理想主义的立场改造人性,消灭人们灵魂深处的资本主义思想,来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也体现了他发动文革的善良愿望,可现实却走向了愿望的反面。

最后,在道德理想人格的设计上,也渗透了革命英雄人物的理想主义情结。

其一,在道德人格的设计上有重社会、轻个人的现象。传统人格是在封建宗法关系上产生的小人格,毛泽东的理想人格是突破了传统的血缘、地域界限的大人格,是革命的理想主义人格。战争的环境要求对于国家和集体要有奉献意识,提倡集体主义,要求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培育公共精神,体现了革命事业的本质要求。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把集体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往往忽视了对正当个人利益的尊重。其二在人格设计上,受革命思维的影响注重道德因素、意志要素和智慧因素的有机统一。道德要素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思想,树立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观。智慧要素强调群众的集体主义智慧,认为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意志要素强调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满足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要求。其三,在人格的具体要求上,体现革命者的本色。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要求处理好红与专、政治与技术关系,把年轻人培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在红与专关系上始终把政治放在第一位。一个理想的人必须具有忠诚、正直、富有牺牲精神、能遵守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能克服困难,具备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具有谦虚谨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能随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对于这种理想的人格进行了高度赞扬,要求所有的人向雷锋同志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用革命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典范。为反对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要培育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对于接班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世界和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必须勇于改正工作的缺点与错误,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在群众的斗争产生,是在革命的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5](P71-72)

二、毛泽东的革命情结对于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双重影响

(一)毛泽东的革命情结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第一,毛泽东的革命情结焕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成为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激起人民群众巨大的政治热情,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通过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拥有了基本生产资料,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让人民群众从中获取了实惠,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励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认为打几场经济建设的攻坚战,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可以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成为建国初期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由于群众的积极参与,到文革以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结构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飞机制造、汽车等重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近百分之三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百分之二十二点九,每人平均的粮食、肉类、食糖、棉布等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6](P24)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革命热情分不开。

第二,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道德素质和集体之上的思想观念成为建国初期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革命理想主义情结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成为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在革命时期,我党通过共产主义的理论宣传,加强干部和群众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让广大的干部和群众形成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理想和信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无怨无悔地献身于中国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撒热血,成为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建国初期,毛泽东要求我们的人民仍然“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革命干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7](P420)这种精神力量在建国初期现代化建设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人民在建设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下,夜以继日地工作,希望能早一点实现共产主义,“大跃进”就是人民的工作热情和乐观意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反映,充分展现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巨大热情。经过革命的洗礼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道德素质和集体之上的思想观念成为建国初期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映了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建国初期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原因。

(二)毛泽东革命情结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影响

第一,把革命的思维和方法运用于经济建设中去,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经济倒退和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表明以群众运动方式来推进经济建设,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是完全错误的。过快的发展速度不符合我国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也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主义盛行表明人民对于经济建设规律的忽视,最终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实行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包括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工农业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内部各部门比例失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失。最大的问题是物质匮乏的局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造成60年代人们生活困难的局面。正如毛泽东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错误时指出的一样,“在经济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有很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那我来说,经济工作中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太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但是到现在止,在这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8](P302-303)

第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革命英雄主义情结发展为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使党内的政治生活出现不正常的局面。

崇尚英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的激情,是健康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情结,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就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英雄,经过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历练,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的威信达到了顶峰。在革命年代,需要英雄来把握革命的大局,需要这样的英雄和领袖人物发挥在革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毛泽东就是革命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革命时期维护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威信,支持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领导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对革命行动统一指挥,统一步调,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精神力量,也是人民对领袖和英雄人物朴实情感的真实流露。但是这种对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尊敬必须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如果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权威被滥用,发展到对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个人崇拜,就会造成党内民主缺失,并对党的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在文革时期,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情结变为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对于党内民主政治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人民对英雄和领袖的朴实革命感情被林彪、江青、康生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这种对领袖的朴实感情发展为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演变成新的“造神”运动。个人崇拜让毛泽东成了神灵的代名词,人民用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来表达对领袖的崇拜,破坏来党内的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专断的现象,造成党内民主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个人崇拜让一言堂代替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助长个人专断、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则把领袖个人凌驾於党和人民之上,把领袖的威信和党的威信割裂开来;个人崇拜造成人们思想僵化,妨碍了人们对真理的自由探讨,导致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个人崇拜破坏制度和法律的权威,让党的民主集中制不能很好运行,党的各级组织陷入瘫痪,制度与法律遭到破坏,出现无政府主义的现象,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把革命过程建设军事共产主义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经济建设,是僵化的、教条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革命过程军事共产主义经验运用到对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解上,是形成僵化教条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的“一大二公”分配模式就是在革命过程中军事供给制的翻版。“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不实行责任制,分配制度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不重视物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单一的、微弱的,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低下;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忽视,让国内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物质的匮乏,共产党人把穷作为革命的标志,认为越穷越革命,形成了以苦为乐、以穷为乐的崇高精神境界,成为革命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强调以贫穷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奉行安平乐道的社会主义,把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社会主义,那是荒谬的。”[9](P231)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平均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贫穷就是社会主义等传统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影响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邓小平总结毛泽东革命情结的得与失,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及时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的革命化倾向和现代化倾向同时存在,革命情结总是会有意识、无意识时刻影响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选择。虽然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已经认识到进行工作中心转移的重要性,并要求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要求我们党必须学会经济工作,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但是由于习惯的革命思维方式对其执政观念的影响,在复杂的国内与国际背景下,他不自觉地采用革命中的成功经验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把真正从思想上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背离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的正确论述,最后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性错误,让党的各项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邓小平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我们要学会用经济的方法来管理经济。”[10](P12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在革命情结和思维的影响下,让毛泽东本能地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和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采取排斥态度,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使中国经济失去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由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排斥,让中国经济发展独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外,造成中国经济贫困落后的局面。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不能充分调动人们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强调精神因素作用,忽视了物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单一的、微弱的。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学习和借鉴,让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盲目排外的心态让中国失去大国发展中的忧患意识,缺乏对于世界发展形势关注,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邓小平总结毛泽东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实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方针,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和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10](P2)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流,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新中国经济的腾飞。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人民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在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在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念教育,在干部和群众心中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成为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在革命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让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党群关系和谐局面。通过宣传集体利益之上,培育干部和群众对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精神和以身作则的工作品质,成为现代化建设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优势执政资源,也是建国初期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年代“政治干部要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作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9]根据改开放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反复性增强的实际情况,针对人们心中信仰缺失,出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危机,邓小平要求要时刻注意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教育“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出在共产党内部。”[10](P380)在新时期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借鉴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武装和教育广大群众,加强广大群众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教育,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向心力,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1]许传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卷)(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198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A841

A

1007-9106(2015)11-0004-06

* 本文为安徽省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利用安徽红色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项目号:AHSK11—12D274。)的最终阶段性成果;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基地”项目(项目号:20122013SZKJSGC5—1);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名师工作室”(项目号:2014SZKMSGZS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校级重点学科的资助。

舒毅彪(1970—),男,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价值观与发展伦理学;郭宪鹏(1989—),男,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情结革命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