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峰 Text by Wang Yunfeng
5月1日,是送别孙家彬先生的日子。虽然孙家并未发通知,但还是有300多人自发赶到沈阳回龙岗殡仪馆,向这位可敬的雕塑家作最后的道别。
孙家彬是中国当代雕塑大家和标志性人物。一直以来,由于他为人低调,一门心思搞创作和教学,除了业内,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更谈不上了解了。孙家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5月3日,在鲁迅美术学院8号楼701室,记者见到了孙家彬的小儿子孙宇。连续几日没怎么睡觉的他,一提起父亲,困意便一扫而光。“我父亲生来就是干雕塑的,73岁了,干不动了,就‘走了’。”孙宇说,“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奶奶四十几岁才有了他,从小他体质就不好,算是先天不足吧。几十年了,对于雕塑,他一直未停,投入了全部的精力,非常耗神,这也加重了身体负担。”
孙宇说,从2013年起,孙家彬就感觉身体状况不太好,只要一发烧,身体各项指标就明显下来了。最终的去逝,也是由感冒引发的器官衰竭导致的。4月26日,在临别的前一天,孙家彬对家人说:“别为我的身体做其他努力了,我对我的一生很知足,再给我半个月时间,我还能处理一些事情。”孙宇说,父亲所说的事情是他还有一个作品的设计稿需要调整。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孙家彬就在沈阳盛京医院悄然离去,一如他的性格,不声不响。
中山广场群雕有些人物的塑像是孙家彬创作完成的
孙家彬教授1941年6月生于哈尔滨,1958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时,因当时的一些历史原因被推迟分配工作,孙家彬只能继续留在鲁美。当时的清华大学刚好立了一尊毛主席像,随之,全国兴起了做毛主席像的高潮。1967年,鲁迅美术学院也开始号召大家创作毛主席塑像。学校各个系、各个美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参加创作。学院从一百多件中选出的最后定稿就是孙家彬创作设计的。孙家彬对毛主席的把握,从神情到气质,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后来,鲁美的同学都给孙家彬起了个绰号,叫“主席像”。鲁迅美术学院创作设计的第一座毛主席像并没有立在沈阳,而是被立在了哈尔滨某部大门口。随后,孙家彬还参与了北京国防科委毛主席像、上钢三厂毛主席像、辽宁展览馆前毛主席像的创作。
1967年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塑像办公室,当时抽调了鲁美的老师和学生参加,集中创作《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群雕,创作团队中自然少不了孙家彬。总体方案定下来以后又分工细化,孙家彬负责主席像全身设计。从1967到1970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这件事。孙家彬对此曾感慨地说:“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我刚毕业就做主席像,以后仍然干这个,做了一辈子人物像。”
参与雕塑的所有人都盼望主席像能早日立起,但那时塑造主席像的工艺很复杂。为了体现毛主席的伟人风度,孙家彬选择毛主席穿军大衣的设计,但是主席戴不戴军帽呢?清华大学做的主席像是戴帽子的。孙家彬个人认为毛主席额头高,很有特点,戴上帽子形象特点就不突出了,掀掉帽子拿到手里也不太好。这是重要问题,一定要请示领导。孙家彬勇敢地将想法说给当时省里的主要领导,得到的答复是:难道伟大领袖不戴帽子就不是伟大领袖?一句话定音,于是,他就设计成了不戴帽子的毛主席挥手像。
除了主席像本身外,孙宇告诉记者,周围群雕里至少有5个人物的塑像也是孙家彬完成的。那是个不突出个人的年代,孙家彬虽然为这组雕像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的名字却被淹没在了集体创作当中。
这组群雕最终被立在了沈阳中山广场,并被公认为经典,其中那尊大型毛主席像也被公认是全国最好的主席塑像之一。获得如此高评,除了创作者的呕心沥血外,孙家彬认为当时的领导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时的负责人曾说过:“做好毛主席像全靠你们这批人,你们懂艺术。”中山广场群像完成后,孙家彬没有回到原单位,而是被集中到辽宁展览馆成立美术创作组,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才回到鲁迅美术学院。
1971年,孙家彬又被委托创作完成了《毛泽东主席》的坐像。孙家彬就依照一张毛主席在庐山的照片创作了一件坐在藤椅上的主席像,这件作品当时受到了极大好评,曾在鲁美办公楼正厅中陈列多年。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纪念堂,永久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迅即在全国各地抽调了二十几位雕塑家到北京成立了创作组,在几经大家集体创作之后,选拔安排了叶毓山、张松鹤、白澜生、孙家彬等四人共同放大制作完成这尊凝聚着全国人民共同心愿的《毛泽东主席》汉白玉纪念像。由于时间紧迫,孙家彬就住在了工地现场,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纪念像做出来后,有人发现,与孙家彬1971年创作的《毛泽东主席》的坐像太像了,除了藤椅变成了沙发、一只手的姿势有所调整外,几乎一模一样。事实上,选用主席书房的沙发作为典型道具这一设计也是出自孙家彬的奇思妙想。
开始创作主席像时孙家彬25岁,创作毛主席坐像时他30岁,创作纪念堂毛主席像时他35岁。孙家彬的一生与毛主席有缘,他为毛主席塑了四十多年的像,他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有很重的毛泽东情结,对领袖的崇敬是创作的动力!”
