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丽娟
摘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让青少年实现个体目标,最终实现社会的根本目标,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科技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科技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
关键词:科技活动课 学生 时代意识
科技活动课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还要注意时代意识的培养。所谓时代意识,就是时代对每一个个体的要求,是新世纪人才应具有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奉献意识、风险意识等。时代意识的培养,也是活动课程的社会功能的要求。
一、自主意识的培养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作为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实际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为目标,更有利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科技活动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权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操作方法,独特的构思、想象和思维方式,独自的见解和看法。同时,还应提供足量的活动资料让学生有良好的活动氛围、充足的活动时间、开放的活动空间、灵活的活动方法、直观的活动“物”象,允许学生有不相同的活动成果。这对学生来说,既有利于树立主人翁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对自己参与活动的负责态度;既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又有利于培养自律自制的精神。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信息社会时代的来临,开拓了人们的思路,激发了人们的革新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科技活动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参与科技作品的制作等实践活动,同时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科技作品要构思巧妙、新颖,具有独到之处。因此,在科技活动课中,我们要做到:
1.提高自信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信心是产生创新动机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鼓励学生我能行,树立完成活动任务的信心与兴趣,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个性,克服从众心理。通过制作作品,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自己的作品(成果),交流经验,在实践中获得满意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2.提供创新机会,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启发学生求知质疑,创造条件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学生在制作潜望镜时,提出为什么镜片可以制作潜望镜?玻璃片、金属片也可以制成潜望镜吗?于是就萌发了改造、革新的思想,产生创新意识。科技活动的特征是实践,科技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制作材料等基本相同,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模仿尝试。在这整体的同一性中,教师应创设“求异思维”的氛围,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怎么做”“也可使用什么材料,使用什么工具”,把小制作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小创造、小发明活动。我们不应强求同一的结果,应教育学生不迷信、不教条、不唯书、不唯上,要有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异(求异思维)中求新,想(“物”的假想)中求新,疑(质疑、解疑)中求新,破(破定势、常规)中求新,寻找规律,进行操作尝试。教师在鉴赏学生的作品中,对学生新的构想、新的发现、新的尝试给予表扬肯定。
三、竞争意识的培养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永恒法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产品、价格、质量、技术、信息、人才、服务等竞争,激发着经济主体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活动的竞争性,要求人们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学生开展“小种植”“小制作”“小气象”“小创造”等科技活动或竞赛时,都应把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使技能得到发挥,而且也得到竞争心理素质的训练。具体体现在:
第一,情意领域。学生要有乐意接受科技启蒙教育和有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心向和愿望以及完成任务的意志品格。这是竞争意识培养的前提。
第二,认知领域。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书刊,利用闭路电视进行科技知识传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初知植物、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生产过程,了解现代先进科技知识,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这是竞争意识培养的基础。
第三,技能领域。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制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是竞争意识培养的核心。
四、法制意识的培养
我国正在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这些都要求人们要有自觉的法制意识。我们在科技活动课中要让学生有忧患意识,即树立起资源、生态等危机意识、保护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社会法律的宣传。例如,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让学生了解《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保护法》有关内容,一方面,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向学生宣传能源知识,增强节能意识;对野生动物进行实验,就要学习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通过学习,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在科技活动中能够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奉献意识的培养
“活动——发展”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某个活动对象的结果(作品),而是把活动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它将品德表现的考察列入其确定指标体系,重视整个课堂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科技活动课的良好品德除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外,还包括奉献精神的培养。通过开展活动和教育,明确人生竞争达到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在于对人类进步的奉献,只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能顺利到达科学真理的彼岸。为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科技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在创设和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发展个性。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让学生弄懂做人的道理,立定生活和奋斗的信念、志向,追求崇高的理想,向往美好的一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求实精神。
六、风险意识的培养
市场竞争的风险,要求学生有风险意识。由于科技活动课高度的自主,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上的差异,致使学生各自“产品”质量不同。风险意识的培养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品质。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情操,在实践活动中明白成功和失败总是并存的,这就要有重在参与的思想,让学生经历失败的控折与体验。
二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是学会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引导学生对复杂事情的利和弊进行全面分析,对失败要做好预见性的思想准备,学会冷静分析失败原因,力争转机。让学生懂得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思想上要有风险意识,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学会自我调节情感、自我增加難度、自我调控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以期取得良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