从主席像之后,孙家彬创作了很多件领袖人物塑像,像上海宋庆龄陵园《宋庆龄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件件精品,屡获大奖,备受好评,成为国内雕塑界领袖人物塑像顶级名家。
20世纪80年代,上海要为宋庆龄陵园塑宋庆龄像,面向全国评选方案。孙家彬准备参加评选,这时有鲁美的同事对孙家彬说,“上海那边高手很多,能让你挤进去吗!”孙家彬心里也打起了鼓。后来是他的老师曲乃述的话让他决心参加这场大PK:搞好设计方案,为鲁美放卫星。距招标截止时间只剩10天时,孙家彬才得以着手创作设计,后来在众多名家设计方案中,他的方案获票最高。最后,由几位优秀设计的作者组成了一个创作组,进行集体创作。
在创作中,孙家彬有一个惊人之举。塑像做到最后快完成时,一天午休之前大家发现塑像的头做大了,而且有些前探,动态存在问题。怎么办,是改头部还是改动身体,改身体工作量要比改头部大多了。孙家彬对大家说:“你们先去吃饭,我来想办法。”待几位合作者下午来工作时,头已被孙家彬改好了。原来,通过这段时间的塑造,宋庆龄的形象早已装在了孙家彬的心理,于是他决定大胆把头像五官的各部分小心翼翼地取下,把头部的泥量向后推到位,又从上下左右各角度经过反复的观察后,再精准地把各部贴上去。孙家彬此举着实让大家目瞪口呆,谁都清楚,没有高超的技巧是不敢这么做的。
1987年,《宋庆龄像》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选最高奖。
虽然孙家彬对作品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他的名字又一次被淹没在集体创作中。一向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的孙家彬总说,“我是小字辈,不往前挤是应该的!”
虽不争名,孙家彬在业内的名望却不争自来。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周恩来在梅园》,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两件作品也是出自孙家彬之手。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说过,走遍全国各地,还是梅园的周恩来塑像最好!
2001年,孙家彬从鲁美退休,但他仍一如既往地进行创作,他的许多精品力作已是传世之作,有些完全可以拿大奖,但他却很少参加展览和大赛,他认为应该把更多的获奖机会留给年轻人。尽管如此,由于他的艺术功底和已有作品的社会影响,使得有些全国重大工程仍然落在他的头上……
在孙家彬位于沈阳浑南的雕塑室里,记者见到陈列架上摆放着足有100多件出自他手的雕塑小稿。
长期工作、生活在沈阳,晚年的孙家彬仍然想为沈阳多做点儿事。除了中山广场的毛主席像,沈阳中山公园的孙中山像和鲁迅美术学院的鲁迅像也都凝结了孙家彬许多的心血。直到去逝前,他还在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的主题群雕费心尽力。“本来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但沈阳有关部门邀请他做这件事,他还是应下了。他不断地抢时间,看资料,把准备工作做足,在临去北京前,只用了一个下午便把这组群雕设计了出来。”这也成为了他的收山之作。